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中 《董培伦爱情诗及其他》
一、 我所认识的董培伦
那日,正在延安参观学习之际,接到诸城一中、董培伦老师和涓水老师的热情诚邀,九月十三日,董培伦爱情诗研究会揭牌仪式暨董培伦爱情诗创作60周年座谈会在诸城一中召开。接到邀请,有点受宠若惊。一是全国著名诗界评论界专家教授近30人出席,其中我熟悉的名字就有十几位,能与这些大佬们欢聚一堂,共论雅吟,真的是机会难得。二是我与董培伦老师,久闻大名,只闻其声、见其影,未面其人,今能一睹尊容,当是求之不得的事情。董老的诗,过去读过一些,印象也很深刻,知道他是全国著名爱情诗人。今年五月份,冯德章老师陪同董老回诸城参加“东武诗社成立揭牌仪式”后,来莲访友时又介绍过他的一些近况,约我得机去杭州时拜访董老。初心在前,今又应邀,不胜感慨,归心似箭,这次一定要与董老和冯老师多多请教,聆听大师们教诲。 九月十一日,由延安去西安,乘高铁到潍坊,回莲时已是十二日凌晨零点多,连日疲劳,睡足一觉后,便早起洗漱完毕,待一切收拾依当,于十二日下午赶到诸城东升大酒店,入住后,很快见到了早已在酒店候客的冯德章老师,有冯老师引见董老并互作介绍,言谈之间,倍感亲切。细高个,清瘦型身材,穿一件红色衫,慈眉善目,笑容满面,讲普通话,幽默健谈,看上去根本不像年逾八十岁的长者,大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感。 因为贵宾渐次到来,董老又忙着去招乎新到的客人。晚宴时,大部分专家、学者、教授已到位,我与袁忠岳、王耀东等几位先到而早熟的老师交谈,大家在等还没下飞机的谢冕教授和其他几位老师,当得知尚需两小时才到的信息后,大家饿了,只好边吃边谈边等。席间,袁忠岳老师对郑伟明校长说:“你敢成立董培伦爱情诗研究会,这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我在席间也谈了自己的看法,感慨颇多,即席闲谈,难免啰嗦,没想到会引起在座老师们的赞同与赏识,特别是董老本人和郑伟明校长,建议我在研讨会上发言,因为事前没有发言准备,又加之时间安排太紧,只好改在就餐时边吃边谈了。 两天时间,五餐机遇,让我切身领教了董老的人生智慧和艺术风彩,更领教了专家们的学术思想和大师风范:86岁高龄的谢冕老师,说话口齿清晰,讲话不用稿子,看微信不戴镜子,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清晰,敏捷度令人惊讶,每遇合影,教授们喊:“谢中心在哪,快来站定”,他想不站中心也不行,只好默言:“这个也有规定”?细思之,意味深远。做过开胸手术的袁忠岳老师,无论是做学问还是谈健康,笑对人生很从容,无愧大家风范。78岁高龄的王耀东夫妇,是我多年前向往的前辈,他不仅向我询问了李晓梅和王夫刚的近况,还向我赠送了王耀东诗文集《穿越诗空》,并互留通联地址;全国著名“黑马作家”项兆斌老师赠阅了会刊《华夏纪实》;著名诗人、评论家、《伊甸园》诗刊总编绿岛老师赠阅了诗刊《伊甸园》和绿岛著《峭岩长诗审美嬗变与突围》;诸城一中赠阅《董培伦爱情诗》选本;而董老则赠送了自己的诗集《春天的来客》、董培伦爱情诗汇编《爱海泛舟》……这次盛会,算是对董老有了直观的感受和认知,印象深刻,受益匪浅;而与各位大师面交,与会、参观、座谈、合影、共餐之场景,更是令人终生难忘。心里话:期盼下次再见!有机会定当陪大师们去五莲看看……
二、 再读董老爱情诗
之前读董老的诗,是零散的、间断的、非系统的,这次得到董老和学校以及各方面赠书,特别是研究会赠阅的名家评论文章汇编《爱海泛舟》,共收录名家和一中校友师生的评论文章69人75篇,其中有我熟悉的专家教授:谢冕、董培伦、袁忠岳、汪静之、朱先树、骆寒超、晓雪、刘忠、蒋登科、耿建华、吴思敬、吴开晋、子张、绿岛、项兆宾、柯平、冯德章等18位老师的评论文章,篇篇精到,字字珠玑;郑伟明校长序言“岁月老去,诗情永新”。得书如获至宝,晚餐后顾不上休息,如饥似渴,连续两夜通览,再次细读董老诗篇和各位评论大家的文章,感慨在即,不吐不快。 做为一名青年学生,参军20年后又转业到浙江从事文艺工作,又20年后退休,再20年笔耕不辍,如今,经历了四个20年的董老,九九八十一岁之年,已向世人奉献诗集11部,散文集2部,并与诗论家骆寒超合编《20世纪华文爱情诗大典》、《新诗百年.爱情诗选粹》等书,他荣获“新诗百年.百位最具实力诗人”等各种大奖近百项。 董培伦1938年冬出生于诸城一中西北角约一公里之遥的涓水之滨董家崖头村,15岁爱上诗神缪斯,在诸城一中读书时发表处女作《秋收忙》,时为学校三级四班班主席,1958年参军,1978年转业到杭州,1998年退休。从发表处女作到最近写的一首爱情诗《湖边照影》,60年如一,初心不改,痴于爱情诗,踏着诗韵芬芳一路走来,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实属罕见。董老不愧为“中国第一爱情诗人”。 董老自己感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的爱情诗;没有诗评家的点评,就没有我对诗完美的追求;没有母校厚爱,就没有爱情诗研究会这个平台;没有感恩之心,就没有完美的人生”。肺腑之言,情真意切。其代表作《沉默的约会》于1984年发表后,便得到诗评家、诗刊编委朱先树首肯,不仅自己写评论文章《诗的自言自语》,还请诗论家骆寒超撰文《好诗赏析》,不久,著名诗人柯平撰文《一个写爱情诗的诗人叫董培伦》,在诗刊社刊授版《未名诗人》接连发表,当时参加刊授的学员近三万人,可谓呼声至高,好评如潮,由此得到全国各地顶级诗评家关注。 