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共读集锦01 | 悦读读书

 悦读读书 2020-08-04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作者:  [美] J. K. Rowling

出版社:Bloomsbury

领读者:青团子

领读者说

Harry Potter 魔法石

第1章

第一次坠入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是小升初毕业,然后开始追着买。之后发现罗琳的书越写越厚,也买的越来越纠结(小时候很财迷),但是这也丝毫不影响读书的热情。

记得火焰杯和凤凰社是一起买的,趁着暑假,一周就看完了。追到最后一本,我已经高中,可以说,哈利波特陪伴了我一路成长,从稚嫩到青涩。

第二次看哈利波特是工作之后看英文版,看的马马虎虎。这次算是三刷了,看得很认真,每个不熟悉的单词都认真查阅,细细品读英文本身的魅力。

如果有能力,看书,一定看原版,因为有些词是很难翻译出来的。失去体会原汁原味的机会,就很难体会作者表达上的风趣,文笔的优美,或想表达的感情。

*********************

本书开章第一句就透着浓浓的黑色英式幽默,“Mr and Mrs Dursley, of number four, Privet Drive, were proud to say that they were perfectly normal, thank you very much.” 德思礼一家的平凡、冷漠、庸俗,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 ”用的恰到好处。

丈夫是 big, beefy man with hardly any neck ,可是妻子却是nearly twice the usual amount of neck!我们可以看看下图,电影的选角还是非常用心的。

这仅仅是铺垫,后面又写德思礼夫人顶着二倍长的脖子,每天 crane over garden fences, spy on the neighbors ! 要知道crane 本身还有“鹤和吊车”的含义,不难联想出那种无聊又低俗的好事模样,生动又搞笑。

德思礼先生一天几次看到strange things,但是一直在劝自己,“猫怎么会看地图呢”,“那些穿着奇怪衣服的人一定是在为什么而募捐”,他用尽一切劝服自己一切都很normal, 直到被陌生人拥抱之后,他 “stood rooted to the spot ”,于是他快速回家找妻子印证。

丈夫小心翼翼的提问,妻子委婉拒绝的回答,他多么希望自己依然 “perfectly normal ”,或者说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劝说自己还是依然“perfectly normal”, 但可笑的是,就在他们的门外,一切都已经发生了。

那个他们死都不愿意相认的孩子就在门外,静静的酣睡,等待着德思礼夫人的尖叫,把一切叫醒。

罗琳擅长隐喻,在她的黑色幽默里,人名当然也不能放过。

Harry是一个比较普通的人名,但却是罗琳最喜欢的名字,她还曾说,如果有男孩一定要叫这个名字。

而Vernon是罗琳最讨厌的名字,所以当然落在姨夫身上咯。

姨母叫Petunia,意思是牵牛花,象征愤怒和憎恨。

哈利的妈妈叫Lily,在英文中代表纯洁的百合花。

这样一来,是不是妈妈和姨母的名字就有了强烈的对比,而且具有了人物色彩。

最后表哥Dudley是由英国俚语dud 演变而来,表示无聊的人。

小知识:

1. lot 除了我们经常见到的a lot of 这样的词组,还可以在口语中表示“家伙,一群人”

       This lot were whispering excitedly, ...

     (而在美版中,lot 被换成了bunch)

2. 罗琳在描写德思礼遇到一系列奇怪的事情时,很多词语值得细细品味。

       他看的猫在看地图,难以置信,猛然(jerk)回头。

       堵车时看见奇怪的一群人,他难以忍受(bear)。

       中午买饭,又看到一群怪人,怒目而视(eye)。

       疑似听到他们在谈论自己讨厌的亲戚,猛地停住(stop dead ),隔着书,我们甚至能感受他血液凝固,面如死灰。恐惧把他淹没(flood)了。他冲(dash)回办公室,厉声(snap)对秘书说禁止打扰,抓(seize)起电话筒,又突然改变主意。

       下班撞到别人,这陌生人还开心的拥抱他,他被突如其来的一切又愤怒又恐惧,定在地上一动不动(root to the spot)。

       回家又看到奇怪的野猫,想轰走它,居然猫还严肃地回瞪他!他整个人都凌乱了,想让自己振作起来(put himself together)。

       听到奇怪的新闻,又冻(frozen)在椅子上动不了了。

       听到妻子说出Harry 的名字,心里一沉(heart sinking horribly)。

仔细品味这些单词之后,会不会觉得读起来画面感更强了呢!

