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三部、安徽阜陽掩龍堂劉氏
2020-08-04 | 阅:  转:  |  分享 
  
第三部、安徽阜陽掩龍堂劉氏

歷代劉氏族譜

劉氏各代始祖名諱溯源考略(盤古氏→華夏初祖黃帝→累公→漢高帝劉邦公→掩龍始祖乾公)。文本根據江蘇劉恒心修著《古豐劉氏族譜》、山東棗莊劉茂善修著《侯孟劉氏族譜》及民國劉汝楷撰著《穎川劉氏族譜》、劉宏三修《掩龍劉氏族譜》爲依據,再稽考《史記》、《漢書》、《國語》、《左傳》、《太平廣記》、《東周列國志》、《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書辯證》、《兗州府志》、《嶧縣誌》、《徐州府志》、《沛縣誌》、《潁州府志》、《阜陽縣誌》等古代史料。符依歷史文獻為佐證,為較準確的記載。掩龍劉氏邦公七十一世孫劉振整稿續編。

盤古氏(昆侖聖祖元始天尊)按綱鑒,盤古氏首出禦世,太極生兩儀(陰陽),兩儀生四象(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四象變化,而庶類繁矣。盤古生於其中,能知天地造化之理,而首出世者,故曰盤古氏。各個古老的民族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開天闢地的神話和創生衍人的傳說,天高地闊、山厚水豐的中華民族,其開天創世故事也許更見離奇、多彩和別具東方特色。《三五曆記》載:“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五運歷年紀》記:“天氣蒙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佈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裏,肌肉為田土,發為星辰,皮膚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述異記》先儒曰:“盤古極泣為江河,所耿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古曰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五運歷年紀》載:“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死後骨節為山林,體為江海,血為淮瀆,毛髮為草木”。《山海經》載:盤古仰吸天氣俯飲地泉,經數劫與太元玉女通氣結精育西王母,名曰楊回,又曰婉妗,其狀如人豹尾虎齒,善嘯,蓬發戴勝三青鳥為其叼食及需品用之。居昆侖之丘,治昆侖西北隅,西母育天皇氏。

完整而精彩的“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故事,給我們演繹出了盤古老祖開闢九州天地和華夏人類起源情景。故事中,盤古老祖是“人”又是“神”,他竭盡殫精,以自己的生命演化出生氣勃勃的東方大世界,衍生出生死不息的黃皮膚人類,為千秋萬代的中華兒女所景仰、所頌揚。

天皇氏(取天開於子之義)姓望名獲字文生。驤首蛇身五龍之首,古越族,以木德王天下,繼盤古氏以治,始制干支之名(十天干,十二地支),以定歲之所在(兄弟合壹萬八百歲)。

地皇氏(取地辟於醜之義)姓嶽名鑒字子元,爰定三辰(日月星也),是分晝夜,以三十日為一月(兄弟合壹萬八百歲)。

人皇氏(取人生於寅之義)姓愷名胡洮,蛇身。相厥山川,分為九區,人居一方,故又為居方氏,由是政教君臣所自起,飲食男女所自始,亦號九皇氏(兄弟合四萬五千六百年)。

有巢氏(取人巢居之義)生於蒼梧,都于石樓,繼人皇氏以治,上古穴居野處,教民巢居(架木為巢),故曰有巢氏。

燧人氏(取於取火之義)因民未有火化,鑽木取火,教民烹飪,故號燧人氏,妣茲氏。自燧人氏而上,即三皇之世。

蒼帝伏羲碑

遠古三皇世系表(蒼帝23位1586年)

歷代帝王在位干支西元前

1伏羲115甲寅4728—46142廩君19己酉4613--4595

3女媧130戊辰4594—44654康回63戊寅4464--4402

5祝融85辛巳4401—43176柏皇63丙午4316--4254

7中皇48己酉4253—42068中央80丁酉4205--4126

9大庭54丁巳4125—407210栗陸62辛亥4071--4010

11驪連58癸醜4009—395212赫胥71辛亥3951--3881

13喬結49壬戌3880—383214葛天60辛亥3831--3772

15昊英75辛亥3771—369716有巢82丙寅3696--3615

17中巢73戊子3614—354218後巢60辛醜3541--3482

19朱襄53辛醜3481—342920尊盧90甲午3428--3339

21陰康56甲子3338—328322神農55庚申3282--3228

23無懷85乙卯3227—3143

自伏羲、神農、黃帝、堯帝、舜,即五帝之世。

太昊伏羲氏:《列子·黃帝篇》曰:“庖犧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路史·後紀》曰:“伏羲龍身。”《太平禦覽》曰:“伏羲人頭蛇身。”《帝王世紀》曰:“蛇身人首。”從這些記載中我們知道伏羲是“人頭蛇身”。這個形像與雷澤神的形象是一致的。《山海經·海內東經》曰:“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淮南子·墜形篇》曰:“雷澤有神,龍身人首鼓其腹而熙。”龍圖騰因故而誕生也。《帝王世紀》:“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成紀在今甘肅省秦安縣,今屬天水市。《水經注》:“成紀水故瀆,東逕成紀縣,故帝太昊伏羲所生處也。”伏羲氏在宛丘完成了他的大業後,壽終正寢,享年一百一十五歲。後人在宛丘建陵寢以祭之,曰太昊陵。有聖德,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太昊以木德王天下(取木為四時之首,五行先起於木),作都於陳(河南沈丘北淮陽),始作網罟,教民佃漁。始養犧牲,以充庖廚,故又曰庖犧氏。德合上下,龍馬負圖,始畫八卦,卦有三爻,因而重之為六十四卦。始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書制有六(一象形、二假借、三指事、四會意、五轉注、六諧聲),天下始知文字,作甲曆、定四時,造琴瑟、制五官(春夏秋冬中爲五官),上古男女無別,始制嫁娶,正姓氏(以國為姓,以官為氏),通媒妁,以重人倫之本,由是而夫婦有姓氏矣。斯時宇內鹹理,而政化大治。

自伏羲元年戊申(西元前2953年)至伏羲115年壬寅(西元前2839年),在位壹百壹拾五年,神農氏繼世踐位。

炎帝碑(炎帝8代520年)

1薑石年140甲申3142-30032臨魁帝80甲辰3002-2923

3承帝60甲子2922-28634明帝49甲子2862-2814

5直帝45癸醜2813-27696來帝48戊戌2768-2721

7裏帝43丙戌2720-26788榆罔帝55己巳2677-2623

炎帝神農氏:炎帝,西羌氏人(昆侖山腹地),以火德王(取夏火之盛),代伏羲治天下,故曰炎帝。都陳遷於曲阜(山東曲阜縣)始作耒耜,教民藝五穀,嘗百草,始制醫道,由是而民居安食力,故號曰神農氏。始為日中之市,教民交易,各得其所。據《史記》等古籍追記,炎帝姓“伊耆”,名石年。母為有嬌氏女,名曰女登,是少典正妃,生炎帝,長於姜水,故有‘薑’姓之稱。自炎帝元年癸卯(西元前2838年)至炎帝140年壬戌(西元前2699年),在位壹百肆拾年,傳八世,至榆罔而亡,有熊氏繼世而立(傳八世,未明年歲)。

《古豐劉氏族譜》遠古世系

(黃帝→玄囂→極嬌→帝嚳→唐堯→漢朝→民國)

黃帝碑

(黃帝7位共487年)

1軒轅100己卯2622—25232少昊84己未2522--2439

3顓頊78癸未2438—23614嚳帝70辛醜2360--2291

5姬摯8辛亥2290—22836堯99炎甲辰2282--2184

7舜48炎丙戌2183--2136

華夏始祖

黃帝(軒轅):《史記·五帝本紀》曰:“黃帝少典氏(啓昆)之子也”,《帝王世紀》記載:有熊氏娶有蟜氏曰附寶,見大電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有寶,孕二十四月生黃帝於壽丘,長於姬水。後在涿鹿平原上定居,與炎帝榆罔氏等部落融合成華夏族。黃帝有熊氏,姬姓,因生於軒轅之邱,曰軒轅,生而神靈,國於有熊(即新鄭縣),故號有熊氏,以土德王。因榆罔侵陵諸侯,軒轅修德振兵,與榆罔戰於阪泉之野(河北涿鹿縣東南),三戰然後得志。又蚩尤作亂,暴虐天下,軒轅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擒蚩尤戮之,諸侯尊帝為天子,代神農以治天下,因其土德之瑞,故號曰黃帝。命倉頡爲左史,體類象形,制文字而大備。命大橈作甲子(前伏羲作甲曆起於甲寅,今編年紀月起於甲子),干支相配,爲十二辰六甲,而天運周旋,占鬥柄所,分以置閏,而四時節定,歲月以是始紀,而年月不亂矣。命隸首作算數,命伶倫造律呂,以立宮商角征羽之音,作冕旒、正衣裳、染五采、造器用(釜甑之屬)、作甲胄舟車、造權量衡度、立五運(甲巳土、乙庚金、丙辛水、丁壬木、戊癸火)。命元妃西陵氏,教民育蠶治絲,以供農服,晝野分州,經土設井(立步制畝,八家爲井),由是鄰裏都邑而分析矣。時有瑞草生庭,佞人入則指之,名之曰屈軼,又曰指侫草。命大容作鹹池之樂,由是朝野平康。自黃帝元年癸亥(西元前2698年)至黃帝100年壬寅(西元前2599年),在位壹百年,壽一百二十一歲,崩於荊山之陽,葬於陝西省延安橋山,傳子玄囂踐位。妣西陵氏嫘祖曰騅祖、方雷氏女節生青陽、彤魚氏、方相氏曰嫫母。嫘祖生三子:1玄囂、2昌意、龍苗。

玄囂:(黃帝之子)少昊,字青陽,黃帝之少子也,年二十即帝位,帝妃女節所生,以金德王天下,遂號金天氏因修太昊之法,故稱少昊,都曲阜,是遠古時羲和部落的後裔,華夏部落聯盟的首領,同時也是東夷族的首領,《山海經·大荒南經》寫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於甘淵”。晉人郭璞在為《山海經》“甘淵”作注時說:“水積則成淵也。”珂案《大荒南經》雲:“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原作日浴,據宋本改)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經文“東南海之外”,北堂書抄卷一四九引無南字,無南字是也。大荒南經此節疑亦本當在此經“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之下,乃簡策錯亂,誤脫於彼也。此經甘淵實當即大荒南經羲和浴日之甘淵,其地乃湯穀扶桑也。海外東經雲:“湯穀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即此,亦即少昊鳥國建都之地。屍子(孫星衍輯本)卷上雲:“少昊金天氏邑於窮桑,日五色,互照窮桑。”謂此也。所謂甘淵、湯穀(扶桑)、窮桑,蓋一地也。葬於曲阜城東4公里處雲陽山的高阜上,陵闊28.5米,高8.73米,頂立12米,形如金字塔,故有“中國金字塔”之稱。中國五帝之一,中國贏姓及其秦、徐、黃、江、李等數百個姓氏的始祖。得道為北方水神。都於曲阜(山東),鳳鳥來集,以鳥紀官,作大淵之樂,以諧神人,和上下,自少昊元年癸卯(西元前2598年)至少昊八十四年丙寅(西元前2515年),在位八十四年,壽一百歲,葬於山東省曲阜縣雲陽山。《史記》則載:“高辛父曰僑極,僑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玄囂與僑極皆不在帝位。”玄囂生一子:僑極。

僑極:(玄囂之子)青陽為諸侯,居住在長江之岸,孕育於長江之水。妣陳豐氏,曰握裒,生一子:帝嚳。

昌意:(黃帝次子)玄囂之弟居弱水,命五官,作承雲之樂,以饗上帝,朝群後。顓項元年丁卯至顓頊七十八年甲申(西元前2437年),居帝位七十八年,壽九十八歲,葬於東昌府濮陽縣。妣蜀山氏曰昌僕,生子:顓頊(旭),年十五歲佐少昊,年二十即帝位,以水德王(取法五行之旺相),紹金天氏之政,初國於高陽(河北高陽縣),故號高陽氏,又稱玄帝。妣鄒屠氏,生三子:長曰乾荒、次曰安、季曰悃。

