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谱中的削谱是什么?

 茂林之家 2020-08-04

有道是“人必有家,家必有谱,谱必有训”。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宗族世系为首要内容的史类文献,是家训传承的载体。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谱,是后代的根系之地。没了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水中捞月。

宗族编修族谱,制定家训,以期更臻完善,通常邀请名贤巨儒,宦游旧交,作序写传,参与考证。关于修家谱的含义,元代大儒柳贯有句话说得好:“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

家谱起源,最少能够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准则,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古代专家,无不深谙谱牒之学。唐宋期间,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他们是文学,也是谱学大师。韩愈与柳宗元,推崇家学、家谱与家训,“三苏”与欧阳修,创立“苏式”与“欧式”的修谱范式,影响深远。

家谱中的削谱是什么?

本来,古代既有修谱,也有削谱之规,但后者通常不为人知。关于削谱,通常有二:

一是招摇撞骗,搞乱宗族血缘纯粹之“冒谱”劣行,有必要严究,一经查明,予以削谱;

二是后代贪污腐化,蒙羞家风的,或者伤天害理,屡教不改的,予以削谱,开除族籍。

翻阅各种家谱材料,关于削谱的记载可谓不少。据史料记载,隋初,诏修定族谱曰:大姓世胄为国之梁柱,即李、刘、牛、郭、陈、皇甫、邵、鲍、任、郑十姓为国之柱;王、何、贾、蒙、张、杜、姬、杨、马、许、葛、庞、赵、桑、毛十五姓为国之梁,凡以上二十五姓合通婚姻。四海九州八十五郡,合二百九十八姓,许通婚姻。别有二千三百杂姓,史籍所不载或匪类,买谱接枝,虽有正谱,亦不许通婚。如有犯者,削谱。

宋代大清官包拯留给后代的家训,尽管只要短短37字,也提到了削谱:

“后世后代官吏,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以后,不得葬于大茔当中。不从吾志,非吾后代。”

包拯劝诫后世后代,当官不得贪污腐化,不然开除族籍,禁绝再回包家;身后,不得入葬包氏祖坟;不遵家训,不从吾志,就算不上包氏后代。这在封建时代,是非常严峻的家法,包拯吩咐家人,把家训刻在石头上,竖立在堂屋东壁,以警后人。

明代,浙江浦江郑氏7世孙郑钦、郑铉,8世孙郑涛重修6世孙郑大和所编纂制定的《郑氏家范》,重修的《郑氏标准》共有168条,可谓详备至极,实乃郑氏家法。其间的精华,首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中提到削谱的为:

讲廉政,从家庭视点制约为官者“奉公勤政,毋蹈贪黩”、“后代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

《郑氏标准》明确规定后代为官“有以赃墨闻者”,削谱除族籍,死后“牌位不许入祠堂”。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修谱,对一个宗族来说,树正风,宏祖德,修齐治平,有深远意义。削谱,更体现了宗族惩恶扬善,谨言慎行,遵纪守法,别具含义。希望人人做圣贤,家谱留美名,不被削谱,馨香百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