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传下来的处世智慧,牢记12个字,在人际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

 江山携手 2020-08-04

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众所传颂的“千古一相”,不仅仅是对于汉室极为忠诚,而且军事才能极为杰出,能够带领着国力只有曹魏只有十分之一的蜀汉军队,将曹魏打得龟缩不出,并且时不时就能够获得大胜。更为难得的是,诸葛亮不仅自己具备有这种高超的品德与才能,而且还在自己的著作中,教导了普通人如何去具备这种品德与才能。

诸葛亮那一句人尽皆知的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就是他教导自己儿子如何修炼品德的方法,另外他还在著作《便宜十六策》中第十五策里,传下来了一种在人际交往中的处世智慧,若是我们能够牢牢记住这一句仅12个字的话,并且深入理解融会贯通,自然就能够渐渐拥有诸葛那样的才能,在人际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句话就是“思者虑远,远虑者安,无虑者危”,讲述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乃至于人际交往中都需要有非常深远的思考,若是缺少这种思考,就很容易陷入到危险却不自知的地步了。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春秋末期越国的范蠡与文种,越国的国君勾践在被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以后,在吴国当了三年的仆人,受尽了各种屈辱,在回到越国以后就开始奋发图强想要报仇。

于是勾践广求天下名士相助,重用范蠡与文种二人,最终让自己国内的实力蒸蒸日上。同时为了削弱吴国的实力,便采用了文种的“美人计”,将美人西施送给吴王夫差,让夫差无心国政导致吴国人心离散国力日衰,此消彼长之下,实力大涨的越国灭掉了实力大率的越国。

越国之所以能够灭掉吴国,最大的两个功臣毫无疑问是范蠡与文种,然而这个时候范蠡与文种体现出来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并且也决定了两人截然不同的命运。范蠡在灭吴成功以后就开始抽身隐退,因为他认定勾践“可共患难,难共富贵”,并且劝文种也早点离开。

然而文种却因为觉得自己功劳很大,所以并不听范蠡的劝阻,而是执意留在了越国,最终为勾践所杀,后来的淮阴侯韩信也是持有与文种相同的想法所以才被夷灭三族。范蠡与文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体现出来的是两个人不同的思考方式,而这正是诸葛亮所说的“思者虑远,远虑者安,无虑者危”。

范蠡从到勾践身边开始,就已经开始思考长远的事情,并且早早为此布局,最终成功地功成身退,在那一个战乱之世不仅创下了事业,成就了名声而且还保全了自我,可谓是思者虑远,远虑者安”的典范;而文种则明显是“无虑者危”的典范,他本来是一个非常智慧的人,但是因为自认为有功劳,所以因此而没有再去进行任何的深入思考,导致了最终被杀的危局。

其实为人处世,归根结底就是做人与做事,而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是需要我们去与人打交道也就是所谓的人际交往,哪怕是到了范蠡那样的境界也少不了人际交往,而我们在这种人际交往中显然需要经常性的思考,并且尽可能的长远,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尽可能的安全,毕竟前事不忘是后事之师。

诸葛亮传下来的处世智慧,牢记12个字,在人际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资料:《左传》、《便宜十六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