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认识论专题(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020-08-04 | 阅:  转:  |  分享 
  
高考总复习:认识论专题(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394364实践观】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1.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三个基本要素:

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

3.三个特点: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给客观世界深深打上了人的活动的烙印。 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行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着的,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4.三种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5.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要重视实践的作用。

在人与世界关系方面,我们要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的世界;在认识论中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在历史观中把实践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据。

【典型例题】

【例题1】下列不属于实践的是

A、研制“超级细菌”的疫苗

B、投资兴建高速铁路

C、国家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

D、预测冬季出现千年极寒天气

解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A属于科学实验活动的实践,B属于生产实践,C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D是人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的特点,但并不属于实践。本题是逆向选择题。

答案:D

【例题2】(2014·海南卷)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以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黏合材料为原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生产各种形状的产品的技术;3D打印不用模具,无需机械加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

①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差别③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④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连接纽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来需要机械加工的产品,现在3D打印就能够完成,体现了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③符合题意。通过3D打印,把数字模型文件中的产品变成现实的产品,体现了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连接纽带,④符合题意。观念的存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现实的存在,①说法错误。观念的东西属于意识的范畴,现实的存在属于物质的范畴,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答案:D

【例题3】(2014·江苏卷曾几何()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相关知识。人类造船技术的,促进了,体现了①②。材料没有强调人类改造世界、揭开深海世界神秘面纱的目的等内容,排除③④。39436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而产生的。

不论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是否正确(个人的认识、权威的观点、多数人的意见、科学理论都不能成为检验标准),客观事物也不能回答认识的正确与否,即认识对象不能“自言其明”。

2)实践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实践的认识与实践结果加以对照,可以检验出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有了正确认识,却不为实践服务,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认识(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促进作用,能指导人们制订正确的实践方案,对于人们的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3.方法论要求

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典型例题】

【例题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将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①错误,实践的需要是推动木星探索的直接动力和根本动力。④错误,木星探索能否成功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答案:B

【例题2】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解析:②表述错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④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的发展。材料中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的深化和向前发展,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同时也体现了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也被打上了历史和时代的烙印。因此①③正确。

答案:B

【例题3】(2014·海南卷)以往台湾地区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水果以甜而多汁著称。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台湾地区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使菠萝、释迦、葡萄等当地优质水果带有一定酸味,以扩大销路。这表明()

①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②认识决定于实践并始终落后于实践

③认识始终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④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科研人员根据市场需要,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以扩大销路,体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①符合题意。以往台湾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现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体现了认识受人们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③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认识决定于实践,但不一定落后于实践。实践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④说法错误。

答案:B

考点三、注意几个问题

1.全书与实践有关的其他知识点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三特点: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三统一。

③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追求真理和检验、发展真理;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们按照实践的需要,在实践中,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起来的。

⑤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

⑥人生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实践;

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2.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来源是唯一的,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3.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4.特别提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典型例题】

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之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解析:首先审设问,该题要求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实际上需要同学们将设问进行一个转换,事实上仍然是需要结合材料阐释说明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学原理的。因此,还是需要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四个层面作答。“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体现了人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体现了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提供日益完备的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使认识不断发展深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日益精准的绘制地图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答案:

①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巨轮地图的精确绘制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日益精准。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否与地理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绘制世界地图是为了满足人们实践需要。





















概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①____活动

特点:客观物质性、②____、社会历史性



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③____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④____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⑤____

实践是认识的⑥____和归宿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献花(0)
+1
(本文系heitudi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