帝嚳:帝嚳高辛氏姬姓也,諱俊,僑極之子,玄囂之孫,黃帝之曾孫也。生而神靈,年十五佐顓帝,受封於辛,年三十仍以水德王,代高陽氏為天子,以其肇基於辛,故號高辛氏。都於亳(河南偃師縣),作六英之樂(言天地四時之英華也),帝普施利物,聰以知遠,明以察微,執中而遍天下(中字為傳道之心法自此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服從。帝嚳妣四妃:帝元妃曰薑嫄生棄爲舜後稷,其後爲周。次妃有娀氏曰簡狄生契為舜司徒,其後為商。三妃陳鋒氏曰慶都生堯是為陶唐氏。四妃有陬氏曰常儀生摯,四子後裔皆有天下。自帝嚳元年乙酉(西元前2436年)至帝嚳七十年甲午(西元前2367年),在位七十年,壽壹百零五歲,葬東郡頓邱城南廣陽裏。子摯嗣立在位九年,弟放勛代立為帝堯。帝嚳生四子:1摯、2堯、3契、4棄(後稷)。

帝摯:帝嚳長子,帝堯之兄,號青陽氏。帝嚳崩,摯嗣位。自帝摯元年乙未(西元前2366年)至帝摯九年癸卯(西元前2358年),在位九年而廢,諸侯尊堯帝登位,西元前2409年帝嚳四妃常儀生摯於清化,卒於西元前2352年。

帝嚳次子帝堯

太上祖

唐堯帝(陶唐氏)堯姓祁,名放勳。傳說:堯的母親是母系氏族的陳鋒氏部落的一個女子,姓伊,名叫慶都。據說慶都本是天帝的女兒,20歲時才寄居到伊長儒的家族。慶都生得美麗絕倫,但尚未結婚。《竹子紀年》載:“帝堯陶唐氏母曰慶都生於鬥維之野,常有黃雲覆其上,及長觀於三河,常有龍隨之。一日,龍負圖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祐,眉八彩,鬚髪長七尺二寸,面銳,上豐,下足履翼。宿,旣而隂風四合,赤龍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堯於丹陵,其狀如圖,及長,身長十尺,有聖德,封於唐。夢攀天而上,高辛氏衰,天下歸之”。據史書所載:“堯帝封其長子監明的兒子祁式於劉地”,見於《尚書中侯》。《沛縣誌》載:丹朱庶弟九其封於留國(微山島西南二十五裏)者為留氏,注(路史國名紀)。《資州直隸州志》載:堯九子資助禹治梁州沱江水有功被受封於治水之邑曰資邑。劉姓舊譜載:“盤古以來,帝嚳高辛氏之子帝堯,姓伊耆,名放勳,因母慶都生堯於丹陵,育於伊侯之國(河南伊陽縣),後徙耆(通作祁,山西太原祁縣),故曰伊耆氏。年十三助兄帝摯,受封於陶(山東兗州定陶縣),年十五複封於唐(河北保定唐縣)為唐侯,故號陶唐氏。帝堯生十子,其長子監明受封於劉,為劉氏之始祖也,嗣子式虞舜時襲封劉邑”。《尚書中候》載:“堯之長子監明早逝,不得立,監明之子式封於劉,朱又不肖而弗獲嗣。”祖居山西平陽府洪洞縣等處,衍傳於後。陶唐氏帝堯妣散宜氏女,曰女皇,生十子二女。孔子刪書斷自唐堯,自堯帝甲辰元載起(自堯帝甲辰起,以下天運六甲周旋,歷代至今一年不錯),因兄帝摯屍位九年,天人厭棄,諸侯尊堯為天子,年十六踐天子之位於平陽(山西臨汾西南),國號曰唐,以火德王,以建寅之月為歲首(寅為正月自唐始),命羲和作曆象以授民時(春夏秋冬詳載於書)。戊申五載(西元前2353年),堯之庭有瑞草生焉,曰冥莢,十五日前,日生一葉,十五日後,日落一葉,月小則一葉不落,可以知旬朔,故又名曆草。庚戌七載(西元前2351年),瑞應祥靈,麒麟遊於郊藪,鳳凰巢於阿閣。癸巳五十載(西元前2308年),帝遊觀,擊壤有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華封有祝(華在陝西華陰縣,掌封疆之官):“願聖人多富多壽多男子”。至癸醜七十載(西元前2288年),虞舜登庸,舉十六族才子,八愷八元,有五臣為輔(禹稷契皋陶伯益)。乙卯(西元前2286年)舜使禹平水土,丙辰(西元前2285年)朔旦,舜受終於文祖(堯始祖之廟)。堯命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中字傳道之心法),庚申(西元前2281年)作大章之樂(堯樂),辛酉七十八載(西元前2280年),神龜負文出於洛(洛,水名,即洛河,在河南黃河下游南系大支游),禹治水時神龜負文列於背,有數自一至九,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癸亥八十載(西元前2278年),禹治水成功。定九州貢賦(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貢賦上中下分爲九等),大哉堯之為君也,其仁如天,其智若神,蕩蕩乎民無能名焉。於帝元甲申(西元前2377年)出生於丹陵(今山西冀州),西元前2259年去世,葬平陽東原(今山西臨汾東北35公里郭村裏隅澇河北側堯陵),享年118歲。在位98年(帝元347至444年),禪讓虞舜登位。帝堯妣散宜氏生二女適於舜曰娥皇、女英居於渭水河邊。堯生十子:1監明、2丹朱、3開明字元暄、4啟明字遙純、5胤明字應君、6覺明字順曜、7臥明字洪祺陶姓始祖、8晦明字來銑、9源明字資、10盧鎔字少康。

夏朝(約西元前21至16世紀)

帝堯生十子,長子監明,受封於劉,為劉氏肇基祖

世系號始祖名生卒/配偶/子嗣

一世祖:(大始祖)監明公(帝堯長子)鄴邑侯,祖居冀州平陽府(今臨汾)受封河北唐縣劉地,堯之長子監明早逝不得立,源明長子式承嗣,式継嗣居劉地;源明公名資,虞舜時受封於留邑,後受封資邑,徒梁州沱江中遊資中開基立業。生於帝堯十八年辛酉(西元前2340年)六月六日,卒於帝堯九十九年壬午(西元前2259年)享壽八十二歲,葬於梁州資邑天臺山下。妣風氏、古氏、巫氏。生二子:1劉式、2永河(資姓始祖)。

虞代帝舜:姓姚,名重華,虞舜元載丙戌(西元前2255年)春正月元旦,帝舜格於文祖(格至也,前受終告攝,此告即位也),踐天子之位於蒲阪(山西臨汾市),國號曰虞,以土德王。仍以建寅之月為歲首,命九宮:禹為司空(宅百揆);棄為後稷(教稼穡);契為司徒(敷五教);皋陶爲士(理五刑);垂為共工(治百工);益為虞(掌山澤);伯夷為秩宗(主秩敘祖廟百神);後夔典樂(教胄子和神人);龍作納言(出納君命)。是謂九宮也。封朱於丹以奉先祀(謂之虞賓示弗臣也),封堯九子源明於留(今徐州),禹、皋、益、稷相與陳謨(即虞書三謨),虞舜二載丁亥(西元前2254年),造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虞舜五載庚寅(西元前2251年),韶樂九成,鳳凰來儀。虞舜三十三載戊午(西元前2223年)春正月朔旦,更禹受命於神宗(堯廟也),率百官若帝(舜帝也)之初,傳十六字允執厥中之言。命禹敘洪範九疇,複九州(前分十二州,今複為九州),虞舜三十五載庚申(西元前2221年),命禹征有苗,三旬逆命,帝乃誕敷文德。七旬育苗格。孔子雲:“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至虞舜四十八載癸酉(西元前2208年),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廣西蒼梧縣),至舜喪畢(五十載)乙亥(西元前2206年),壽壹百壹拾歲而終,禪讓夏禹登位,曾受封於劉,故為劉姓另一支血緣大始祖。

二世祖:劉式公(監明公嗣子)字秉正,虞舜時首封大彭留邑曰留國,後因監明受封於河北劉邑,壯年早逝,為承嗣監明之基業,遷徒劉邑,故以地邑為姓改曰劉式。式生於帝堯四十二年乙酉(西元前2316年),卒於虞舜十六年辛醜(西元前2240年),享壽七十七歲。妣密氏,合葬於古薊州大名府(北京大興縣)巽陵邱山。生二子:1濟安妣王氏、2濟樂。

三世祖:濟樂公(劉式公次子)號天申。居於河北劉邑(今河北省中南部),虞舜時襲封為劉邑侯。生於帝堯六十九年壬子(西元前2289年),卒於虞舜二十一年丙年(西元前2235年),享壽五十五歲,姚氏、甘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均葬於古薊州(北京市)萬壽山。生一子:歲紀。

夏朝時代

夏代禹王姓姒,名文命,夏禹元歲丙子(西元前2205年),禹踐天子之位於安邑,即韓國也(山西夏縣西北),國號曰夏,以金德王。仍以建寅之月為歲首,改載曰歲。(唐虞曰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其實一也),色尚黑。分九州,平服九黎三苗,信史之開始,制定貫賊法。王巡狩會諸侯於塗山(國名,安徽蚌埠市西淮河東岸),綏定南方,執王帛來朝者萬國。作大夏樂.建旗旒以別尊卑等級。

其時儀狄作酒,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是時天雨金三日,以見天下豐亨,夏禹四歲己卯(西元前2202年),禹收九牧所貢之金,鑄九鼎以象九州,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此鑄於鼎以爲萬世准耳,左氏以爲鼎者,圖象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奸患竊以爲非矣)。至夏禹八歲癸未(西元前2198年),巡狩江南會諸侯於會稽之山(浙江紹興市),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群臣畢至,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賞罰分明。

觀於孔子論語菲飲食一章。稱禹無間然之言,深有識禹之治天下,得一中道傳心之法者矣。在位八年,禹崩於會稽因葬焉,壽壹百歲而終。後啟元歲甲申(西元前2197年)夏後啟登位,以後繼世而立,至夏帝桀五十二歲甲午(西元前1767年)而終,共十七主,合計四百三十九年。商湯元祀乙未(西元前1766年)商湯王登位。

四世祖:歲紀公(濟樂公之子)字方都,號西山。生於帝堯九十六年已卯(西元前2262年),卒於夏太康元年癸巳(西元前2188年),享壽七十五歲,妣陸氏、黎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同葬於古薊州(北京市通縣、昌平縣)雙虎拜衙形。生三子:1正成妣張氏、2正定妣汪氏、3正坤。

五世祖:正坤公(歲紀公三子)字意緒,號名山。生於虞舜二十四年己酉(西元前2232年),卒於夏仲康八年已巳(西元前2152年),享壽八十一歲,妣嬀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同葬於古薊州萬壽山、雙虎拜衙(排牙)形。生一子:長曆。

六世祖:長曆公(正坤公之子)字萬年,號東山。生於夏禹三年戊寅(西元前2203年),卒於夏相帝十六庚寅(西元前2131年),享壽七十三歲,葬於古薊州萬壽山、雙虎拜衙(排牙)形。妣翟氏、有熊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同葬。生三子:1德仁妣孫氏、2德堯、3德科妣李氏。

七世祖:德堯公(長曆公次子)諱乾泰,字善嗣。生於夏太康十九年辛亥(西元前2170年),卒於寒浞十四年乙卯(西元前2106年),享壽六十五歲,殉葬於古薊州(北京市)萬壽山,雙虎拜衙形。妣薛氏、姞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同葬。生二子:1仁宏、2仁發妣吳氏。

