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志》 打卡集锦04丨天津悦读读书会

 悦读读书 2020-08-04

《三国志》 原著:陈寿(晋)

注:裴松之(南朝宋)

领读者

姬叔小白

06 -30

谋臣如云

Jane

1、故事看到这里就开始有画面感了,之前都是一个人的故事的背后都是留白。袁绍反董卓的同时,荀家带领的颍川士族和韩馥接上头开始了漫长的考察之旅。那么袁绍夺冀州,韩馥自杀,荀家是在场的。

初平二年,191年,熟悉了袁家兵的荀家弃袁绍奔曹操,诸侯讨董,袁绍如日中天,神奇的是荀攸此时一直在朝里。

然后董卓死,吕布出奔,曹袁决裂,沮授给袁绍讲天子策的时候,荀彧也在给曹操讲高筑墙广积粮然后抢天子逐鹿天下。荀攸全程参与官渡之战,荀彧全程镇守朝中。

联系了一下近代家里有两个儿子的,为了存活下来,一个加入国军一个加入我党。总觉得是不是也是在多方下注,就是下的太入戏了,就身不由己了。

2、比起荀家八龙先祖,贾诩的身世就像开玩笑一样。“我是段颍外孙”还是假的。

三公贾家的创一代都不知道是从哪里继承来的家学,也不是行军打仗的武夫,天赋异禀至此,也一生都是在求生存求活路的路上。

老婆孩子热炕头,一生机敏谨慎荫及后人,这是现世安稳的最好写照。

3、郭嘉的记录感觉玄之又玄。感觉他是专门研究心理学的。以及行为不检指的是什么,也是令人想入非非。

4、董昭的故事这么长,想曹操之所想,曹操要的,创新复古都能搞来。能上阵调兵遣将,能坐朝中协管百官。刘晔汉室宗亲,不知道商量曹家追封先祖时,是怎样的心情。识时务者,总归是俊杰。

5、这些人,来自袁绍,终结袁绍。袁绍归根结底是亡于颍川啊。

晓亮

曹魏谋臣:五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可以说,曹魏政权在建立过程中,除了曹操自己的文韬武略、宗室子弟的鼎力相助,还应当归结于武将用命、谋臣如云。

武将在三国志卷十七、卷十八有重点介绍,卷十、卷十四主要讲述了曹魏谋臣们的事迹。

荀彧,今河南许昌人,是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他的祖父是荀淑,曾经是郎陵侯相(相当于县令),“知名当世”。荀淑有八个儿子,时称“八龙”。荀彧、荀攸在当时都属于汝颖士人,而汝颍士人是东汉人才最多的集团。

谋臣之一:荀彧

荀彧早年被称为具有“王佐之才”,后来被袁绍待为上宾。荀彧猜度袁绍终究不能成大事,于是他到达东郡,投奔了曹操。

曹操初次见面,便称荀彧“吾之子房也!”,并加以倚重。他被曹操授命为司马一职时,年仅二十九岁。

董卓“威陵天下”时,荀彧预言其“必以乱终”;他建议曹操“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并力劝曹操“迎天子都许”、“奉主上以从民望”;

在具体的战事上,荀彧曾面对吕布、陈宫的叛乱而与夏侯惇、程昱一起保全了兖州三城;在使用人才方面,他向曹操推荐了荀攸、钟繇、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优秀人才。

在论断曹操必胜、袁绍必败的论述中,荀彧使用了“四胜”——度胜、谋胜、武胜、德胜,体现了他知人、明势的远见卓识。

曹军军粮将近,他建议曹操用奇兵袭击袁绍别屯部队,促使局势扭转,曹军由此获得了官渡之战的最终胜利。曹操对荀彧的评价是“睹胜败之机,略不世出”,“谋殊功异”。

谋臣之二、荀攸

荀攸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在曹操“迎天子都许”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

建安三年,曹操不听荀攸建议而与张绣交战,情况紧急之下刘表果然来援救张绣,曹军败绩。从曹操征吕布,久攻不下,曹操欲还师,荀攸建议应当趁吕布“气之未复”,陈宫“谋之未定”,宜“进急攻之”,最终得以生擒吕布。

此外,在曹袁官渡之战时,曹操依靠他的计策斩杀袁军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而非《三国演义》中二将被关羽大喝一声、“手起刀落”。荀攸当时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

他生前设奇策共十二计,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整理未全就去世了,故后世不得而知。

谋臣之三:郭嘉

郭嘉,今河南禹州人。他有一句名言:“智者审于量主”。汝、颖之地多奇士荀彧向曹操推荐了郭嘉。当郭嘉见到曹操的时候说了一句“真吾主也!”。从此,郭嘉当上了曹操的军师参谋——司空军祭酒。

