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幸福来敲门丨悦读读书

 悦读读书 2020-08-04

“万物聚合杯”悦读征文大赛作品

主题:理想与现实

作者:锦瑟


当你觉得市面上关于“幸福”的书泛滥成灾的时候,依然可以安静地坐下来,翻看毕淑敏的这本《恰到好处的幸福》。

很年轻的时候,读这样的文字或许共鸣不会太多。有人曾说,“不曾走过,怎会懂得”,就是这个道理。文字看起来并不是都和幸福相关,你甚至可以读到关于儿童教育、关于艺术启蒙、关于四川地震、关于你的仕途。

不过,多数文字都和真实的自己息息相关。那些幸福,就在你的心里。闲来一读,里面充满智慧思考的文字太多,以至于我读后好久都还没有摘抄完毕。

人到中年后,特别是在担忧着年迈的父母、操心着年幼的子女时,已经不太懂得体会幸福的感动。有的似乎就剩下了柴米油盐的琐碎,偶尔在那么一瞬间会莫名地被一首歌、一句话或是一个场景触动,想起来自己也曾有过缤纷的遐想,也曾为树叶的枯落而悲伤。

在每个人的心底总有那么一两处地方,当他离开之后,自己就变成彻头彻尾的流浪者。也总有那么一两个人,当你失去以后,发现就算拥有整个世界都还是空的。午夜梦回,希望他还在身边,希望曾经的一切都是一场梦。想要紧紧抓住曾经的幸福,后来发现,幸福不是用来抓住的,是要自己去体会的,是要去创造去发现的。

他们说快乐的时光总是走得最快,我在深夜里看着它们赶路,它们说说笑笑地飞奔着。风很大,草很长,虫子们的呢哝声很响,树在地平线上静默不动,我坐在路边,看着快乐的日子飞快向前。

一个人的时候觉得时间很难打发。人多时,岁月竟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即使各自忙活,也找寻不出寂寞的味道。身边的朋友来来去去,天下无不散之宴席,有些人走后让人纠结难舍,有些人走时让人云淡风轻,这些是岁月的历练还是留在身边的都还未伤筋动骨?

人的一生中,总有那么一个人,离开后会让你想起来就心痛,会感觉所有的幸福都随着他的离去而离去。那么,就把他放在心底,放在心底一个安静的地方,然后,守在自己小屋的门口,告诉幸福,我没有抛弃你,静静的等待幸福来敲门。毕竟有些人留不住,有些事即使再不舍又能如何,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有一种理论说,每个人都由上一秒的自己做出不同的选择而分裂成为众多平行空间里面不同的自己。你现在能感知到的自己,只是所存在的众多连续的记忆和人生中的一个你。所以说,你现在所有的一切,不管是学识、经历、观点,或真是对人生的感悟,都来自你曾经的经历和选择。所以,不如心存感激,顺其自然,想想每一个平行空间的自己,都在幸福着。

我对微博没兴趣,对身外事没有好奇心。在回家的路上看见绿得发亮的树叶,看着天边尽头那团墨黑一团的云。过于私人的感受,你拿到哪里去说?饭桌上?出行的路上?有些感受一出口就是矫情。

我们需要这种时刻,抽离了时间,剥落了躯体。了无心肝地想一想我是谁,这种自古至今无解的哲学问题,无一例外地想也想不清楚。吃饱、喝足,又回到自己的人生。

有时候我想,生活是否需要动荡,在不停地动荡与安逸中,你的心才能真正丰盈?你的人才能真正成熟?

我的坏情绪无处安放的时候,家人就首当其冲的当了炮灰,我讨厌这样的自己,但却无法完全杜绝。偶尔出去走走的时候,我经常会陷入回忆,想起以往种种的人和事,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像个老年人一样开始喜欢缅怀,有时候我想到的事情很想找个人诉说,可朋友在身边时我却又只是想一个人发呆。

一个人如果总是没有幸福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见的世面太大了,层次太高了,因为总有人比你更丰富、更渊博、更传奇、更有所期待。就像上台阶,当你不停地不停地向上走,见识更好的人生,你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你发现,自己总是处于落后的状态,那种感觉很不妙。

成长中,一个关键的动力是开眼界。关于世界,年轻时我们能想到的无外乎渴望、征服,然后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很满足,很快乐。有时真相并非如此。那些站得很高的,走得很远的,必然有光鲜、优雅、成功的一面,可是他们的不快乐,你能看得到?

有些时光,自以为已经遗忘或自以为不能遗忘,经过岁月的洗礼,全部变成难解的思量。有些地方,自以为宽广或自以为荒凉,经过岁月的丈量,也会变成不朽的方向。有些人,自以为淡忘或自以为可以不想,经过岁月的牵扯,我还是会怀念与之息息相关的旧时光、老地方。

安静的坐下来,一杯咖啡,一本书,一米阳光,谁能说这不是一种幸福呢?

让幸福来敲门,等待幸福来敲门,是我余生的梦想。  

锦瑟: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身边已经没有多少人喜欢拿起纸质书来阅读了,每天的生活被各种信息和家庭琐事充斥着,人也越发变得慵懒起来,直到我遇到了悦读。他帮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这里有各路大神,有相同的灵魂,我们一起读书,一起讨论,一起玩不一样的旅游,让心身都沉静下来。希望我们大悦读可以越来越好,让更多同类的人,找到心灵的共同港湾。

编辑丨盘尼西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