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读书 寻找相似的灵魂 《清明上河图》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吧?说它是宋朝的一部“纪录片”一点不为过。繁华的街景,细腻的人物造型,完全还原的建筑造型,如同宋朝社会的一部“小百科全书“。 你可以从这副画上找到最直观、真切的图像材料。可我说这里面有大量的植入广告,你信不信?那今天就给你来好好分析一下。 和我在宋朝的街头走一走,广告到处有 宋代的商人做生意,很注重打广告。以前没有电视、互联网,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广告,只能到最热闹的地点放广告,并尽量将广告词写得新奇夸张,足够吸引眼球。 十千脚店的广告招牌 走在宋朝城市的街头,商业广告随处可见,《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广告就有几十个。 其中广告幌子有10面,广告招牌有23块,灯箱广告至少有4个,大型广告装饰——彩楼欢门有5座。 《风雅宋》的作者怀疑,张择端在作品中植入了如此多的商业广告,可能是收了广告费。 十千脚店的广告招幌 “十千脚店” “十千”是美酒的代称;楼上还横架一根竹竿,悬挂一面川字酒旗。这些广告信息都只是告诉过往的市民:这里是一家酒店,内有美酒出售。 文案高手哪家强?东坡叫你稳上墙 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有多少人因为这句诗而更加喜欢吃荔枝?一句文案用了几百年,不得不得佩服苏大大!宋朝的社会名流,有很多为商家做广告代言的。其中,广告词写得最欢的大概就是苏轼。 苏轼似乎特别有写广告诗的热情,朋友给他寄了一些壑源的试焙新芽品尝,他给人家写首诗做广告: “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他还写过一首赞美杭州径山龙井水的诗,诗末特别注上一句广告词:“龙井水洗病眼有效。”这广告做的出神入化,与诗词完美结合。 ”饮子“广告招牌 ”饮子“—宋朝的鲜果饮 这是宋代凉茶铺的广告招牌。“饮子”即饮料,由果子、鲜花、中药材制成,相当于今天的广式凉茶。宋人以喝饮料为时尚,市场上当然有各色饮料出售。如果是六月天,还有冷饮解暑。 苏轼可是宋代的大腕,粉丝非常多,而且都是铁粉。他要是替哪个商家做广告,号召力非同小可。有一商家成功请到苏大学士代言产品,那是儋州的一家“馓子店”。 馓(sǎn)子,又名“环饼”、“寒具”,是宋代市井常见的一种食品,今天我们在天津还能吃到类似的东西。 苏轼被贬到海南时,居所附近正好有一家馓子店。众所周知,苏轼是一位美食家,看到好吃的东西肯定是不放过的,所以一来二去,便跟馓子店的老板娘混熟了。 老板娘晓得苏大学士是大名流,便一再请求苏轼为她的馓子店题诗。苏轼便欣然提笔,写下了他人生中的又一首广告诗: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广告”。 苏大学士总是喜欢以美人做比,流传甚广的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不就是给西湖做广告么。 ”孙羊店“的广告招牌 品牌效应不是今天才有的,老祖宗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了 看《清明上河图》,我们会发现很多招牌,不但写着“本店售卖什么什么”,还特别强调了店铺的品牌,最显眼的就属这个“孙羊店”的酒楼广告了。 “李家输卖”与“久住王员外家”的广告招牌 就在“孙羊店”对面的街边建筑上,还能看见两块招牌,那个“久住王员外家”就有意思了,这不就是宋朝的“民宿”嘛,“久住”就是一句广告语,意思是“这里很舒适,值得长久居住”。这么看来谁又能说古代人不会做广告呢…… “赵太丞家”的广告招牌 在《清明上河图》的结尾处,有一家“高大上”的医馆——“赵太丞家”。太丞,是宋代太医局的医生。这家医馆这广告做的,有太医局名医的名头,广告效应考虑的很足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