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志》 打卡集锦02丨天津悦读读书会

 悦读读书 2020-08-04

《三国志》 原著:陈寿(晋)

注:裴松之(南朝宋)

领读者

姬叔小白

06 -09

汉末群雄

Jane

1、虽然在演义共读已经得到过解释了,看到何进作为屠家子,妹妹能直接晋升为皇后。

后世皇后后妃依然选择世家女可能就是看到,再有多寒门,外戚总是会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的,所以还不如选官宦人家的女儿,好歹家族有知识有文化,不至于搞出完全不可控的事情。

2、董卓和杨彪就迁都问题朝堂对峙,听命于蔡邕,和皇甫嵩打嘴仗,被袁绍硬刚,样看下来,并不是一个简单虐杀狂人,是想要做一些事情的。

只是重口味虐杀,并不仅仅是为了震慑,更多看起来像个人爱好。

3、杨彪怼完董卓还要刚郭汜,还能全身而退,世家大族的威慑力怎么很难想象。

4、沮授这一段,该是三国中最早的有计划的逐鹿天下的谋篇布局吧,拥渤海,占冀州,定青州,打公孙,挟天子。

袁绍可惜了。上来先杀了猛将麴义。袁家同室操戈,袁术连袁绍也不如,可见世家教育里并没有教育要垂怜百姓,兴许都是权利的倾轧。有才不能用,废嫡立庶,确实是啊。

5、张邈张超一家引出臧洪的事情,和曹操袁绍的纠葛颇有说好一起到白头,半路却分了手之感。以及文人不能得罪,一篇文章一支部队。

6、演义里陶谦让徐州以及让二子归隐的故事都不见了,所以是演义杜撰了这一段了吗?张鲁充分显示了政教合一无可取代的优势……

泽然

东汉末年的乱局根源来自于皇权、外戚和阉党的此消彼长,而乱象根源却是源自于一个西北汉子——董卓。

历来影视作品中都将董卓描绘为一个胡子拉碴、肥硕凶悍的形象,这与他残暴的性格多所相符。但早年的董卓还不是这样,在西北边陲的数战能显示出其军事才能,而进京以后变被权利魔杖摄住了心神。

董卓智短,多行凶逆之事,权威不够,杀人来凑;皇帝不乖,径行废立;国库空虚,改铸小钱,如此种种皆智短自愚之举,怎得不招致灭亡?

最终,吕布的一戟,使之魂归凉州。

流传最广的是董吕与貂蝉的“三角恋”,貂蝉之名虽虚,吕布与董卓歌姬有染之事,却于史有载,甚至在曹操缚住吕布之后还道出后者与手下人的妻子有染之事(被曹操说自己搞人妻,吕布估计也不想活了)。

再说吕布,勇武自不必多说,辕门射戟乃其高光时刻,文治方面吕布也不是传统印象中的莽夫形象,他早年做过丁原的主簿,货真价实文官一个。

文武兼备的吕布,败就败在反复两字上。老师讲汉末有个二元君主论,吕布这种“三姓家奴”在当时的人看来就是践踏二元君主论,其实在当时投诚的人很多,得善终的也不少,但像吕布这种多次反复的人,都没有太好的下场。

臧洪是个狠人,论忠义在三国时代绝不亚于关羽,但是性子太烈,只能成一烈士,终难立功业。

公孙度一家和很多地处边陲的割据诸侯一样,趁着中央集权的统治力下降而得到崛起的机会,等中原政权稍稍平稳后,便面临生存威胁。

为了生存不得不在几大势力面前纵横捭阖,公孙康杀袁尚讨好曹氏;公孙渊授吴印,臣事之,又反复,杀吴使,结曹叡,此皆无奈之举。若主公贤,则尚可自守,若昏暗则失国只时间耳。

子易

在群里提问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人们一言不合就杀人;2.为什么大家要争夺天子。群里的大神们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收获颇多。