八世祖:仁宏公(德堯公長子)名啟明,字衡叔。生於夏相帝四年戊寅(西元前2143年),卒於夏少康三年甲申(西元前2077年),享壽六十七歲,妣孟氏、高陽氏,生卒年未詳,考妣葬於古薊州通縣、昌平縣。生四子:1廷光號秦貞、2廷紳妣未氏、3廷珍妣邱氏、4廷貴妣黃氏。

九世祖:廷光公(仁宏公長子)號秦貞。生於寒浞三年甲辰(西元前2117年),卒於夏槐帝三年丙午(西元前2055年),享壽六十三歲,妣雍氏、尚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同葬於古薊州(北京市)萬壽山、雙虎拜衙形。生一子:爵南。

十世祖:爵南公(廷光公之子)號長庚。生於夏寒浞三十一年壬申(西元前2089年),卒於夏槐帝十五年乙亥(西元前2026年),享壽六十四歲,殉葬於古薊州(北京市)萬壽山,雙虎拜衙(排牙)形。妣尚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同葬。生二子:1行矩、2行清妣文氏。

十一世:行矩公(爵南公長子)名景生,襲劉邑侯。生於夏少康十八年己亥(西元前2062年),卒於夏不降四年甲子(西元前1977年),享壽八十六歲,殉葬於古薊州(北京市)萬壽山、虎形。妣晏氏、容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同葬。生三子:1複盛妣陳氏、2複旺、3複松妣曹氏。

十二世:複旺公(行矩公次子)諱德順。生於夏槐帝七年丁卯(西元前2034年),卒於夏不降二十一年辛巳(西元前1960年),享壽七十五歲,殉葬於古薊州(北京市)萬壽山。妣易氏、蒙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同葬。生四子:1茂光妣宋氏、2茂清、3茂華妣楊氏、4茂文妣徐氏。

十三世:茂清公(複旺公次子)字光萬。生於夏芒帝四年庚寅(西元前2011年),卒於夏不降三十六年丙申(西元前1945年),享壽六十七歲。妣史皇氏、丁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同葬於古薊州(北京市)萬壽山、虎形。生一子:孔陽。

十四世:孔陽公(茂清公之子)號景豐。生於夏泄帝七年辛亥(西元前1990年),卒於夏扃帝二年辛酉(西元前1920年),享壽七十一歲。妣巢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合葬於古薊州萬壽山。生三子:1日盛妣周氏、2日永、3日貴妣蔔氏。

十五世:日永公(孔陽公次子)字齊,號元洪。生於夏下降十六年丙子(西元前1965年),卒於夏廑帝十六年丙申(西元前1885年),享壽八十一歲。妣西梁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合葬於古薊州(北京市)萬壽山、雙虎拜衙(排牙)形。生二子:1德榮、2德康妣何氏。

十六世:德榮公(日永公長子)字摯,號洪道,生於夏不降三十五年乙未(西元前1946年),卒於夏孔甲元年壬寅(西元前1879年),享壽六十八歲。妣逢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合葬於古薊州萬壽山、雙虎拜衙(排牙)形。生一子:聚義。

十七世:聚義公(德榮公之子)字渝,襲封劉侯,生於夏扃帝元年庚申(西元前1921年),卒於夏皋帝四年丙子(西元前1845年),享壽七十七歲,殉葬於古薊州萬壽山、雙虎拜衙(排牙)形。妣古氏、薑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同葬。生三子:1劉累、2劉宗妣熊氏、3劉祖妣汪氏。

十八世:劉累公(聚義公長子)字華美,號邱公,生於夏廑帝三年癸未(西元前1898年),卒於夏桀三十一年癸酉(西元前1845年)享壽壹百一十一歲(一說累公享壽一百零七歲,又說累公壽八十四歲)。葬於魯山縣魯陽故城,即邱公城。(一說葬徐州府沛縣同安鄉、黃龍出洞形)。公誕生時,兩手握拳凡三年,張開時兩掌現龍紋,並有文在手曰“累”,因以爲名。事夏孔甲,公學擾龍於豢龍氏,十歲能擾龍。夏孔甲帝時天降二龍於朝,雌雄各一,帝令累公飼養,公能善食之有功,帝嘉之,於孔甲元年壬寅(西元前1879)廢豕韋氏彭姓之國賜於累公,晉封累公爲右丞相,幷賜爲禦龍氏。孔甲七年戊申(西元前1873年)一雌龍死,累公潛醢以食王,王使求之,公恐懼,帶領家少奔魯陽避禍,時年二十六歲。遂遷於河南汝州魯山縣安家置業再移居沛縣。妣趙氏、汪氏。生九子:1大益妣萬氏、2萬益妣陶氏、3永益妣餘氏、4洪益妣吳氏、5正益妣辛氏、6宗益妣辛氏、7順益妣黃氏、8昌益妣張氏、黃氏、9伯益妣姬氏。

十九世:昌益公(劉累公八子)字佑,名振,號泰宜。居山西,生於夏孔甲三十一年壬申(西元前1849年),卒於夏桀三十八年庚辰(西元前1781年)享壽六十九歲。妣黃氏、張氏,考妣同葬於古冀州平陽府(臨汾)藍田村。(一說葬山西平陽府良江縣)。生二子:1劉歆字信盛、2劉明妣翟氏。

商朝(約西元16至11世紀)

商代,湯王是契之後,姓子,名履。商湯元祀乙未(西元前1766年),因夏桀無道,放桀於南巢(安徽巢縣西南),商湯踐天子之位於亳(河南商邱縣是為南亳),前夏後相帝元歲乙亥(西元前2146年)徙都於此,亦是湯始居亳。從先王所居也,國號曰商,改歲曰祀。以建醜冬十二月爲歲首,色尚白。湯建中於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而立賢無方,舉仲虺伊尹為相。商外丙元祀辛醜(西元前1760年)作大滬(言救護民也)之樂,天下大治。傳至盤庚元祀庚子(西元前1401年),盤庚遷於殷(在河南省偃師縣蓋西毫也)。改國號曰殷,舉甘盤爲相,至武丁元祀丁巳(西元前1324年),武丁嗣位,舉傅說為相,而商道復興。商紂王遷都於安陽,至紂三十二祀戊寅(西元前1123年)殷紂而終,共二十八主,合計六百四十四年。武王元年已卯(西元前1122年)周武王登位。

二十世:信盛公(昌益公之子)諱隗,字賜命,號日明。隨父徒居山西古冀州平陽府立業,生於夏桀元年癸卯(西元前1818年),卒於商太甲六年癸醜(西元前1748年),享壽七十一歲,妣徐氏、張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同葬於古冀州平陽府(山西臨汾市)。(一說考妣合葬沛縣南湖鬥)。生三子:1詠七、2詠八、3詠九。

二一世:詠八公(信盛公次子)諱堪,字梅桂,號統,生於夏桀三十年壬申(西元前1789年),卒於商太甲二十六年癸酉(西元前1728年),享壽六十二歲。(夏粲期間禦龍氏改封為豕韋氏)商朝封為威烈侯。妣高陽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合葬於古冀州平陽府洪洞縣(山西臨汾市)。生一子:相承。

二二世:相承公(詠八公之子)諱保淋,字杭,號玉拔。生於夏桀五十二年甲午(西元前1767年),卒於商沃丁十四年甲午(西元前1707年),享壽六十一歲,葬於古冀州平陽府(山西臨汾市)洪洞縣、螺頭形。妣秦氏、農氏,生卒年來詳,考妣同葬。生二子:1全祿字嶽妣陳氏、2全福。

二三世:全福公(相承公次子)諱頌,字開瑤,號明啟。公在商朝官任右師大夫,生於商太甲二十年丁卯(西元前1734年),卒於商太庚二十年已巳(西元前1672年),享壽六十三歲,葬於古冀州太原府(山西太原市)關下、月形。(一說葬於山西太原石門、金星形)。妣羅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同葬。

生二子:1美然、2美勳。

二四世:美勳公(全福公次子)諱洪周,字桓,號丙乾。生於商沃丁二十年庚子(西元前1701年),卒於商雍已十年辛醜(西元前1640年),享壽六十二歲,殉葬於古冀州蒲縣界河蓮花形。妣元氏、景氏,生卒年未詳(妣均葬介山下、龜形)。生四子:1釗勝、2釗胎、3釗寧、4釗胴。

二五世:釗寧公(美勳公三子)諱申,字乾元,號文正。公在商朝官任賢大夫,生於商太庚二十五年甲戌(西元前1667年),卒於商太戊三十四年丁醜(西元前1604年),享壽六十四歲,葬於古冀州蒲子國(山西蒲縣)界河、蓮花形。妣熊氏,生辛年未詳,考妣同葬。生二子:1炳亮、2炳寬。

二六世:炳寬公(釗寧公次子)諱茂高。公在商朝官任臣大夫,生於商太戊元年甲辰(西元前1637年),卒於商太戊六十五年戊申(西元前1573年),享壽六十五歲,殉葬於山西省汾洲藍田、沖天燭形。(一說沖天蛇形)。妣餘氏、呂氏,生卒年未詳。妣均葬古冀州太原府(山西太原市)石門山(石門關上)。生二子:1文成字道章妣吳氏、2文盛字道山。

二七世:文盛公(炳寬公次子)字道山,號正義,生於商太戊三十三年丙子(西元前1605年),卒於商外壬八年己卯(西元前1542年),享壽六十四歲。一說葬蒲州府(山西蒲縣)界下伴祖墳、龜形(一說葬於沛縣湯前案下)。妣貝氏、媯氏,生卒年未詳,均葬於古冀州(山西太原市)石門關上。生三子:1叨亮名錦遙、2叨青妣宋氏、3叨明妣楊氏。

二八世:錦遙公(文盛公之子)字叨亮,號太常。生於商太戊六十三年丙午(西元前1575年),卒於商祖乙十六年辛亥(西元前1510年),享壽六十六歲,葬於山西省平定州(平定縣)長亭後衙。妣曾氏、米脂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同葬。生三子:1陞吉、2陞喜、3陞和。

二九世:陞吉公(錦遙公長子)字先江,號通財。生於商外壬十年辛巳(西元前1540年),卒於商沃甲十三年癸未(西元前1478年),享壽六十三歲,妣程氏,生卒年未詳,考妣殉合葬於古冀州(山西洪洞縣)出水蓮花形。生二子:1瑞明、2端明(後移居徐州東坑)。

三十世:瑞明公(陞吉公長子)字坤成,號鬻化,生於商祖乙十九年甲寅(西元前1507年),卒於商祖丁二十八年癸亥(西元前1438年),享壽七十歲,殉葬於山西省蒲州府(山西蒲縣)界河、蓮花形。妣程氏、古氏、任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同葬。生三子:1先柱字案喜、2先揚字案臨妣繆氏、3先輝字案康妣袁氏。

三一世:先柱公(瑞明公長子)字案喜,諱茂常,號東明。生於商沃甲十三年癸未(西元前1478年),卒於商南庚十九年丙戌(西元前1415年),享壽六十四歲,殉葬於古冀州平定府(平定縣)長亭衙後。妣陳氏、吉氏,生卒年未詳,妣均葬於山西平定府亭衙後山。

生三子:1源傳字智和、2源俊字智明、3源福字智亮。

三二世:源傳公(先柱公長子)字智和,又名浪,號東山。生於商祖丁三十二年丁卯(西元前1434年),卒於商小辛七年甲戌(西元前1367年),享壽六十八歲。妣姒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合葬於古冀州蒲州府白沙、金盆形。生三子:1維益字縉妣李氏、2維宗字繪、3維總妣甘氐。

三三世:維宗公(源傳公次子)諱繪,字賢,號元申。生於商盤庚三年壬寅(西元前1399年),卒於商小乙二十一年已酉(西元前1332年),享壽六十八歲。妣西梁氏,合葬於古冀州瀏陽岩銅鼓村、金鶏形。生二子:1新興、2新輿。

三四世:新興公(維宗公長子)諱元遠,字朋琳,號騰。生於商小辛十五年壬午(西元前1359年),卒於商武丁二十六年壬午(西元前1299年),享壽六十一歲,葬於古冀州(山西)瀏陽岩銅鼓村。妣芊氏、休氏、屠氏,生卒年未詳。妣均葬古冀州沙溪梅花園。生三子:1建呂、2建腤、3建腷。