打卡集锦

菜卷儿

1.写在前面: 之前仅听说过哈利波特,大致知道是一系列关于魔法的故事,没有看过中文版和电影内容,可能我也是个“perfectly normal” person。


今天仅看了一两章英文版,断章取义,如果理解得与作者预设情节主题不符,或表达有不妥之处,多多指正。


2.内容: 第一章主要引出了小Harry 神奇、震惊魔法界而又无法解释的幸存(美版原文用了the boy who lived, or survived, It is astounding  of all the things to stop  him(Voldemort,伏地魔),We can only guess,we may never know等描述)。在同类世界(Dumbldore, Mc.,Hagrid, the ones wearing cloak),他是 famous,a legend, special,让他们had precious little to celebrate for  eleven years;另一方面,在麻瓜们(Muggles)世界,他们都是strange,mysterious,peculiar,甚至他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姨母一家,对他唯恐不及,都不想跟他扯上一点关系(原文if it got out that they were  related to a pair of,he didn,t think he could bear it   ,以及说Dumbledore 的那句everything from his name to his boots was unwelcom)。作为主角的婴儿 Harry,他不知道上面的欢喜与厌恶,有一个智慧的Dumbledore 帮他做了选择,growing up away from all that until he is ready to take it。

3.感想:作者的文笔果然名不虚传,语言丰富而形象,很有画面感,跟我读那些办公emails and reports 很不一样。


第一章读下来我感受最深的是矛盾冲突,这里的麻瓜们与魔法世界的人互相嫌弃,格格不入,谁也瞧不上谁,这又何尝不是现实世界的写照?很像我们这个世界的阶层分类,或世俗眼光里那些被贴标签人,不期望所有圈子共融,但尽力让自己修炼成不让圈外人厌恶吧。


可以学习的英文语句太多了,先get 三个:


too well  noble to use,不屑于使用
swarming around, 人群聚集
the twinkling light shone from one,s eyes, 从眼里闪现的泪光

小仙女

第一次知道哈利波特是小学五年级时,当时有英文朗诵会,每个班级都要出一个节目,我们班选择了模仿哈利波特的一个选段,我作为旁白,当时节目的开篇第一句就是“At two thousand and three years,”

后面的早已经忘了,唯有thousand这个单词被深深地印刻在脑海,因为还是小孩的我当时觉得这个音特别难发,老师也反复纠正我的发言,最终成了难忘的一个单词。

初中还会拿着杂志跟同学讨论秋张和哈利波特的爱情,羡慕极了。而后多年,觉得已经长大的自己不屑于再拿起儿童文学读物,顶多看看相关的电影,再也没有心思沉静下来去认真看书。

现在能再拿起来看真的觉得特别激动和感慨,好像又回到小学的那场朗诵会,紧张地翻阅着熟悉又陌生的书籍,好像一场与多年不见的老友间的聚会,彷佛有些许的印象却又记不真切,但心里是热络的。

起初参加共读,只是为了复习英语,但越读越感到开心,会不自觉地带着微笑读书,也许这就是儿童文学的魅力,重新启发我们做孩子的天性,彷佛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任想象力发散而不拘于现实的条框。

第一章里用了大量的形容词来描绘德思礼一家的形象及个性,脾气暴躁叔叔和热衷八卦的阿姨以及被娇惯的表弟,这都为小哈利的艰苦童年而提前挖好了坑,也正是由这三个反面角色衬托出哈利的善良和正直。

借用文章所言“thank you very much”,还是要感谢他们为哈利增加了正式升级前的忍耐力以及为故事的展开增加趣味性。麦教授、邓布利多还有海格的出场纯粹是各路神仙各显神通的秀场,我等麻瓜只有瞪眼观望的份了。

第一章出现的bonfire night也叫盖伊福克斯之夜,可延伸至电影《v字仇杀队》和《神探夏洛克》,宗旨就是炸国会大厦,英国的这个固定节日以及多部以此为题材的电影作品,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这座大厦的敌意。

其实也是对大厦所代表的政府强权控制的反抗,毕竟自由是人类共同追逐梦想,也许正是拥有了不被束缚的思想才能写出这样天马行空的魔法世界吧。

扬羽

I had bought a set of 1st ~ 6th before the 7th was published. That means the set has been eating dust for more than 12 years (I’m sorry!). 