首先,老师们的解答:任何事情都不能独立的看待,要放在大背景下,结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当时群众的思想高度,再加上权利、地盘、好胜心、道德与伦理等等等等。

过后自己也有反思。秩序崩溃之后,就会有乱局出现。乱世的乱,好像就是人性中恶的一面全都合理的释放出来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和动机,恶就是恶,以至于泯灭人性,生灵涂炭。

关于善恶,我想起了曾经一部爆红的电视剧,里面有一段关于善恶美丑的阐述,印象深刻:“没有坏就没有好,没有邪恶就没有善良,没有丑就没有美。

我们在追求和认知美好的时候,根本就是需要丑恶的存在。丑恶其实充当着我们认知美好的一个重要助力。

现在看来,当日的执迷是注定。因为你的存在视为更多的人成就更大的业。丑陋衍生完美,黑暗衍生光明,有邪恶才会衍生善良。

今天在写这段话的时候,突然发现八卦图半黑半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完全就是在阐述这段话,或者这段话就是对八卦图的一种阐述。

为何要写这些有的没的,是因为我想,为什么善良总是受欺负,今天明白了,善恶本是同体,即使是善良美好,同样需要力量来守护,守护的过程中,其实也是恶的使用。

所以,军队似乎就是恶的善良人,用一刀毙命来守护秩序和国家安全。

然后就是争夺天子的问题。原来三国时候人民大众包括权利贵族,他们都还是信仰天子临朝,对于皇权还是十分敬畏的。

突然想到,现在的日本、英国这些依然保留了君主的国家,他们的民众是不是在思想上还是对皇权的敬畏?

还是说有其他的因素呢?我们现在的思想境界较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是进步了呢,还是走偏了呢?

古典 

由于东汉末年的与“三国”时间有大部分的交叉,本回的大部分人物在《后汉书》中都有传。

范晔给董卓单设一卷,可见此人的重要性。袁绍袁术,四世三公,门多故吏,可见其势力庞大。

有这种家族背景,再加上“代汉者,当塗高”这种谶语,袁术才敢称帝。

能与袁氏家族媲美的只有杨氏家族,开创者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杨震,杨震及其后人在《后汉书》中也是独占一卷的。

到这个时期有杨修。但杨修在《三国志》中没有传,关于杨修的故事比如“鸡肋”,就是在《后汉书》中记录的,而且我们还知道了杨修是袁术的外甥。可能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门大户的通婚从此时就开始了。

刘表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后汉书.党锢列传》说他是“八及”或者“八顾”,本传中说他是“八顾”,陈寿说刘表是“八俊”,裴松之引用张璠汉纪说他是“八顾”,罗贯中说他是“八俊”,这一系列称呼代表的是东汉末年的名士集团。

通过领读老师的介绍,再结合《三国志》《后汉书》吕布本传,发现吕布还给丁原当过“主簿”这种文官,说明吕布也是有智谋的人。

我认为体现其智谋最明显的就是“辕门射戟”,这一行为名义上是保护刘备不受袁术攻击,实际是怕袁术消灭刘备后威胁自己,这与鲁肃把荆州“借”给刘备应该是一个道理。

吕布临死时和刘备,曹操的那段对话也是比较经典的,我计划到讨论刘备时再做分析。遗憾的是丁原在《后汉书》《三国志》中都没有传,只能从其他地方零散的找其事迹。

张邈属于“八厨”,在《后汉书》中也是附录在吕布传中。《后汉书.党锢列传》详细介绍了东汉末年的名士集团及其名单:三君,八俊,八顾,八厨,八及,有兴趣者可以去看。

“二公孙陶四张”中,公孙瓒,陶谦在《后汉书》中在同一卷,公孙瓒为了攻打袁绍还有篇檄文,范晔和裴松之都写了。

陶谦的著名事迹是“三让徐州”,可惜是罗贯中虚构的。张绣处有贾诩,张鲁和蜀一起分析,另外两个就没什么可写的了。

编辑:晓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