一說生六子:1觀清妣寧氏、2觀唐妣費氏、3觀樹妣莊氏、4觀明妣張氏、5觀潮妣楊氏、6觀榜。

三五世:建呂公(新興公長子)字觀榜,諱月清,號虔。《新唐書宰相世系》載:“商武丁五十年庚午滅豕韋,累公裔複其國,受封豕韋氏曰韋伯遐,國都唐邑”。生於商小乙二十八年丙辰(西元前1325年),卒於商祖庚元年丙辰(西元前1265年),享壽六十一歲,妣文氏,考妣合葬於古冀州梁山縣界。生二子:1文楨名寶招、2文祥妣王氏、宋氏。

三六世:寶招公(建呂公長子)字文楨,號陳。生於商武丁四十年丙申(西元前1285年),卒於商廩辛元年丙申(西元前1225年),享壽六十一歲,殉葬於古冀州(山西臨汾)梁山新嶺頂架上、金盆形。妣謝氏,生於商武丁四十一年丁酉(西元前1284年),卒於商庚丁元年壬寅(西元前1219年),享壽六十六歲,殉葬於山西省梁山縣新竹嶺腳下(新岑)、鹿子形。妣呂氏,生卒葬未詳。生子二:1晨福、2晨祿。

一說生四子:1劉釜妣鄭氏;2劉符;3劉管妣楊氏;4劉簋妣林氏、孫氏。

三七世:晨祿公(寶招公次子)字元符,號明萬。生於商祖庚六年辛酉(西元前1260年),卒於商文丁二年戊辰(西元前1193年),享壽六十八歲,殉葬於古冀州北城下、蓮花形。妣詹氏,生於商祖甲二十年壬午(西元前1259年),卒於商武丁二年甲子(西元前1197年),享壽六十三歲,殉葬於古冀州(山西臨汾)東城內。妣張氏,生卒葬未詳。生三子:1任期、2任玉、3任授。(一說生二子:1九錫妣朱氏、2九齡。)

三八世:任玉公(晨祿公次子)字九齡,諱景。生於商祖甲二十四年丙戊(西元前1235年),卒於商帝乙丁醜(西元前1184年),享壽五十二歲,殉葬於山西省太原縣、猛虎跳牆形。妣張氏,生於商祖甲二十七年乙丑(西元前1232年),卒於商帝乙三十七年丙午(西元前1155年),享壽七十七歲,考妣同葬。生二子:1添禎字道總、2添祥字道統。

三九世:添禎公(任玉公長子)字道總,諱秉新,號名山。生於商庚丁十年辛亥(西元前1210年),卒於商紂王一年丁未(西元前1154年),享壽五十七歲,殉葬於山西省南源。妣甘氏,生於商庚丁十三年甲寅(西元前1207年),卒於商紂王二年戊申(西元前1153年),享壽五十五歲,殉葬於山西省榮中、雙蜂采花形。妣魏氏,生卒未詳,殉葬於山西省南源。生六子:1樹湖、2樹漣、3樹鴻、4樹淦、5樹淮、6樹江。一說生二子:1伯億、2督億妣景氏、安氏。

四十世:樹鴻公(添禎公三子)字栽,號伯億。史載豕韋氏被紂王逐放於唐邑平陽府,故為唐氏(今山西翼城縣西)。生於商帝乙七年丙子(西元前1185年),卒於商武丁十年丙寅(西元前1135年),享壽五十一歲,殉葬於古冀州(今山西省)太原南城外霆(雲)山、觀音坐蓮形。妣卞、任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同葬。生二子:1登富、2登貴。

周朝時代

(約西元前11世紀至前221年)

周武王後稷之裔也,姓姬名發。武王元年已卯(西元前1122年),因紂王無道,武王會諸侯伐商克之,三月十五日武王登位於周(陝西西安市津水西岸)後稱西都,遷都於鎬(西安市津水東岸),國號曰周。改祀曰年(至今稱年),色尚赤。以建子十一月爲歲首,武王有治臣十人(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泰顛閎天散宜生南宮適其一婦人蓋邑羌也),相與夾輔。太公有六韜(文武龍虎豹犬),陳丹書,有敬勝怠,義勝欲,爲萬世之約言。武王克繼文王緝熙敬止之意,中正以治天下,民心悅歸,建學養老,作大武之樂。至武王七年乙酉(西元前1116年)在位七年。武王崩,壽九十三歲。成王元年丙戌(西元前1115年)成王踐位,周公攝政,位塚宰,正百官,制禮作樂(同姓不婚,萬世不易),成王六年辛卯(西元前1110年),越裳氏來獻白雉,因海不揚波,意中國有聖人,於是來朝耳。使者迷其歸路,周公作指南車(即今之羅經),以導其歸路,示服遠人,以正四方(指南車中外通用,萬世永賴)。成王七年壬辰(西元前1109年),經營洛邑(洛陽市),謂之王城,是為東都(天下之中朝會諸侯在此)。遷禹王所鑄之九鼎,定於洛邑,前鎬京謂之宗周(以王業所由起),是爲西都。王還居於鎬。至平王元年辛未(西元前770年),東遷洛邑。平王四十八年戊午(西元前723年),周代已有四百年矣。自平王四十九年(魯隱西元年)己未(西元前722年),孔子因魯史修春秋於此始,書春王正月,至周敬王三十九年庚申(西元前481年)西狩獲麟止,爲春秋代,共二百四十二年。又自敬王四十年辛酉(西元前480年)起至東周郝王癸醜(西元前248年)止,為戰國代,共二百三十三年。周代共三十七主,合計八百七十五年。甲寅(西元前247年)為秦莊襄王三年乙卯(西元前246年),秦始皇贏政登位。劉氏在周為唐杜氏,在晉為士氏,在秦複為為劉氏,在魏為西梁大夫。

四一世:登貴公(樹鴻公次子)諱篤慶,號萬明。生於商帝乙三十二年辛醜(西元前1160年),卒於西周成王十一年丙申(西元前1105年),享壽五十六歲,殉葬於古冀州(今山西省)廮陶縣。妣狄氏,生於帝乙三十三年壬寅(西元前1159年),卒於西周成王十二年丁酉(西元前1104年),享壽五十六歲,考妣同葬。妣呂氏,生卒葬未詳。生二子:1俊通名楚陽、2俊達名楚仲妣古氏。

四二世:俊通公(登貴公長子)字啟兆,諱楚陽,號綿。生於商紂王二十年丙寅(西元前1135年),卒於康王六年戊辰(西元前1073年),享壽六十三歲,妣曹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合葬於古冀州(今山西省)平陽府浮山。妣田氏,生卒年未詳,殉葬古冀州(今山西省)浮山縣(古縣)旗形。生三子:1彥文字春妣林氏、2彥武字子熊、3彥德字子淋妣歐氏。

四三世:彥武公(俊通公次子)字子熊,諱弼,名略,號兔統,周成王八年冬十月分封諸侯,豕韋氏由唐邑遷之於杜邑(陝西長安縣東南杜曲),建立唐杜國,故名曰杜敬,史稱唐杜氏,爵位伯,諡號杜伯。生於西周武王五年癸未(西元前1118年),卒於周康王十八年庚辰(西元前1061年),享壽五十八歲,殉葬於山西省平陽府南沖。妣巢氏,生卒年未詳,殉葬於古冀州平陽府(山西臨汾)朱溪。生四子:1劉猛妣吳氏、2劉勇諱標林、3劉剛妣殷氏、4劉強妣顧氏。

四四世:標林公(彥武公次子)字忽,號積傳。生於西周成王十五年庚子(西元前1101年),卒於西周昭王十四年壬寅(西元前1039年),享壽六十三歲,殉葬於山西省梁山縣南川。妣金氏,生卒年未詳,妣費氏生於西周成王十年乙未(西元前1106年),卒於西周昭王十四年壬寅(西元前1039年),享壽六十八歲,殉葬於山西省粱山縣赤山岩前。生三子:1德勝、2德朋、3德腤。

四五世:德朋公(標林公次子)諱元,字建平,號道明。生於西周康王五年丁卯(西元前1074年),卒於西周昭王三十一年己未(西元前1022年),享壽五十三歲,殉葬於山西省石山縣。妣曾氏、任氏,生卒年未詳,妣均葬於古冀州城埠。生三子:1敬堂妣石氏、2敬典字朝良、3敬培妣熊氏。

四六世:敬典公(德明公次子)諱栗,字朝良,號鑒發。生於周康王二十五年丁亥(西元前1054年),卒於西周穆王四年癸未(西元前998年),享壽五十七歲,殉葬於古冀州(山西省)藻河。妣張氏,生於西周康王二十六年戊子(西元前1053年),卒於西周穆王十年己醜(西元前992年),享壽六十二歲,殉葬於古冀州(山西)龍亭。生二子:1廷樂、2廷聲。

四七世:廷聲公(敬典公次子)諱照燃,字美華,號合光。生於西周昭王二十四年壬子(西元前1029年),卒於西周穆王三十五年甲寅(西元前967年),享壽六十三歲,殉葬於古冀州平陽府茅(茆)山縣。妣毛氏、董氏、張氏,妣均葬於古冀州浮山縣。生二子:1元振字之雄、2元拔字之望。

四八世:元振公(廷聲公長子)諱將,字之雄,號日宋,福立。生於西周昭王四十三年辛未(西元前1010年),卒於西周穆王五十二年辛未(西元前950年),享壽六十一歲,葬於古冀州(今山西省)浮山縣,妣古氏、風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同葬。其後裔有部份為穀氏。(注:西元1971年原安澤、浮山兩縣合幷爲古縣)。生二子:1勝清、2勝海。

四九世:勝海公(元振公次子)諱睿,名芳炳,號林枝。生於周穆王十七年丙申(西元前985年),卒於周懿王四年庚寅(西元前931年),享壽五十五歲,殉葬於古冀州(山西省)原浮山縣陳家村。妣楊氏、修氏、陶氏,生卒年未詳。妣均葬於山西省汶口龍坪。(一說公與妣陶氏合葬浮山縣茆田)。生三子:1試玉、2試集、3試茂。

五十世:試集公(勝海公次子)字松華,號平環,懿王十九年己巳(西元前916年)徒居古濟南府古青州立業。生於周穆王四十年己未(西元前962年),卒於周孝王八年己未(西元前902年),享壽六十一歲,妣孫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合葬於古青州(山東古濟南府)龜形。生一子:長遠。

五一世:長遠公(試集公之子)字心德,號福應,隨父徒居濟南府古青州。生於共王七年辛巳(西元前940年),卒於曆王元年癸未(西元前878年)享壽六十三歲,殉葬於山東省曹州府定陶縣。妣張氏,殉葬於山東省漢州府朝城。生二子:華封、華泰、華壽。

五二世:華封公(長遠公長子)字世郎,生於周懿王十六壬寅(西元前919年),卒於周共和三年壬戊(西元前839年),享壽八十一歲,殉葬於古青州(山東省)昌樂縣、蛇形。妣古氏生卒年未詳,殉葬於古青州府馬湖、蟹形。妣易氏、徐氏,生卒葬未詳。生四子:祿清、祿源、祿永、祿祥。

五三世:祿源公(華封公次子)名宗臣,字廣庭,號永明。生於周夷王二年戊辰(西元前893年),卒於周宣王六年已卯(西元前822年),享壽七十二歲,殉葬於山東省兗州府泗水縣。(注:兗州周朝爲魯國,漢爲山陽郡,宋更名兗州,今爲兗州縣。泗水縣古為卞明國,隋改今泗水縣)。妣孫氏,殉葬於山東省兗州府汶上縣。生三子:1星亮、2星開、3星輝。