Thank Merlin’s beard, there is a chance to force myself reading them – not “it”, since I hope the followings would be in the line!


The ingenious description about the characters and the “common day” of Mr. Dursley is impressive, but I rather to talk about Dumbledore’s choice.


I guess most of us, especially moms, would be like Professor McGonagall (at beginning) – jumped to her feet and cried to Dumbledore “you don’t mean – you can’t mean the people who live here”. We would not choose the people “will never understand him”. 

We believe it should be easier for poor little Harry to grow up beloved, well-protected and even admired (by magic world), he should have a happy childhood. That’s the reason why we are common people.


Dumbledore is not. You cannot say he doesn’t like Harry as much as others. You will find “the twinkling light that usually shone from Dumbledore’s eyes seemed to have gone out” when they were going to leave Harry finally. 

He just went beyond the care, the love, the sympathy and reached the calmness. Being “Famous before he can walk and talk, famous for something he won’t even remember” is not good for the formation of a healthy personality. 

He insisted Harry should grow up without knowing he was special, “away from all that until he’s ready to take it”. He chose the “worst” place as the best and left Harry very hard early life, and waited for the right time.


Professor McGonagall is not common people, either. She changed her mind very soon after listening to Dumbledore’s reason. 

But now, please allow me use her name as a representative of Muggle readers for a while. Parents, would you be Dumbledore, or Professor McGonagall when you facing your children?

上官婉儿

I was here to practice my English. I thought the novel is like a fairy tale for little children, so I had no interests in the story until I have read Chapter 1. It's so amazing that I have been completely into it. 

The movie scene for Chapter 1 was simple and flashed over. But the part of chapter 1 in the novel is so rich in detail, especially the description of Mr. and Mrs. Dursley. 

Mr. and Mrs. Dursley are boring but I didn't think they are wrong. Now after reading Chapter 1, I can understand boring and short of imagination is a disaster to the children. So I'd rather be an interesting adult but a boring one.

苏拉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共读活动,本想做个围观吃瓜。可实在喜欢这个魔幻题材故事,所以还是选择打卡。


我第一次接触《哈利波特》时还在上学,当然接触的是电影。很多同学都被电影中的奇幻世界吸引住了,也包括我。都说电影并没有完全展现原著的精髓。果然,看了原著后,即便仅仅第一章,就能体会到作者对于这个故事的用心之深。


作者很擅长用比喻和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The Dursleys,一个是强壮到看不到脖子的姨夫,一个是又瘦又长脖子的金发姨妈。从作者着笔形容他们的语句可以很明显看出他们的存在并不讨喜。

同时作者也写到,Dursley一家对于Potter一家的厌恶,并且Mrs Dursley平时都假装没有巫师妹妹。有这样的亲戚,想必小哈利的童年不会快乐。当然姨母家对Potter家的对立应该也是具有复杂情感的,以后的章节中希望可以找到答案。


英国各地不同寻常的异象;第一章后半段Dumbledore和McGonagall的出现,他们对话中隐约透露出的神秘感;以及读到大家在举杯庆祝时却用saying in hushed voice时,会让人有一种大事即将发生诸公尽请期待的意味。

我很期待小哈利立刻长大。


特别要提一下的是Hagrid在把Harry放到门口后那依依不舍的样子很生动,也反映出他对Harry的喜爱。相信再见面时Harry会得到Hagrid的特别的偏爱。


因为我读书速度很慢,所以只看过电影没看过书,更没有看过英文原著。刚开始读的时候很不适应,总是想把所有生词都查出来。

看到后来发现作者非常善于细节描写,如果把一些在中式英语教育中不常用的修饰性词语去掉也是可以看懂内容的,只是这样一来感觉不生动,读者的代入感就不强了。共度结束后,我会二刷细读的。

编辑:灵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