著名爱情诗人汪静之评价:“感情是健康的,诗语是清新的,这样的爱情诗决不会有一点副作用”;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在《文学报》上发表评论文章《一本特殊而有趣的诗集》;山东师大袁忠岳教授撰文《怎一个“情”字了得》;云南著名诗评家晓雪:董培伦的爱情诗,一是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二是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他以自己深刻的生命体验写出了爱情的丰富性、复杂性,写出了爱情的神圣、神秘、神奇和神妙之处,写出了爱情那种说不清、道不明、妙不可言、奥妙无穷的心理感受;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题评:“培伦先生:情人老去/而爱不朽/诗人老去/而诗年轻”…… 在座谈会上,谢冕、吴思敬、何佳霖、邢海珍、袁忠岳、项兆斌、蒋登科等专家教授和诸城一中师生代表现场发言,举办方有关领导先后致词并做总结发言。所有评论可谓:精辟、细致、入微,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从诗歌理论研究到具体作品分析,精彩纷呈,见仁见智,博大精深,发人沉思。堪称一次爱情诗的高峰论坛,盛会可圈可点、可歌可赞!几乎达到完美无缺的程度。 关于作品和艺术上的评论,都很到位,我不再复述。让我感慨更深的是:诗人的故土情结和家园情怀。常有一些文学大家和文化名人,或因太忙而抽身不出,或因家乡重视不够,没人邀请,或因虽有邀请,但无遐顾及……不管是哪种原因,都说明家乡情结不牢。而我观董老,在外打拼60年,始终不忘家乡,母校和故土的一草一木,在他的诗作里念念不忘,且每每提及,引以为豪。发了作品,出了诗集,成了名人,每有成就,不忘是母校培育之情,是故土养育之恩。诗人这种钟爱之情、感恩之心,体现出一种大爱无疆、博爱永恒之情怀。因为有大爱和真爱在心上,他心态好,胸怀大,看什么都往积极健康尚善的方面想,他谦虚低调,他踏实厚重,他希望家乡发展、富裕,他希望家乡开放、文明,他把一生的大爱寄托在母校的教育发展上,他要用艺术之光启迪学子们的智慧与艺术修养,期望出更多的人才为家乡为祖国贡献力量!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这种为家为国为民的大爱情怀,应该是从他终生追求的爱情诗观而来。我为此感叹至极。
三、 由董培伦爱情诗研究会所想到的
这次应邀参加在诸城一中召开的董培伦爱情诗研究会既座谈会,会址在诸城,规模却是全国性的。主办方接待方案周到细致,从接站到住宿、就餐、开会、参观,每位专家都有专人联系陪同,扶送上下楼、上下车、入座、续水等,无微不致,让专家们深有感触。我在就餐时发了一些感慨,引起校方、董老和专家们的赞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 (1) 董老爱情诗地位固然重要,但诸城一中的“初心”与“文心”更堪称大谋略,大智慧。 学校领导从艺术的角度和超前意识里发现了董培伦爱情诗之玄机。董培伦爱情诗的成就,不仅为母校争得了荣誉,也给师生们带来鼓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何引导学生对诗歌产生浓厚兴趣,自觉地开展学诗写诗研诗诵诗活动,为催开校园诗意花朵、推动诗意校园文化建设、打造诗意校园奠定基础。通过多次与董老对接,先后将其代表作《沉默的约会》勒石刻碑,放在张择端公园道口永久展示,继之又建起了董培伦情诗艺术馆,再定期邀请董培伦诗歌专题讲座,反响强烈。为将诗意校园长久坚持下去,发挥更好的作用,遂决定成立董培伦爱情诗研究会,凡是有论文研究过董培伦爱情诗的专家学者教授,研究会将分期分批邀请到校讲学作客,写出专著的,资助出版并邀请名家召开专题研讨会。仅这一招,胜过各地数载招引效果百倍。这是何等智慧、谋略?难怪高手、名家齐聚龙都!这不仅是董培伦人格魅力和爱情诗艺术魅力引然,更是学校超前智慧和谋略之必然。 (2) 重视对艺术人才的培养与造就,理性对待学生恋爱现象的“堵”与“疏”。 为了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诸城一中舍得投巨资建一流校园,选址讲究,面积宽广,规划整齐,设计规范,软硬件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一流,校园硬化、绿化、亮化一流;而更让人佩服的是理念超前,“为实现理想走进来,为服务人类走出去”的校训,很容易使人联想,走进来求学为实现理想,学成后走出去服务人类,一进一出,目标与方向简明,寓意却深不可测;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则体现“严”和“勤”两个字,我的理解是:“严”是严格管理,严格教学制度,严师出高徒,而且是将严管厚爱贯穿于师生衣食住行和德智体教育全程;“勤”是指勤学勤问勤练,将勤奋贯穿于教改的自始至终。学校独具匠心,创新发展教育、创造性开展工作,在校内设诸城名人馆,各类艺术馆,当代文学创作基地,单独设艺术部,国际部,广纳人才,名人示范,舆论引导。其眼界和格局真的是非同一般。比如,对学生恋爱现象的“堵”与“疏”,许多地方的中学视“早恋”如猛虎,严禁越雷池一步!