五四世:星亮公(祿源公長子)字萬忠,號千秋。生於周厲王四年丙午(西元前875),卒於周宣王八年辛巳(西元前820年),享壽五十六歲,妣任氏、周氏,生卒不詳,考妣合葬於山東省武定府濱州臺山下。生六子:1拱和、2拱科、3拱昭、4拱照、5拱盛、6拱得。

五五世:拱昭公(星亮公三子)字忠信,號壽康。生於周曆王二十八年庚戌(西元前851年),卒於周宣王四十五年戊午(西元前783年),享壽六十九歲,妣楊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合葬於山東省泰山腳下、雙龍出洞形。生五子:1報江、2報聯、3報睦、4報淮、5報盛。

五六世:報聯公(拱昭公次子)字福,生於周共和十年己巳(西元前832年),卒於周平王五年乙亥(西元前766年),享壽六十七歲,妣呂氏,考妣合葬於古青州(山東濟南市)城外、張公伴椅形。生一子:致祿。

五七世:杜桓公(報聯公之子)字致祿,名桓。生於周宣王十二年乙酉(西元前816年),此祖系累公四十世孫。事周宣王,爲上卿大夫,劉氏至此始顯其名,封邑於杜,以邑為氏,為杜氏;爵位居伯,故號杜伯,(雍州長安縣有杜城,即為周杜伯之國)後世杜桓賜封於荀邑史稱荀卿,掛右將軍帥,聲譽顯赫。卒於周宣王四十三年丙辰(西元前785年),享壽三十二歲。《竹書紀年》載:“周成王八年周滅唐,遷唐於杜,立杜伯國。”西周時諸侯於王畿內者為伯。周宣王時封杜桓為伯,周宣王四十三年(西元前785年),宣王聽妃鳩讒言,囚杜桓於焦(今長安縣韋曲東2公里焦村)並殺之,葬封地杜伯國南杜陵(陝西省西安市東南)。《長安志》載:“杜伯墓在杜城清明渠邊,石槨四隅有石柱,以鐵索繞之,相傳水漲墓開,水落乃封”。

王將無端殺害杜伯而非其罪,有友佐儒諫王,與爭之九,複之而王不許,卒殺杜伯。佐儒寧死不殉君,以正杜伯之無罪也。被誣冤殺,封地杜城被奪,其子隰叔奔晉,後世為晉國士師,因官名顯赫,故以官命氏,又為士氏。傳至五世孫士會公,亦晉國大夫,曾食邑於隨和範,又爲範氏、隋氏,士會又名隋會和範會,死後謚號“武”,因稱範武子。故劉、唐、杜、範士原系同祖,皆劉累之後裔。《國語》、《左傳》、《墨子》等典籍有雲:杜伯爲周大夫事周宣王。《太平廣記》中記載名桓,“伯”乃對大夫的尊稱。《史記》雲:“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虞、宋國爲公爵,魯、晉、齊、衛、蔡、燕、陳、祀、薛等國爲侯爵,曹、鄭國爲伯爵,邾、呂、吳、越爲子爵,許國爲男爵。

西周中前期,禮制儼然,諸侯少有譖越。後期王室衰微,各諸侯譖越頻出。周王封大夫,食邑某地,亦稱“伯”杜伯,爲杜地(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的領主。(注:西周初,武王崩,成王立,西元前1021年),周公輔政,唐地的劉累後裔做亂,被周公誅,成王戲言封叔虞於唐,又稱唐叔虞,叔虞之子燮即位,因境內有晉水,改稱晉侯。

成王親政,封劉累後裔於杜,其後以國爲姓,又稱杜氏,國君曰杜伯(杜敬)。故史家多雲劉氏在周爲唐杜氏。後世杜伯(杜桓)之所以被廣為傳載,皆因其死。

關於杜伯被殺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宣王在位間有童謠“月將升,日將沒;桑弓箕袋(箕草編的箭袋),幾亡周國”,讖女子亂政,有人操桑木做的弓和萁草編的箭袋,周王罹難,周國幾近滅國。於是周宣王下令全國禁弓矢,由上大夫杜伯專督此事。恰有山野婦女不明政令,進城售弓矢,遂被殺。自此宣王以為童謠之言已應,不究此事。周宣王四十三年(西元前785年)大祭,宣王夜夢美貌女子自西方來,入太廟攜太廟神主東去。宣王驚,知讖語未消,乃殺杜伯。杜伯臨死言曰:“吾君殺我而不辜,若以死者爲無知則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其三年,周宣王與諸侯在野外狩獵,日中,杜伯乘白馬素車,著朱衣冠,執朱弓挾朱矢,將周宣王射死車上。

另一種說法是周宣王有個寵妃叫女鳩,他看上了英俊的杜伯,就想方設法去引誘他,杜伯拒絕了女鳩的勾引。結果女鳩惱羞成怒,在宣王面前誣告杜伯欺侮她。周宣王聽信了女鳩的話,就把杜伯處死。這兩種說法,散見於《國語·周語上》、《墨子·明鬼下》、《太平廣記·報應十八》、《論衡·死僞篇》,在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第一章也以此開篇。

《新唐書·宰相世系》載:“劉氏在周封爲杜伯,亦稱唐杜氏。至宣王,滅其國。其子隰叔奔晉為士師,隰叔生士蒍、士蒍生伯缺、缺生武子會,此乃五世上卿之顯也”。考乎《國語》、《史記》,對隰叔論述不多,皆言杜伯被殺,其自隰叔奔晉爲大夫,世代均爲士師(職掌軍防),後世多襲此說。

隰叔奔晉,時晉穆侯卒(西元前785年)——晉殤叔元年(西元前784年)。杜桓妣西梁氏葬於山西省皇墩。

生子二:1隰叔、2昆叔。

五八世:隰叔公(杜伯公長子)字良,號闡叔。公避周難奔晉,受到晉國禮遇,後爲晉士師(周代司管監察、獄訟之官)。以官為氏,改為士氏,生於西周宣王三十四年丁未(西元前794年),卒於周平王四十九年己未(西元前722年),享壽七十三歲,葬於山西省桃林。妣胡氏葬於山西省皇墩;章氏葬於山西省軍山。生二子:1杜原款、2士蔿、3士薦。

五八世:昆叔公(杜伯公次子)避周難奔晉,受封於先邑,生子先丹木,晉文公提拔其孫先軫為中軍元帥,先軫的兒子先且居後來継其位,為先、居姓之始祖也。

春秋戰國時代

春秋代,周平王四十九年(即魯隱西元年)已未(西元前722年)起,是時天子微弱,諸侯放恣,賞罰不行,故孔子因魯史,修春秋,以寓王法,始於已未年。按孔氏家譜及鑒史,俱雲周靈王二十一年(即魯襄公二十二年)庚戌(西元前551年)十月二十七日庚子日。孔子生周正十月,乃今之八月,至今廟祀,定於此日。其父名叔梁紇,爲陬邑大夫,母顔氏,名征在,生孔子於魯昌平鄉(山東曲阜縣),其東有尼山連泗水,其母禱於尼丘山(聖諱宜避)。故名丘,字仲尼。生時麟吐玉書而來,雲水精之子,繼衰周爲素王,年十九娶於宋開官氏。一歲而生子,名鯉,字伯魚(因魯昭公賜鯉於孔子,故名)。傳孫子思,名伋,年二十二設教杏壇,弟子日眾。至周敬王十八年己亥(西元前502年)曾參生,周敬王十九年庚子(西元前501年)孔子五十一歲,魯以孔子為中都宰(山東兗州府東平州)。辛醜(西元前500年)為司空,進為大司寇。甲辰(西元前497年)五十五歲,攝相事,三月魯國大治,因齊人歸女樂,三日不朝,孔子遂行,適衛如陳蔡葉楚諸邦,三至衛國,至周敬王三十六年丁巳(西元前484年)而反魯。《刪詩》(原三千篇刪存三百十一篇,因秦焚亡,存三百零五篇,三萬九千二百二十四字),《書》(孔安國作傳義五十八篇,二萬五千七百字),《定禮樂》(合爲四十九篇,九萬九千零二十字),《贊周易》(貳萬九千壹百零七字),《修春秋》(謂之麟經壹萬八千五字),以教弟子作大學(聖經貳百零五字,其傳十章,一千五百四十六字),《孝經》(十八篇),授曾子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其名詳於綱鑒)。是孔子生民未有,而爲時中之至聖,所謂儀範百王,師表萬世者也。至周敬王三十九年(即魯哀公十四年)庚申(西元前481年),獲膦絕筆,共二百四十二年,春秋已成,而亂臣賊子懼。至敬王四十一年壬戌(西元前479年)四月己醜日,大聖孔子卒,壽七十三歲,葬於曲阜立廟,至今百世後永爲崇祀。

五九世:杜原款(隰叔公長子)周惠王二十一年,魯僖公四年乙丑冬日(西元前656年)驪姬譖殺太子申生晉國大亂,晉獻公聽取被驪姬讒言誣陷太子陷害太子謀反,讓杜原款來證實太子謀反,原款不從,驪姬使力士以銅錘擊破其腦而死,群臣皆暗暗流涕。《春秋左傳》載:“初,晉獻公欲以驪姬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従筮。”蔔人曰:“筮短龜長,不如従長。且其繇(古同“籀”,占卜的文辭)曰:“專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必不可。”弗聽,立之。生奚齊,其娣生卓子。

《春秋左傳》載:雲及將立奚齊,既與中大夫成謀,姬謂太子曰:“君夢齊薑,必速祭之。”太子祭於曲沃,歸胙於公。公田,姬置諸宮六日。公至,毒而獻之。公祭之地,地墳。與犬,犬斃,與小臣,小臣亦斃。姬泣曰:“賊由太子。”太子奔新城。獻公殺其父杜原款。生一女:杜祁。

六十世:杜祁(杜原款之女)晉文公四妃,為避驪姬迫害攜二子奔秦,文公六年八月晉襄七年乙亥(西元前621年),晉襄公卒。靈公少,晉人以難故,欲立長君。趙孟曰:“立公子雍,好善而長,先君愛之,且近於秦。秦,舊好也。置善則固,事長則順,立愛則孝,結舊則安。為難故,故欲立長君,有此四德者,難必抒矣。”賈季曰:“不如立公子雍。辰嬴嬖於二君,立其子,民必安之。”趙孟曰:“辰嬴賤,班在九人,其子何震之有?且為二嬖,淫也。為先君子,不能求大而出在小國,辟也。母淫子辟,無威,陳小而遠,無援,將何安焉?杜祁以君故,讓偪姞而上之,以狄故,讓季隗而己次之,故班在四。先君是以愛其子而仕諸秦,為亞卿焉。秦大而近,足以為援,母義子愛,足以威民,立之不亦可乎?”使先蔑、士會如秦,逆公子雍。賈季亦使召公子雍於陳。趙孟使殺諸郫。賈季怨陽子之易其班也,而知其無援於晉也。九月,賈季使續鞫居殺陽處父,書曰:“晉殺其大夫。”侵官也。杜祁生二子:1公子雍、2杜回。

六一世:杜回公(杜祁次子)隨母姓,生得牙張銀鑿,眼突金睛,拳似銅缽,虯須捲髮,身高一丈有餘。力舉千鈞,慣使一柄開山大斧,重一百二十斤,曾一日拳打五虎,剝皮抽筋以歸,諡號為大力士。為秦將軍,其勇無比,西元前594年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晉,兩軍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惡戰。晉將魏顆與秦師杜回交手,突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杜回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俘,魏顆大勝。後來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老人,老人說,我是那位嫁人未殉葬婦人的父親。我今夭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這是“結草銜環”中結草的典故。妣士氏生一子:杜洩。