在官渡之战时,曹操分别与荀彧、郭嘉讨论曹、袁两军形势。相比于荀彧提出“四胜”之说来论证曹军必胜,郭嘉列举了曹操有“十胜”: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

在曹操擒吕布、破袁绍、北征乌丸的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中,郭嘉屡献奇谋,在曹操早期的军事智囊团中处于核心地位,深得赏识。

可惜天不假年,郭嘉在跟随曹操北征乌丸得胜归来的途中因病去世,年仅三十八岁。曹操对他的评价是“每有大议,临敌制变…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谋臣之四:程昱

程昱,今山东东阿人,是曹魏谋士、名臣、将领。“程昱有谋,能断大事”。公孙瓒与袁绍相斗,有一次打败了袁绍的军队,便强令兖州刺史刘岱遣送袁绍的妻子和儿子返回袁绍处以使刘岱和袁绍断绝关系。

刘岱问计于程昱,程昱预料公孙瓒虽小胜但终非袁绍的对手,因此建议刘岱不要舍近求远,不然将要招致祸败。

刘岱听从了他的建议,后来公孙瓒果被袁绍击破。刘岱因此表奏程昱为骑都尉,程昱以生病为借口拒绝了。然而当曹操来到兖州征召程昱时,程昱却答应前往。

如此前后相反的举动正说明程昱是个聪明人,他在待价而沽,寻找属于自己的伯乐。

曹操最初任命程昱为寿张县令。征徐州时,程昱和荀彧一起保全兖州三城。刘备失徐州,来归曹操;程昱建议曹操杀备,曹操不听;后来曹操给刘备兵,派遣其到徐州去合击袁术,程昱认为不可,劝操图备,仍不听,事后悔之无及。

程昱不仅是一个有智慧的谋臣,而且还是一员勇将。袁绍将袭鄄城,当时程昱只有守城兵七百人。

曹操听闻后派人告诉程序愿意向他增援两千士兵,程昱认为袁绍凭借着兵多将广的优势,如果见到鄄城兵少必定因为怀疑而不敢来攻;增兵两千人后,袁绍见有援兵反而要来攻。

于是,他以此为由拒绝了曹操为自己增兵的计划,袁绍也果真没有来攻。曹操因此评价:“程昱之胆,过于贲、育”。

谋臣之五:董昭

董昭,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是曹魏谋士、重臣、开国元勋之一。

在董昭传中,有几个词语引起我的关注:

1、“恶止其身,妻子勿坐”

董昭年少时被推举为孝廉,袁绍任命他为参军。公孙瓒与袁绍相争,钜鹿的大姓人家认为公孙瓒兵力强盛,想要归属公孙瓒。袁绍派遣董昭去平息此事。

董昭一到钜鹿,便伪造了袁绍的一份檄文分发到各郡;檄文所到之处,当地官员立即将带头的数十人逮捕归案、立即斩首,但董昭提出了一个政策“军法只加以犯人本人,他的妻子和孩子不受牵连”。

并且,董昭依次地安慰全郡人的惶恐不安的情绪,于是逐渐安定了下来,袁绍闻听后表示了赞许。

“恶止其身,妻子勿坐”这一个政策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得到了运用。

2、势不久群

董昭有一次对杨奉说:“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这句话可谓体现了董昭的远见卓识。可以说,势不久群是三国演义中“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一种解释。

董昭一生中对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决策是建议恢复古代建置分封五等爵位和劝谏曹操称魏公、进魏王。

而恢复分封五等爵位的制度因为有了荀彧的反对而未能施行。董昭的称魏公这个提议可以说是说到了曹操的心坎里,但却与荀彧早年即建立起来的理想和信念发生了根本冲突。

《献帝春秋》这本书里面竟然记载了当时董昭给荀彧写的一封信件,信中主要讲了董昭认为必须为曹操受魏公的理由。

假如这封信是真实的,那么应当说正是这封信使荀彧认识到:为曹操受魏公这件事,自己已经是阻挡不了了。这进一步导致荀彧忧虑而死。

我认为正好是董昭毁掉了荀彧的理想。董昭和荀彧正好想做相反的事情。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有了这主要的五个谋臣,再加上贾诩、刘晔、蒋济、刘放几位,也应当赛过诸葛亮,这是曹魏政权比起蜀汉政权延续时间较长的重要原因。

竹竹

这一周共读的篇章是曹魏谋士,与演义等所带来的一贯印象不同,人气很高的郭嘉在正史中的着墨和地位没有我想象中的高,荀彧荀攸贾诩三人被分在同一卷,程郭董刘等人一同在之后的另一卷,层次可见一斑。

由于此人早逝、有风流名声,所以形象一贯很帅,传奇度高,这说明对历史的研究要从史料出发客观认识,不能过多依赖想象和他人解读。

曹魏的将星如云,同时也谋士如云啊,贾诩给宏观建议比较多,大事上把方向,还对立太子这种事作出了影响;荀彧的建议可行性高,实在;荀攸很重要又很低调,许多妙计未曾流传下来;程昱除了聪明勇敢,还可以领兵;郭嘉对曹操的影响比较大,有几个关键时刻劝成曹操...