越堵越出事故;而在诸城一中,他们将“堵”改为“疏”,开放性教育,成立学术机构,邀请专家讲学,举办专题讲座,声情并茂的人性化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明厉害关系,同时,通过专家进校园,诗词进校园,经典诵读等活动,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创新之路,空前调动起全校师生文艺与学术研讨活动热情,校园恋爱现象反而回归理性和正常,因为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价值观,大家把劲都用到了学业上,变“有令不行”为“不令而通”。堪为奇观,令人震撼。 (3) 对艺术品牌的推崇,引发了区域品牌的共鸣。这恐怕是举办方和各方面始料未及之事。 首先是这么多国家级顶尖诗界专家评论家教授学者齐聚龙城,众人惊讶之余,议论纷纷:“别说是一个县级市,就是地级市、省会一级举办此类活动,也未必能惊动这么多名家,更不用说这些专家教授有备而来,都写了评论文章,准备了书面发言”。骆寒超前辈不便出席,不但请了假,还认真交待女儿骆苡(《星河》诗刊执行主编)代父出席并宣读贺信,中国诗歌学会等多方面发了贺信。阵容庞大,规模空前,出人意料,一时传为佳话,引发区域共鸣。 诸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人大、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市政府分管领导以及市教育局、文联、作协等相关学会和新闻媒体莅临会场,诸城市委宣传部赵莉部长致词,要旨三点,直入主题。一是准确把握方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进一步增强文艺创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提升创作理念,用体现时代特点、凝聚核心正能量的作品感染读者。二是进一步丰富创作内容。三是多出优秀作品。赵部长、谢冕教授为研究会揭牌,诸城一中校长郑伟明介绍校情,诸城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玉帮做总结发言,要意是肯定成绩,鼓舞志气,用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引领社会向善向上,推动诗意校园建设,共创文明城市。 这次研究会成立和座谈会召开,引发了共建区域品牌的广泛共鸣,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建议:一是每年定期召开一次例会,二是定期邀请专家进校园讲学,三是学校拟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许多专家表示:诸城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苏轼与超然台,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丁氏父子与《金瓶梅》,近代文学史上王统照、臧克家、王愿坚,当代爱情诗人董培伦……这里不仅名人辈出,而且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生态文明,这一切都离不开政治清明和乡土风情之厚重。而我所联想到的是:这次开创性盛会,不仅会促进区域的文艺复兴与繁荣,更在于诸城品牌效应的潜在图腾! 祝福你:龙都诸城! 祝福你:诸城一中!
作者简介: 王福中,笔名:东方、中文、未名,山东五莲人,大学毕业。现为中国文化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日照诗词学会副会长、五莲县作家协会主席、五莲诗词学会会长、《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新时代诗典》签约诗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各级报刊、媒体发表文艺理论、文学评论、诗歌(含古体诗词、歌词)、散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等各类文艺作品2000余篇(首),优秀作品在全国、省级、市级获奖160余项:有报告文学《用人格树起来的丰碑》、文学评论《一部震撼人心的现代悲剧》获国赛一等奖;有歌词《爱我家园新五莲》《神奇美丽的九仙山》分获国赛金、银奖;有文艺理论《公安文艺在人民警察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获国赛三等奖;共有百余篇诗文入选国家大典馆藏;散文《难忘儿时"国光"情》在《中华文艺》征文大赛中获二等奖,入《中华文艺》名人榜,《中华文艺》知名诗人榜;有30余首古体诗入选《中国当代诗典》《2018当代优秀诗人作品年鉴》,有20首古体诗入选“建国70周年中华好诗榜、2019年度中国诗歌排行榜、中外华语诗坛精英百强榜”三榜百强前十六名,成为新古体诗的倡导者和标志性诗人,2020年开年又获“文学与艺术百强榜”等五榜百强第64名,荣登五榜首批文学院院士,作品、诗观广受好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