六二世:杜洩公(杜回公之子)父杜回被魏國擒獲後潛逃至魯國。《左傳》、《宰相世系表》載:昭公四年(西元前538年)被叔孫豹聘為家臣的,年方二十有餘。杜洩因葬叔孫惹怒季平子。杜洩曰:“卿喪自朝,魯禮也。吾子為國政,未改禮,而又遷之。群臣懼死,不敢自也。”既葬而行。為避季平子殺身滅門之禍奔楚國,生大夫綽。綽生段,段生赫為秦大將軍,食采於南陽衍邑,世稱為“杜衍”。赫少子秉,上黨太守,生南陽太守劄。劄生周,御史大夫,以豪族徙茂陵。周生三子:延壽、延考、延年。延年字幼公,禦史大夫、建平敬侯。延年生六子:緩、繼、他、紹、緒、熊。熊字少卿,荊州刺史,熊生後漢,諫議大夫穰,字子饒。生二子:敦、篤。敦字仲信,西河太守,敦生邦,字召伯,中散大夫。邦生三子:賔、宏、繁。賔字叔達,舉有道不就。賔生二子:翕、崇。崇字伯括,司空掾,崇生畿。畿字伯侯,魏河東太守、豐樂戴侯。畿生三子:恕、理、寬。恕字伯務,弘農太守、幽州刺史。恕生預,字元凱,晉荊州刺史、征南大將軍、當陽侯。預生四子:錫、躋、耽、尹。錫字世嘏,為尚書左丞。曾孫悊。悊生二子:楚、秀。秀生二子:果、皎。皎生徽字曄,隋懷州長史、豐鄉侯。徽生吒、淹。

五九世:士蔿公(隰叔公次子)字子輿、籒,號太光。生於周平王二十六年丙申(西元前745年),卒於晉獻王十四年戊午(西元前663年),享壽八十三歲,殉葬於山西省汾州府南衙。首封晉士師,以官為氏曰士氏,士氏之祖也。《春秋左傳》、《國語》載:公於周惠王六年(春秋魯莊王二十三年)庚戌(西元前671年)爲晉大夫,周惠王九年(魯莊公二十六年)癸醜(西元前668年)為晉大司空,佐晉獻公城絳,(繹是晉都城為繹縣,屬山西平陽府),以深其宮,晉君無患,謀略顯於當時也。使修“士蔿之法”,弁糾禦戎,校正屬焉,使訓諸禦知義。妣易氏生卒年未詳,殉葬於山西省平陽府朱溪、坐西向東。生二子:1士缺(字成伯)、2士吉字伯仲(其後裔為士吉氏)。妣謝氏生一子:3士縠字伯叔。

五九世:士薦公(隰叔公三子)《國語》載:晉獻公忌桓慮莊之族(其同族兄弟)為患,大夫士薦獻計散其黨,因誘食而殺之,士薦有功被賜封為晉國大司空。

六十世:士缺公(士蔿公長子)字成伯,號伯缺,襲父職,任晉國士師。生於周桓王七年戊辰(西元前713年),卒於周襄王十五年甲申(西元前637年)殉葬山西省平陽府朱溪、坐西向東。妣司馬氏,生於周桓王八年己巳(西元前712年),卒於周莊王十一年(魯莊公八年)乙未(西元前686年),生一子:1士穆子。妣鐘氏,生於周莊王十二年丙申(西元前685年),卒於周匡王三年辛亥(西元前610年),享壽七十六歲,考妣同葬,生二子:2士倉生子士榮、3士會。

六十世:士縠:(士蔿公三子)字伯叔,公生於周桓王二十三年甲申(西元前697年),《國語》載:“為晉司空,中軍元帥,魯文公九年癸卯(西元前618年)三月二十八日晉國內亂被殺”,享壽八十一歲,妣吳氏,考妣合葬於山西省汾州府藍田,後裔部分為縠氏。生子士偵伯,偵伯生子士富。

《左傳》載:周襄王二十七年丙申(西元前625年)為晉司空,(周代爲六卿之一,司掌水土,爲後代工部之始),公會諸侯及魯公孫敖,盟於垂隴,晉討衛故也,公堪其事。《左傳》、《春秋》記載公能勝任結盟之事,周襄王三十三年(魯文公八年)壬寅(西元前619年),晉襄公任命公為中軍元帥。王符《論箋校正》:引後紀十一雲:“士蒍生士縠,為縠氏。”

六一世:士會公(伯缺公三子)字季,號千秋。範武子,即範會、範氏受姓之祖。生於周惠王十七年辛酉(西元前660年),卒於周簡王三年戊寅(西元前583年),享壽七十八歲,葬於沛縣下坑子坐東向西有金字碑,碑前有石牛石馬為記。《國語》載:“春秋時晉國人,祖士蒍,佐晉獻公定策,盡滅桓、莊之族及遊氏,升大司空”。西元前636年,晉人殺懷公。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後歸國嗣位,是爲晉文公。大會群臣,行複國之賞,賞分三等。士會雖無從亡之勳,但心儀重耳,嘗輔以謀議,故敘列二等之賞。西元前632年,晉、楚爭霸,戰於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楚軍敗績,晉文公稱霸。是役,士會代舟之僑為戎右將軍,其名始入《春秋》。《左傳》載:周襄王三十二年,晉襄公死,其子年幼,欲立其弟公子雍爲王。大臣趙盾派士會出使秦國,迎襄公弟公子雍回國繼位,因襄公夫人阻撓,趙質中變,改立襄公兒子夷皋爲王。秦晉爲此交戰,秦軍大敗,士會亦只好留秦。秦項王四年,秦代晉,晉使人偽降,接士會歸晉,有子留秦。會生三子,惟留秦者士軾,複爲先祖劉累之姓姓劉曰劉軾。

正如宋人鄧名世在《古今姓氏書辯證》中所說:“劉姓出自祁姓陶唐之後,生子有紋在手,曰劉累,因以爲名。能擾龍,事夏王孔甲,為禦龍氏。商高宗武丁時,徙封豕韋,又為豕韋氏。商末徙封於唐。居堯之故墟,又為唐氏。周成王滅唐,封其後於杜陵,又爲杜氏。杜伯事周宣王,無罪見殺,其子隰叔奔晉因有功爲晉士師,以官命氏,又爲士氏。生士蒍,蒍生成伯缺,缺生武子會。魯文公六年,晉人使士會迎公子雍不得入,士會遂留事秦。晉靈公八年,晉召士會歸晉。其子孫處秦者複為劉氏”。據劉氏族譜載:“士會歸晉,次子士雃留居於秦,避秦獲援累祖之姓複爲劉氏曰劉軾,軾生明,明生遠,遠生陽,八世孫戰國時獲於魏,遂為魏大夫。《國語》載:“仕秦為秦大夫,襄公九年,秦景公使士雃乞師於楚,將以伐晉。秋,楚子師於武城以為秦援,秦人侵晉”。《史記集解》載:“戰國時劉氏隨秦伐魏,爲魏所獲,仕魏,爲大夫。魏惠王九年由安邑遷都於大樑。魏遷都,十世孫徒大樑,生清(劉邦曾祖父劉清)”,“劉氏隨魏徙大樑,都於豐,居中陽裏”。《史記集解》李斐曰:“沛,小沛也。孟康曰:“後沛為郡,豐為縣”。清生豐公仁,仁生煓公,字執嘉,生四子曰:伯、仲、邦、交,伯公早殤,生子曰信,未冠夭殤,邦名曰季,即我高祖皇帝矣”。清卒葬此,墳墓至今猶存,人稱“漢皇陵”。(注:今在江蘇豐縣金劉砦村)。西元前621年,晉襄公死。子夷皋年幼,國內發生立長立嫡之爭。執政趙盾欲立文公之子、襄公之庶弟公子雍爲君。其時,公子雍在秦國為人質。遂遣先蔑、士會赴秦迎雍。既行,趙盾因畏國人責難,卒然變計,改立夷皋爲君,是爲晉靈公。但此時先蔑、士會已經到了秦國都城。秦國派白乙丙率車駕四百乘送公子雍入境,止於令狐(在今山西臨猗西)。趙盾聞知,乃自將中軍,屯於堇陰。秦國以為晉師前為迎雍,故不加戒備。詎料,趙盾引軍於夜間劫秦營,秦軍大潰。白乙丙力戰得脫,公子雍則死於亂軍之中。先蔑、士會見狀,不敢歸晉,不得已從秦師而返。士會在秦不與先蔑相見。或曰:“子能興之俱亡,而不能見於此,焉用之?”。士會曰:“吾與先蔑同罪,非慕其義而從之,又何見焉!”。蓋責先蔑位列六卿,而不能匡諫於前,且俱出奔,惡有黨也。西元前615年,秦康公銜令狐之恨,自統大軍,以士會為參謀,渡過黃河,攻晉邑羈馬(今山西永濟南),拔之。趙盾合報,卒晉軍紮營於河曲。用臾駢之策,深溝高壘,固守不戰。康公求戰不得,問計於士會。對曰:“趙氏新任一人,姓臾名駢,此人廣有智謀,今日堅壁不戰,蓋用其謀,以老我師也。趙氏有側室子穿,乃襄公之愛婿,有寵而驕,恃勇而狂,未諳軍旅之事,聞此番求為上軍佐,趙盾未從其請而以臾駢為之。趙穿懷恨在心,故僅以私屬從行,附於上軍,意在奪臾駢之功也。若我以輕兵挑其上軍,臾雖欲堅守不出,穿必恃勇來追,因之而戰,不亦可乎?”。康公從其謀。果然不出士會所料,趙穿傲上,不秉將令,率私屬百乘迎戰。秦軍佯敗誘退,穿追之不及而返。怒罵臾駢畏死,不肯協力同追。複又整軍驅車出營追逐秦師。盾聞訊大警,曰:“狂夫獨出,必爲秦擒,不可不救也!”。乃令三軍幷出,方截得趙穿而歸。秦師旋得諜報,晉軍謀在河口設伏,以堵秦歸路。士會審時度勢,恐爲晉所乘,乃勸康公連夜改道退軍。在行進中攻擾晉之瑕邑,經桃林塞全師而歸。翌年,晉患秦用士會,乃於諸浮集六卿而議之。趙盾歎曰:“士會在秦,賈季在狄,難日至矣,若之何?”。郤缺①曰:“士會能賤而有恥,柔而不犯,其智足使。且奔秦非其罪也。欲除秦害,先去其助,宜召回士會爲是”。盾曰:“秦方寵任士會,請之,必不從。何計可複之?”。臾駢舉魏壽餘,曰:“此人頗能權變,使之詐降於秦,乘間誘歸士會,當可成功”盾從之。臾駢夜叩壽餘之門,告以六卿所議及招士會之策。壽餘應允。次日,趙盾以靈公命,使壽餘督有司出戍黃河邊境。壽餘佯裝抗命。盾亦作態佯怒,命韓厥搜捕壽餘府第,系其妻孥而故意縱壽餘逃走。壽餘連夜遁往秦國,見秦康公哭訴請降。士會在旁不置一詞。康公以問士會,對曰:“晉人多詐,未可輕信也。果是真降,當以何物為憑?”。壽餘於袖中出一文書,乃魏封邑土地、人民之冊,語康公曰:“明公能收容壽餘,願以食邑奉納”。康公在猶豫間,壽餘急以目眄士會,且躡其足。士會身雖在秦,然亦心戀故土。見壽餘之態,己陰會其意。遂封康公曰:“河東諸城,再無大於魏邑者,若得魏據而扼之,以漸收河東之地,亦是長策。只恐魏有司懼晉之討,不肯來歸耳!”,壽餘曰:“魏有司名爲晉臣,實乃壽餘之私屬也。請遣一熟知晉情之人,隨我前往曉諭。明公率一軍屯於河西,遙為聲援,必可成功也”。康公許之,顧士會曰:“卿熟諳晉事,須同寡人一行。既至河口,安營已畢,前哨報:“河東有一枝軍屯紮,不知何意?”。壽餘曰:“此必魏人聞有秦軍,故為備耳!彼未知臣之在秦也,誠一東方之人,熟知晉事者,與臣先往諭以禍福,不愁魏有司不從”。康公命士會同往。士會頓首辭曰:“晉人虎狼之性,暴不可測,倘臣往諭而從之則可,萬一不從,拘執臣身,君複以臣不堪任使,加罪於臣之妻孥,非徒無益於君,而臣之身家枉被其殃,九泉之下,可追悔乎?”。康公曰:“卿宜盡心前往,若得魏地,重加封賞;倘被拘留,寡人當送還卿之家口,以表相與之情”。遂與士會指黃河為誓。士會乃隨壽餘歸晉。後康公果然送還士會妻孥歸晉。士會感康公之義,致書稱謝,且勸以息兵養民,各保四境。康公善之。從此,秦、晉間互不加兵者幾二十年之久。西元前601年,士會將上軍,始為晉六卿。西元前597年,楚攻鄭。晉景公謀救鄭,拜荀林父為中軍元帥,士會爲上軍主將,郤克佐之,發兵車六百乘救鄭,及至黃河口,得諜報:鄭被圍三月,待援救不至,已降楚,楚師且將北歸矣。士會語林父曰:“救之不及,戰楚無名,不如班師,以俟再舉”。林父善之,欲返。中軍副帥先穀沮之,偕趙同、趙括引軍渡河迎戰。諸帥不得已而從之,三軍並濟黃河。晉、楚戰於鄴(今河南武陟東南),終因晉軍將帥不能相協,各行己意,輕敵無備而為楚軍所敗。晉中、下兩軍潰不成列,敗兵渡河爭船,自相殘殺,舟中指盈可掬。惟上軍不敗,蓋士會預爲之備,令上軍諸將各率所部兵衆,依託敖山之險,七處設伏,士會又親自引軍殿后,軍容整肅,楚不敢逼,直待中、下兩軍殘部餘眾盡渡黃河,方始整旆而還。西元前593年,士會率師攻滅強鄰赤狄之甲氏、留盱及留盱所屬鐸辰諸部。自此赤狄之土,盡歸於晉國。時晉國歲饑,盜賊蜂起,執政荀林父患之。訪國中之能察盜者,得郤雍。此人善於億逆,嘗遊市井間,日獲盜數十人,市井怵懼而盜患愈滋。大夫羊舌職謂林父曰:“如今盜未盡獲而郤雍之死日將至矣!”。林父問其故,封曰:“子恃郤雍一人之察,然不能盡滅群盜。而群盜合力則可以置郤雍於死地也,不死何爲?”。越數日,郤雍偶行郊外,群盜數十人合而攻之,割其頭以去。林父憂憤成疾,不久亦死去。景公聞羊舌職之言,召而問弭盜之策。對曰:“弭盜之方,在乎化其心術,使之知廉恥,非以多獲為能也。君如擇朝中之善人,使顯榮之於民上,彼不善者將自感化,何盜之足患哉!”景公又問:“今吾國中善人何為最?卿試舉之”。對曰:“無如士會。其爲人,言依於信,行依於義,和而不諂,廉而不矯,直而不亢,威而不猛,君必用之”及士會滅赤狄還,景公以士會之功,奏聞於周定王,定王賜士會黻冕之服,位上卿。代林父為中軍元帥,且加大傅之號,改封於範,是為範氏之始。《史記》正義韋昭雲:“晉正卿士籒之孫,成伯之子季武子也。食采於隨、範,故曰隨會或曰範會。季,範子字也。”士會將緝盜科條盡行刪削,專以教民勸化為務。於是晉國之盜多逃於秦國。是年冬,晉景公又使士會平定周王室之亂。定王享以諸侯之禮,以示優寵。士會歸而益求典禮之制,以修晉國之法。西元前592年,晉君使郤克征會於齊。郤克固有跛足殘疾,適爲齊侯母夫人窺見,被恥笑,受辱而歸,怒不可遏。日夜向景公言伐齊之利。士會患之,語士燮曰:“吾聞之千人之怒必獲毒焉。夫郤子之怒甚矣,不快心以逞於齊,必發怒於晉國內。不得政,何以逞怒;餘將致仕焉,以成其怒,冀其無以內易外也。爾勉從二三子以承君命,唯敬”乃告老,讓之以政。若干年後,趙文子②與叔向同游於晉墓地九原。趙文子曰:“死者若可起也,吾誰與歸?”叔向曰:“其陽子乎?”文子曰:“夫陽子行廉直於晉國不免其身其智不足稱也”叔向又曰:“其狐偃舅犯乎?”文子曰:“夫舅犯見利而不顧其君,其仁不足稱也”叔向曰:“子意屬誰?”文子曰:“唯範武子納諫不忘其師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追不阿而退”。注:①郤,讀音xì(戲),古姓,封於鄙地,因地名而得此姓。②趙文子,即趙武也。來源:《範氏歷代先賢史料》,(景範教育基金會編)。妣龍、周、潘氏,生卒年未詳。妣均葬於豫州范邑高碼頭(今河南范縣高碼頭鄉老範莊)。生三子:1士燮、2士雃、3士魴。