我觉得谋士是种极难做的职业,本周读到的这些人靠想象远不能体会到他们到底有多聪明,很想在现实中见识到。

泽然 

荀彧,曹操的第一谋士,出身颍川荀氏,先从袁绍,后奔曹操。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但从事后来看,荀彧更像是萧何一样的人物,居中持重。曹操带兵出征时,多令荀彧守家。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与曹操的分道扬镳,一般认为是荀彧心怀汉室,与曹操称魏公有冲突,经过老师的讲解,我更愿意理解为与其说荀彧为汉不如说他为天下。

当初,他弃袁投曹就是认为曹操能平定天下的乱局,而曹操称魏公很大可能又讲天下形势搞得更复杂,刘备孙权会承认吗?可能是天下更加大乱的助燃剂,这是与荀彧初心相悖的。

荀攸,曹操的第一军师,属于谋划战略层面的。加入曹操后,荀攸几乎参与了曹操的每一次重要决策,而且均能给出正确参谋意见,与侄子荀彧一外一内,可谓曹魏智囊之首。

贾诩,真毒士也,起自凉州,没有二荀的世家荫蔽,堪称小人物闯荡的教科书。

一般人的传统先介绍父辈、祖辈,贾诩是为数不多的没有这些文字的,可见其白手起家,更可见其算无遗策能力之强,是最具现实学习意义的三国人物。

程昱,看了三国志之后觉得特别颠覆的一个人,以前以为是纯谋士一位,后来发现这就是个猛人,“性刚戾,与人多忤”,甚至带七百人就敢守城,还不要增兵,对手是有十万人袁绍。

郭嘉,人气很高的谋士,虽然曹操赤壁之败后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但郭嘉的计策还是局限于战术层面,他的官职也仅止步于司空军祭酒,相当于曹操的军事秘书。

董昭,“癞皮狗”舔到最后......啥都有。曹操奉迎天子都许的主要实践者,曹操进魏公、魏王的推动者,表面上的“马屁精”,实际上善度上意的心理学家,享年81,官至九卿。

海山 

文臣武将缺一不可。一个是做战略规划的,一个是做战术实施的,再加上能主,三方互济必成大事。

本周诸人,无一不是那个年代的佼佼者,其数量与质量远胜蜀吴,奠定曹魏强大的国力,最终是北方势力一统天下。

荀彧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也”,陈寿评价其“有王佐之风”,堪坐曹魏谋士集团的头把交椅,其“深根固本以制天下,故虽有败而终济大业”的策战略是曹操一步步发展壮大的根本之策。

迎汉献帝都许之事,荀彧大力支持,但他所谓“心无不在王室”是曹操“匡天下之素志”的提法,应当是二人当年二人共同的志向,以至于后来曹操有了代汉之意,荀彧却没有不臣之心,终止失和。

实在不能踹度荀彧因“功违义”忧郁而死之时的心境。功焉过焉?

荀攸跟荀彧比较来,运筹帷幄,在局部战场上发挥了更多的作用,尤其是对付袁绍和他那两个笨儿子的时候。

贾诩,怎么说呢,他是我对历史上的谋士的“典型代表”——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心黑手狠。

首先就是怂恿凉州诸恶人继续为恶,其破坏力之强,读书至此几乎后背冒凉汗。其次是提出“四胜”,坚定曹操干翻袁绍的决心。再次,一个“离”字计,就又把韩遂马超给收拾了。

最后,立储之事,彰显智慧。贾诩不是曹操旧臣,自保也有一套。总而言之,这是一个谁也不想碰到的对手。

魏书十四,人物众多,拣一二印象比较深的来吧。

程昱说“愚民不可计事”,一下子说出了大实话。

郭嘉与曹操相见恨晚,曹操认为郭嘉必成其大业,郭嘉认为曹操是“真吾主也”,互相之间高度认同,殊为难得。

郭嘉料事如神,堪称恐怖,尤其是断言孙策的死法。在曹魏集团争论南下对付刘表还是北上对付袁绍二子的时候,郭嘉分析鞭辟入里,是对人性的深刻认知。可惜英年早逝。

董昭原来才是把“天子”弄到许昌的主谋和具体方案执行人!更牛逼的是投曹操所好,鼓励曹操卖出了代汉的关键一步!

刘晔本来是刘汉之后,却是曹魏的坚定支持者。蒋济这种曹魏元老还有刘放等人站队司马氏,成了曹魏的掘墓人。熙熙攘攘,利来利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