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斯《琅琊臺刻石》

 健君文荟 2020-08-04
 
  “琅邪台刻石”是秦代石刻文字,共残存八十四字(如连合文两字计为八十六字),与“泰山刻石”内含有的五十三字传为李斯书写。因年代久远水泐风化,字痕残烂模糊,许多笔画较难辨认。但仍可看出字体风格与“泰山刻石”有较大区别,与宋人翻刻的“绎山刻石”、“会稽刻石”笔画、结体呆板,更有天壤之别。字体较其他刻石高宽比略长,特别是笔画圆转,笔意婀娜,横画不少呈上拱笔势,撇捺舒张,而且可以看出笔意的粗细变化。

    原石文字残损,我们选宋代文勋摹本,供大家对照。


    释文: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


    释文:辞不称始皇帝。其於久远也。如後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


    释文: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

    释文:曰:可。(其后楷书为苏轼跋)

    刻石高129厘米,宽67.5厘米,厚37厘米。今存原石本13行,计86字,笔画接近石鼓文,用笔即雄浑又秀丽,结体比泰山刻石更修长、圆活,为秦篆的代表作。原石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小篆是指秦始皇时命李斯等人实行“书同文”,以秦篆为基础,统一六国文字而出现的一种简化的规范文字。小篆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而且有规可循,是识篆与了解文字本义的唯一门径,秦篆又称“玉筋篆”。李斯所书《琅琊》、《峄山》等石刻,就是小篆的典型。小篆发展到清代,线条变粗,而且突破笔画粗细、顿挫、迟速、轻重、方圆的变化。小篆的另一个分支是汉篆,用笔上掺以方折的隶意,而入印的篆书更为方折,又称缪篆,即摹印篆。

 
健君文薈·歡迎光臨
 
健君文薈·歡迎光臨
 
健君文薈·歡迎光臨
 
健君文薈·歡迎光臨
 
健君文薈·歡迎光臨
 
健君文薈·歡迎光臨
 
健君文薈·歡迎光臨
 
健君文薈·歡迎光臨
 
健君文薈·歡迎光臨
 
健君文薈·歡迎光臨
 
健君文薈·歡迎光臨
 
健君文薈·歡迎光臨
 
健君文薈·歡迎光臨
 
健君文薈·歡迎光臨
 
健君文薈·歡迎光臨
 
健君文薈·歡迎光臨
 
健君文薈·歡迎光臨
 
健君文薈·歡迎光臨
 
健君文薈·歡迎光臨
 
健君文薈·歡迎光臨 健君文薈·歡迎光臨 健君文薈·歡迎光臨 健君文薈·歡迎光臨 健君文薈·歡迎光臨 健君文薈·歡迎光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