六二世:士雃公(士會公次子)諱士軾,晉靈公七年(西元前614年)士會歸晉時子士雃未隨留於秦,為避秦獲複為劉氏曰劉軾,生於魯文公二年乙丑(西元前632年),卒於魯襄公七年乙未(西元前566年),享壽六十七歲,妣殷氏,生卒年未詳。合葬於陝西曲江府城郊外。生四子:1貴龍(鳴魁妣梁氏、郭氏)、2貴文(鳴甲)、3貴鳳、4貴舞。

六二世:士燮公:(士會公長子)字文叔,劉軾之兄也,西元前593年秋,士會告老。士燮進入六正行列,任上軍佐。士燮作為範氏宗子,在六正中排名第四。士會退休後至少還活了四年,有他在,兒子在晉國政壇的日子自然比較好過;士會也反復教導兒子為人要恭敬、低調、為自己身後範氏在晉國的安全著想。而士燮是孝子,牢牢記住父親的教誨,迅速從一個活潑機敏的青年成長爲一位老成、穩重的政治家,牢牢記住父親的教誨,幷奉行於終身。擔任上軍佐時期,士燮還是明顯表現出他作爲一個青年才俊固有的才智與幹勁。前588年,晉景公增設三新軍,晉國共12卿,士燮職務不變。前583年左右,中軍佐荀首去世,士燮升任上軍將;約於此年,晉國減新軍為一軍,晉國公司均八卿。前577年左右,中軍佐荀首去世,士燮升任中軍佐。西元前574年6月9日(戊辰),士燮去世。享壽六十七歲,葬於古青州西城外、白鹿伴松形,因食邑於範爲範氏,又名範文子,妣柳氏、伍氏,具封夫人,歿後與公合葬九原祖墳,後人對其像贊曰:“凱旋歸國,甘步後塵,之反不伐,公貽其人”。

《範氏族譜》載:“范武子會生文叔燮,燮生宣叔匄,匄生獻子鞅,鞅生吉射,又為士氏、范氏之宗祖也。”

六二世:士魴公(士會公三子)彘季、彘恭子,士會少子,軾之弟也。周簡王十四年,晉曆公被弑,士魴與苟瑩迎立晉悼公。悼公命士魴為上卿,封到彘邑(今山西霍東縣東北)稱為彘公予。魯襄公十三年辛醜夏,新軍佐士魴去世,此時彘裘年紀尚幼,不能出任將帥。後士魴之子孫用其封地,“彘”作姓氏,士魴即彘氏之始祖也。詩贊曰:晉國名卿歷代封,範劉彘姓在其中,三姓皆為同血緣,一脈相承世系濃。

六三世:劉明公(劉軾公次子)字貴文,複劉姓,諱元瑞,號鳴甲。本為官爵,而棄顯貴之爭移居古青州東昌府隱居立業,其第十三世裔孫劉邦,於西元前206年即漢朝開朝皇帝位,曰:“漢高祖”。生於周匡王一年巳酉(西元前612年),卒於周安靈王十七年(魯襄公十八年)丙午(西元前555年),享壽五十八歲,葬於古青州東昌府荏平縣。妣歐陽氏、胡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同葬。生五子:l宗仁、2宗義妣王氏、3宗禮妣周氏、4宗智妣千氏、5宗信妣餘氏。

六四世:劉遠公(貴文公長子)字宗仁,號廣定,生於周簡王二年丁醜(西元前584年),卒於周景王十八年甲戊(西元前527年),享壽五十八歲。妣楊氏,考妣合葬於古青州樂昌縣、蛇形。生三子:1富仙、2富仁、3富任。

六五世:劉陽公(宗仁公長子)字富仙、又字美榮,號秦鞅(意為留秦處之苗裔)。生於周靈王十八年(魯襄王十八年)丁未(西元前554年),卒於周敬王二十六年丁未(西元前494年),享壽六十一歲,葬於古青州西城外、白鹿伴松形。

妣曹氏、胡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同葬。生六子:1劉得,2劉開、3劉閏、4劉玉、5劉修、6劉鬥。

唐代詩人杜甫有詩兩首:《重送劉十弟判官》:分源豕韋派,別浦雁賓秋,年事推兄忝,人才覺弟優;《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與君陶唐後,盛唐多其人。杜甫在詩中稱劉十弟、唐十八為同宗族兄弟。由此可見唐、杜、劉乃同宗也。

戰國代

戰國代自周敬王四十年辛酉(西元前480年)起至安王(西元前401年至西元前376年)時,周室微弱,諸侯莫朝,多僭稱王。先九國,加宋、衛。後七國:秦、齊、楚、燕、趙、韓、魏爭雄。至周顯王十六年戊辰(西元前353年),孫臏學兵法有能,齊威王用以為師,伐魏以救趙。周顯王十九年辛未(西元前350年),秦孝公發憤修政,欲以強秦徙都於鹹陽(陝西長安西北),用商鞅廢井田,開阡陌,伐魏獻河西安邑(山西夏縣)於秦,魏徙大樑(河南開封市)。周顯王二十三年乙亥(西元前346年)子思至衛,言於衛侯曰:聖人官人如用木,取其所長,而棄其所短。衛侯自以為是,不聽而去,作中庸以授孟子。孟子,鄒人,名軻,受業於子思。周顯王三十三年乙酉(西元前336年),梁惠王卑辭厚禮以招賢,孟子至梁,後適齊。周顯王三十六年戊子(西元前333年),蘇秦說六國,合從以擯秦,以蘇秦爲從約長,幷相六國,秦使公孫衍伐趙,蘇秦去趙適燕,從約皆解。周顯王四十一年癸巳(西元前328年),秦客卿張儀前與蘇秦俱事鬼穀先生,學從橫之術,伐魏取蒲陽(山西臨汾市),儀歸而相秦。周郝王元年丁未(西元前314年),孟軻去齊,秦伐齊、韓、楚、燕、趙,有齊孟嘗約韓、魏以伐秦,其時從橫之術,遍於天下,辯詐相尚,不可勝載,而儀、秦、衍爲最著。秦使張儀說六國,連橫以事秦。秦惠王卒,諸侯複合從以攻秦,斯時從人言從(以六攻一為從),橫人言橫(以一攻六為橫),獨孟子一人言仁義以去利,欲正人心息邪說,拒詖行放淫詞,以挽戰國之風。至郝王東周君(秦莊襄王二年)癸醜(西元前248年)止,共二百三十三年,為戰國代。周終而秦代繼也。

此間劉氏隨秦伐魏被魏所獲,賜封魏國大夫,魏國由山西安邑遷都大樑(今河南開封)又隨遷魏都大樑都城,秦預謀滅魏國,魏詔劉仁徒魏地豐邑建陪都,世居豐邑中陽裏。

六六世:劉得公(富仙公長子)字銘宗,諱師,號接近、柱珍。生於周景王二十年丙子(西元前525年),卒於周貞王六年戊寅(西元前463年),享壽六十三歲,葬於古青州東昌府荏平縣縣城郊外、金雞形。妣朱氏、紀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同葬。生三子:1璋禮、2璋秀、3璋華。

