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味实验室》: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吃货

 四味毒叔 2020-08-04

今年播出的《舌尖3》最终以豆瓣3.7分惨淡收尾,这大概是今年最大的骗局,空有《舌尖上的中国》的IP外壳,制作水准和内容都比前两季相差甚远,究其缘由,没别的,就是换了导演团队。

在《舌尖3》出来之后,网友们发现了分辨真假“舌尖”的方法:有没有猫。在《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猫咪随处可见,空镜来一只,做饭来一只,休闲时刻来一只。而在《舌尖3》里,猫咪已然成为了稀罕物种。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的导演陈晓卿协《风味人间》归来,看着旋转跳跃不停歇的猫猫狗狗,和溢出屏幕的美食香气,我十分确定,还是原来的配方!对比陈晓卿的这两部作品,不难发现“猫”就是他独特的秘密配方。

其实猫的生活一直被人类幻想和向往的,猫这种动物在人们的心中象征着慵懒、美好和褒义的自我,所以这只小小的动物给了《风味人间》和《舌尖上的中国》与其他纪录片不一样的生活意义——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风味人间》就不多赘述了,想必很多人已经流着口水看过了,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的是《风味人间》的衍生品《风味实验室》。

看完《风味实验室》之后,我的感受是:我作为一个吃货,实在是太不努力了。

既然是《风味人间》的衍生品,那必然是美食类节目无疑。

其实美食类节目在很多年前大火一把之后,已经很久没有新的形式了,《风味实验室》确实与之前的美食类节目不太一样。

每期节目,节目组会邀请两位美食大家、一位美食体验者和一位厨师来现场与主持人一起一边吃一边聊,当然厨师就是一边做饭一边聊了。

在节目的第一期,邀请到了《风味人间》的总导演陈晓卿、人类学家陈石和《读库》的主编张立宪,聊了“地道”这个问题。

这期的厨师是个广东人,要给大家做生啫鱼头,可能来之前就知道嘉宾不好招呼,厨师不仅把食材从广东带来了,还把锅一块带了过来。

为了吃口地道的菜,这个节目也是挺拼的。

既然要带锅,可见这个锅和平时我们用的锅不太一样,它是非常传统的泥烧砂锅。

因为在料理的过程中,所有的食材都是无水的,所以做这个生啫鱼头必须要把锅在水里浸泡一天。

所谓“啫”就是通过油和食材当中喷发出来的水分让鱼头变熟。而在这个过程中,鱼头已经充分吸收了食材的香气。

是不是听起来就要流口水了!一边流口水一边科普的效果还是挺受用的。

在节目的开篇,陈晓卿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曾在奉节吃过一家非常好吃的面馆,但是后来面馆换了地方,再去吃却发现这面不是那个味了。

再说到重庆小面的时候,陈导更是一脸惋惜,还咽了咽口水:

这其实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也塑造了一地方的美食。

而鉴于我们对于“特色”的客观印象,致使很多地方延生出了给外地人吃的“特色菜”。而这些特色菜可能是本地人不吃的。

如陈导所说,到了湖南的人几乎都会被当地的朋友问要吃特色还是吃口味。

这就是这档节目的另一个意义,防偷防盗防特色,那么怎么才能找到一个地方真正的美食呢?

人类学家陈石用他的专业知识做了分析,非常关键的一点在于你要找的“信息提供者”。

什么是信息提供者呢?

就是给你介绍美食的那个人。如果你找的是导游,可能就要面临被宰又不好吃的危险。

如果你找的是陈晓卿这样的“吃货”,那么可能吃到的就完全不一样了。

那么怎么去找到那个信息提供者呢?

陈晓卿提供了自己的血泪史,以前他是问酒店的服务人员,后来没想到酒店的服务人员都不是本地人了,所以他在无数的试错中找到了一个规律:早点和夜宵一般都是保留了当地味道的美食。(划重点)

整个节目在风味体验员和主持人的提问、风味研究院的问答中欢快的结束~

如果说《风味人间》是吃货们不可错过的纪录片,那《风味实验室》就是吃货宝典啊!

光看它的节目单就知道,这并不是一个只吃的节目,还有满的干货。

流着口水科普也确实是件不错的事。

从今天起,上班、睡觉、逗猫,做一个努力的“吃货”吧~

《四味毒叔》是由策划人谭飞,剧评人李星文,编剧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第一垂直独立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说” 责自负,拳拳真诚在心。

 观点不需一致,批评发自内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