分享

一个人的穷游,是愉快旅途;一家人的穷游,是人在囧途 | 悦读读书会

 悦读读书 2020-08-04

这几天持续发酵的“中国游客瑞典受欺,一家人惨遭抛至荒郊墓地”事件,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舆论风波,人们从一开始听到消息时的愤怒,到疯狂地讨伐瑞典大使馆,再到事件出现漏洞后的质疑,到真相浮出水面后的反抨击。

一场本该高高兴兴的全家旅行,为何会落到如此境地?

事件的原委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了,孰是孰非大家心里都有自己看法。只是我一直不明白的是,曾先生为何会带着自己年岁已高,且有心脑血管病的父母来瑞典“穷游”。

有些人爱穷游,并不是因为钱,而是一种情怀,一种体验,一种回忆,一种单纯的快乐。

在我上大学一直到成家之间,一直是一名“穷游”爱好者。一是因为独自旅行,穷游的方式可以认识很多新朋友,体验到更地道的当地文化;二是节省不必要的花销,把钱用在刀刃上,能去更多的地方旅行。

在这期间,我跟着驴友徒步,住青旅的床位,搭顺风车,背着厚重装备野外搭帐篷,野餐。过程虽然费心费力,奔波劳累,却得到了我想要的旅行体验。

还记得第一次去云南时,住在丽江古城的青旅,十分兴奋开心。

一屋八个床位,住着不同年龄来自不同地方的驴友。其中一位穿着体面的姐姐,带着她三四岁金发碧眼的混血儿。据她说,她十年前来丽江也住在这,而她也是在丽江认识了现在俄罗斯老公,有了可爱的混血娃。

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每一个喜欢穷游的驴友,都有自己精彩的故事。

可是到了晚上,孩子开始对于群居生活恐慌,加上年纪小不会说中文,跟着母亲挤在一个上铺上动弹不得,一个晚上一会哭一会闹,不仅孩子和妈妈没休息好,我们其他人也没休息好。第二天他们就转到酒店去了。

这位姐姐本是想再次来丽江找回忆,带孩子重走一遍自己曾经的旅程,却忽略了孩子的不确定性。来到一个新环境,很多孩子都是紧张的,再加上这么多陌生人不同的动静,确实会让孩子感到不适。

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出行,考虑事情的标准也应该更加多元化,否则愉快旅途很可能就会变成“人在囧途”。

随着我工作了一定年头,又有了自己小家庭以后,不用为旅费而发愁,偶尔我也会选择穷游,不过次数也越来越少,因为我也渐渐意识到穷游给我的旅行带来的一些负担。

:红眼航班,凌晨到达目的地,身体疲劳,休息不好。

:青旅床位,人多混杂,作息时间不统一,经常会被其他室友吵得睡不着。

:拼饭的小伙伴,舍不得点好菜,最后点的,吃到的都不自己喜欢吃的。

一些三观不合的驴友结识后,尬游一圈,整个旅行的体验都变得很差。

也许是年纪变大,精力不够,也许是对旅行过程的一个要求,我渐渐的没有那么热衷于穷游。而一家人出行,我更会放弃穷游。

个人穷游,苦点累点没关系。家庭旅行,任何一个不周全的安排,都可能影响所有人的心情,任何一个成员的不适,都可能影响到旅行的进程。孩子需要拿的物品,老人的身体状况,挑食丈夫的饮食等等。

而这一切的一切,很难按照从前穷游的模式去进行,舒适度和愉悦度成为了一家人出游的重中之重。

一家人的旅行更像是一场打怪升级。如何统筹规划,如何排兵布阵,不要舍不得花钱买好装备,更不要高估自己战斗力。

曾先生一家的瑞典旅行,属于开场被KO类型。

不合时的航班,不合适的住宿。老人身体不好,有心脑血管疾病,中国到瑞典的航行时间不短了,最起码的住宿休息应该安排好。提前到了酒店,不能入住,为何不再订一天,或者去别的酒店订一天。身处他乡的曾先生一家,这时候最好的选择难道不是找个地方安顿下来,让老人和自己都能好好的休息么?

在大厅逗留过夜的行为,虽然省了当天的住宿费,但却影响了老人正常的休息,没有好的精力,更谈不上之后的旅行。在跟酒店交涉并逐渐升级过程中,曾先生似乎完全没考虑到会给父母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却让他们承担了被驱逐的后果。

有句老话说的好,穷家富路。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即使花费多一些,但是能解决问题是关键。

与其带着父母在物价颇高的瑞典算计着吃穿住行,倒不如去一些性价比高的景点,在自己合理的预算范围内,给家人安排最舒适的出行计划,玩的开心,消费不高。

毕竟一家人的出行,要的是愉快旅途,而不是玩人在囧途。

编辑:跑跑单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