六七世:璋秀公(劉得公次子)字文先,諱忠田、適,號宏開。生於周敬王二十八年已酉(西元前492年),卒於周考王七年丁未(西元前434年),享壽五十九歲,殉葬於山東省曹州府西城外黃公墓。妣李氏、丁氏,生卒未詳。二妣均葬於文先公墳墓右手邊、墳塋坐東向西。生二子:1金盛(柏茂)、2金葛(柏仲)妣吳氏。

六八世:金盛公(璋秀公長子)名青美,字柏茂,號西道。生於周貞王九年辛巳(西元前460年),卒於周安王四年癸未(西元前398年),享壽六十三歲,殉葬於山東觀城縣。妣李氏、陳氏,生卒年未詳。二妣均葬於古青州曹州府漢州。生五子:1榜勳、2榜炤、3榜傑、4榜熙。

六九世:莊公(金盛公次子)字榜炤,號盛昌,為秦將,才智過人,英勇善戰。河西之戰(西元前409年)魏伐秦,西元前408年克洛陰、邰陽兩城邑,魏取河西之地被獲於魏,為安撫例封為魏大夫,諡號莊公。生於東周考王四年甲辰(西元前437年),卒於周安王二十六年乙巳(西元前376年),享壽六十二歲,殉葬於古青州樸州觀成縣東城外響水、上水龜形。妣郭氏、何氏,生卒年未詳,考妣同葬。生三子:l顯科(夢清)、2顯和(夢祖妣古氏)、3顯秋(夢文)妣祖氏。

七十世:申公(榜炤公長子)字顯科,號夢清,襲魏大夫,諡號申公。生於周顯王十九年辛未(西元前350年),卒於周郝王二十一年丁卯(西元前294年),享壽五十七歲,妣吉氏葬於龜形下、妣蘇氏生卒未詳,考妣同葬於古青州觀成縣東城外響水、上水龜形。生七子:1思萬子恩林、2思能、3思安、4思玉、5思瀧諡號文公、6思開、7思茂。

七一世:文公(顯科公五子)字思瀧,號審量。世襲魏國大夫諡號文公,魏遷都徒大樑,都於豐。魏惠王九年(西元前361年)魏由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村)遷都大樑(今開封)。惠王命文公守備雕陰城。秦嬴政二十二年丙子(西元前225年)秦將王賁引黃河水入鴻溝灌大樑城,虜魏王假,國亡。生於東周安王十九年戊戌(西元前383年),卒於周顯四十三年乙未(西元前326年),享壽五十八歲,葬於山東省濟南府西、蓮花形。妣楊氏生卒年未詳。原葬於山東省濟南府西城外、蓮花形,後移葬鄭州榮陽縣。生四子:1恩盛諡號成公、2恩椿諡號哀公、3恩柏字良號樑公、4恩楨。

七二世:成公(文公長子)《徐州府誌》載名清、字燃、諱恩盛、號果齋,世襲魏國大樑大夫,守備雕陰。生於周顯王十二年甲子(西元前357年),卒於秦昭襄二十六年庚辰(西元前281年),享壽七十七歲,殉葬於徐州府豐縣西北邑中陽裏、上水遊魚形。劉清出生於魏國首都大樑(河南開封),且居住在這裏。西元前290年秦克魏蒲阪,皮氏諸地,迫魏國獻河東四百里,之後司馬錯攻魏河雍,沖決河雍與孟津黃河浮橋,克河雍後,又連克河內六十一城邑。西元前287年秦兩路攻魏,一路克魏國舊都安邑,一路攻魏河內拔取曲陽等地。西元前283年秦開始進攻魏都大樑,為連山東領地預謀滅魏。秦軍勢浩,佔領魏長城附近城邑,燕、趙援,秦軍退,魏得以一救。秦涉魏,大樑城危在旦夕,為避秦禍,魏昭王詔劉仁攜大樑民徒魏地豐邑建都,於是他帶著族人東遷豐邑,並居豐邑中陽裏力村疃。《漢書》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史學家劉向雲:“戰國時劉氏至秦獲於魏,秦滅魏徒大樑,都於豐”。為避秦禍,劉清與族人隱姓埋名改姓金氏,清名曰金流、金燃。子孫日繁,家財富有,好善樂施,深得仁者以財發身之義。妣汪氏生卒年未詳。妣趙氏,生於周顯王十三年乙丑(西元前356年),卒於秦昭襄二十九年癸未(西元前278年),享壽七十九歲,考妣同葬。生二子:1劉豐字仁、2劉紀字發妣沈氏生子劉端,端生澤,澤生嘉。

七三世:豐公(成公劉清長子)字仁,名榮。劉仁徒沛縣豐邑修魏陪都,因連年戰爭導致國庫空虛資金匱乏,半途而終。劉仁故守豐城官居豐邑縣令,號豐公。當時豐邑屬於魏邊境,沛屬楚,秦始皇時豐邑歸泗水郡,東漢時為沛郡所轄。《史記·高祖本紀》載:周市使人謂雍齒曰:“豐故梁徒也”。此後,劉仁的後裔一直定居當年的中陽裏力村疃,後來時間長了,大難己過,金姓便又恢復劉姓,又複父名劉清。因曾改姓金,又複姓劉,劉氏宗族遂把他們所屬住的力村疃改名為“金劉莊”,以作紀念。直到抗戰時期,人們在此挖土築砦,金劉莊才改稱為“金劉砦”。關於劉清的下葬,當地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螞蟻圓墳”,“鳳凰點穴”。如今,劉清那神奇的天然墳塚,歷經幾千年的風吹雨打,仍然聳立在江蘇豐縣金劉寨漢皇祖林園中。近年來,在當地政府和劉氏族入的共同努力下,劉清之墓又修葺一新,幷被政府列爲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供天下劉氏子孫憑吊,金劉寨也因此成爲海內外廣大劉姓子孫尋根問祖的勝地。劉仁乃漢高祖劉邦之祖父也,生於周慎王五年乙巳(西元前316年)八月十五日子時,卒於秦始皇十四年戊辰十月廿日未時(西元前233年),享壽八十四歲,葬於豐邑中陽裏。《漢書》是以頌高祖雲:“豐公,蓋太上皇之父也,其遷日淺,墳墓在豐鮮焉”。祖輩曆世修家,富有百萬,豐公生平積德,樂善好施,樂於助人,賑濟貧家,有恩與人,至資財施盡。相傳:“時天降福德仙家化人,試向與公求借,公己無金,即將自帶之璧給予仙人,仙人自言家住江西贛州府寧都縣寧都鄉太華山銅鼓村,約期明年八月十五日(望日)請駕到舍,則將璧奉還。公如約至期攜孫劉邦同往太華山遊,畢至,果見景致清幽,雅趣盎然;仙設席宴請,豐公假寐於座;邦公倏見山岩欲墜,急走十二步一跌,起而再走十二步又一跌;時邦公未成童,回看幷無屋,只有墳塋,仙人已在山頂呼龍,豐公竟生葬於龍穴中、人形臍穴(仙人引葬)、坐東向西。(江西贛州府寧都縣太華山銅鼓村)。後邦公得天下,東漢、西漢共有傳二十四帝,皆此穴之所蔭也。至今,祖墳可遠見而不能近登,每逢清明日,多數白鶴棲於墳頂,裔孫只能得在山下遙爲拜祭而己。此墳載一統志,鈴記日有千人朝拜,夜有萬盞明燈,“朝朝風掃地,夜夜月行鈄”,至今所去祖墓墳前之路,地名樽在右狗村、菜花村、金灘村,地勢人形結穴、戌山辰向,後裔繁衍,俾熾俾昌、人文交泰,皆此祖在天之靈也。妣趙氏葬於古江蘇鎮江府、黃龍出洞形;繼妣梁氏生於周赧王元年丁未(西元前314年)十月初八日卯時,殉於秦始皇十六年庚午(西元前231年)十一月初十日亥時,葬沛縣萬落鄉,獅形,坐西向東。生子二:1煓、2瑞生賈。

秦朝(西元前221至前207)

秦代,始皇姓嬴,實姓呂,名政,秦莊襄王之子也,乙卯(西元前246年)至庚辰(西元前221年)在位二十六年統一華夏,稱帝於鹹陽,定為水德,改以建亥十月為歲首,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更號為皇帝,自稱曰朕。秦始皇執政期間,廢封建,置郡縣,官臣由朝廷任命,置九卿,統一律令,全行秦法,度量衡官制,統一文字,收天下兵器,作阿房宮,焚書坑儒,使蒙恬造筆,築萬裏長城,自臨洮(甘肅岷縣)起至遼東止,延袤(延長也。袤音茂,南北曰袤)有萬餘裏之險,可以固國。以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至今呼天子則稱皇帝萬歲者,自此始也。從全國富豪於都咸陽,以防反動,禁私學以鉗制人民思想,興建水陸交通,嚴刑峻法.徭役繁與,人民不堪貧荷,賦稅荷重,肆行誅戮,激起民變,至始皇三十七年辛卯(西元前210年),稱皇帝十二年而崩。自嬴政元年乙卯(西元前246年)至始皇三十七年辛卯(西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位共三十七年。壬辰(西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登位,至秦二世三年甲午(西元前207年),胡亥在位三年。乙未(西元前206年)秦子嬰接位,在位不到一年,投降漢王劉邦。自秦嬴政元年乙卯(西元前246年)起至秦子嬰元年乙未(西元前206年)而終,共計四十一年。高祖元年乙未(西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登皇帝位。

七四世:太上皇煓公(豐公長子)字執嘉,號顯初又號太平,邦之父也。劉煓年輕時就仁愛俠義、豪爽灑脫,愛酤酒賣餅、鬥雞蹴鞠,又喜歡結交市井豪傑、江湖朋友。劉煓平時爲人也樂善好施,頗有其父豐公的風範,因而深受當地鄉鄰的敬重,被人們尊稱爲“太公”。生於周郝王三十六年壬午(西元前279年)八月十五日午時,卒於漢高祖十年甲辰秋(西元前197年)七月十四日癸卯,享壽八十三歲。秦二世元年壬辰(西元前209年)邦為沛公時,尊煓公為太公,高祖六年庚子(西元前201年)夏五月,邦公登皇帝位,尊太公為太上皇。自高祖元年乙未(西元前206年)高祖受封漢王至高祖十年甲辰(西元前197年),煓公享天子之尊養凡十年。妣溫氏曰含始、名媼嫦,高祖登皇帝位後,追尊爲昭靈夫人,泗水亭長古石碑文雲:“溫氏”,呂後七年追尊爲昭靈後,生於周郝王三十六年壬午(西元前279年),卒於秦始皇三十一年乙酉(西元前216年)五月享壽六十四歲,《太康志》載:葬於陳留郡(縣)小黃城,(今開封)縣東北三十裏,後於小黃立陵廟曰小黃園,仙人騎鶴形,坐南向北,生女一:哀昭後。生三子:1劉伯、2劉仲字喜、3劉邦字季。妣王氏追尊爲太上皇後,卒於漢高祖十年甲辰夏五月,考妣合葬於古雍州西安府臨潼縣萬年城東北陵,生一子:4劉交字遊。

七五世:劉伯(煓公長子)早逝,妣吳氏賜封為陰安侯,其子劉信封羹頡侯。信也無子早死,劉邦就把庶長子劉肥庶於長兄劉伯為嗣,高祖六年(前201)立劉肥為齊王。

七五世:劉仲(煓公次子)又名劉喜,妣馬氏賜封頃王后、陳氏,漢朝建立時封為代王,葬於古徐州府,生二子:濞、廣。劉濞後來又被封為吳王,濞生二子:賢、駒。劉廣封德哀侯生二子:劉通(生子劉齕)、毋智。

七五世:劉交(煓公四子)字遊,妣鐘氏、竇氏、吳氏,漢朝開國後封為楚元王,生七子:辟非、郢客、禮、富、歲、藝、調。交公四世孫光祿大夫劉向,成帝時校書於天祿閣,南朝宋劉裕就是劉交的後代。劉邦建立漢朝後,劉煓被尊爲太上皇,劉氏家族也舉家從古豐沛遷到長安皇宮居住。

献花(0)
+1
(本文系小游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