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锦官绮丽耀古今

 昵称43336330 2020-08-04

孙丹木

提起锦官城,世人皆知那是成都的别称,而知道锦官城本是古代成都蜀锦织造工场的人就少了,进而明白锦官城所处具体位置、兴衰历程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哪怕就是成都人甚至武侯人,大多数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在今天国家大力弘扬传承丝绸之路文化,振兴具有全球意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下,拂去笼罩锦官城光彩的历史雾霾,大力宣扬其作为南方丝绸之路源头曾有的辉煌,正当其时,且意义重要而深远。

曾经辉煌千年的锦官城,它究竟在哪儿呢?答案简单明确且史籍已有定论——它就在成都锦江(古流江)的南岸,今百花潭公园以东至彩虹桥的大片区域。大部分在今天的武侯区地域内。不过也有人对此存有异议,说是应为锦江北岸锦里路一带,理由是“锦官城”即为“锦里”,今之锦里的街和路应为古之锦里旧地——此说似乎也有道理,只是除名称有因袭关联外,却找不出其他更有力的证据。

其实,能确定锦官城位置的古籍记载并不少,其中民国修《华阳县志》载李膺《益州记》锦城在益州南笮桥东流江南岸皆蜀时故锦官处也号锦里城墉犹在《华阳国志》夷里桥南岸道西有城故锦官也。濯锦鲜明命曰锦里……’” 又说“杜工部‘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此乃诗人隶事之词,非考古之实。抑或工部时锦官城遗址尚在,而丞相祠堂正当笮桥东流江南岸,与锦官城相近则亦为可知也”。《华阳县志》为说明锦官城的位置,不仅引用了《益州记》,还引用了《华阳国志》,不仅引用史志类典籍为佐证,还引用杜甫诗句作辨析。作为官修史志,这样引经据典的明确记载,应当是很权威,可信度很高的吧。

至于杜甫诗中“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句,既是对丞相祠堂位置的确定,也相应间接指明了锦官城的位置。虽然锦官城后来往往被用于指代成都,乃至成为成都的别名,但据诗意分析,这里的锦官城,并非代指成都城,如果是那样,丞相祠堂的位置就模糊了,成都城外有东南西北,到底在哪里呀?这句话等于没说。因此,这里的锦官城必是遗迹还在的那个蜀锦生产之地无疑了。

杜甫另一首提到锦官城的著名诗篇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里的锦官城,人们大都不会将其狭隘地理解为锦江南岸的织锦之城。虽然从诗中“野径”“江船”等景物,可看出诗中描绘的美景就像是作者所居草堂(浣花溪边)与锦官城一带,但此诗开阔的意境,给人留下无尽联想的空间,看到令人欣喜陶醉的眼前景物,一个遍地鲜花沾雨带露、花团锦簇的成都美景便跃然于脑海,诗的意境、意蕴得到进一步升华和张扬——这就是此锦官与“锦官城外柏森森”之锦官的区别所在吧。

确定锦官城位置的诗句还有——晚唐诗人李商隐诗云:“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宋朝诗人陆游在其《感旧》诗中写道:“我思杜陵叟,处处有遗踪。锦里瞻祠柏,绵州吊海棕。”“锦里经祠庙”“锦里瞻祠柏”,这两处的“锦里”同“锦官城外柏森森”的“锦官城”一样,很显然均不是代指成都,而是明确无误地表明了锦江南岸的锦官城与武侯祠的邻里关系。

锦官城的位置基本无疑义了,人们会问锦官城形成为何时,因何得名呢?这又有不一致的答案。一说是东汉时期,朝廷就在成都设置了专门管理蜀锦生产的机构锦官”,其官署就在成都东南的流江岸边后世称成都为锦官城即源于此。一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治蜀时,把织锦的工匠集中起来进行生产,专门设置官员进行管理,故该区域叫锦官,又叫锦里。有认为《益州记》锦城在益州南笮桥东流江南岸皆蜀时故锦官处也……”这句话中的“蜀时”就是蜀汉时,以说明锦官城兴起于三国蜀汉时期。但我认为,这里的“蜀时”未必确指三国蜀汉时,因为四川自古都称蜀;蜀时锦官处,也未必不是汉时锦官处,正如宋时成都,也未必不是唐时成都一样。仅用一个“蜀时”来证明锦官城始于三国蜀汉时期恐难坐实。因此,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笔者更倾向于锦官城出现于东汉时期的说法。那个时期蜀锦方兴未艾,名扬天下,并已通过南方丝绸之路销往西亚诸国,进而传播欧洲。而设官管理蜀锦集中生产也就有了必要。

尽管因历史久远而在上述问题上持有一些异议,但蜀锦和锦官城绚丽辉煌的历史是举世公认的。蜀锦作为成都历史悠久的手工业产品,是世界上最早的丝织品,也是丝织品中的优秀代表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春秋秦国的惠文王年间。至迟在战国时期,成都的丝织工匠就在织帛技艺基础上发明了织锦。《尚书》记载,时人把成都出产的锦专称为蜀锦。锦是用多种色彩蚕丝织成的提花织物,其用料考究,工艺复杂,华丽精美,色调明艳,图案文饰古朴典雅,寓意吉祥,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因而“其价如金”,天下闻名。不仅百姓喜爱,更被达官贵人、皇室宫廷以至海外客商视为珍宝当时全国产锦的地方主要有三处,除成都生产的叫蜀锦外,兖州生产的叫“织文”扬州生产的叫“织贝”。三锦之中,蜀锦以产量最大、质量最好、销路最广居于首位。后来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蜀锦也是日本国宝级传统工艺品京都西阵织的前身。

到了汉代,成都锦江边形成蜀锦织造的集中工场。左思《蜀都赋》赞锦官城织锦盛况曰:“阛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黄润比筒,籯金所过。” 扬雄《蜀都赋》赞蜀锦之华贵曰:尔乃其人自造奇锦,紌繏(左糹+右匪)(左糹+右页),(左糹+右参)缘卢中,发文扬采,转代无穷。其布则细都弱折,绵茧成衽,阿丽纤靡,避晏与阴。……筩中黄润,一端数金。

为什么蜀锦织造选择于锦江边?除了这里依傍锦江便于织锦濯锦外,还因为这段江水濯锦能使其色彩艳丽鲜明。《华阳国志》记载:“锦江,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水经注》也载:夷里桥道西故锦官也。言锦工织锦则濯之江流而锦至鲜明濯以它江则锦色弱矣遂命之为锦里也。”此外,锦官城近处的万里桥梁码头、万里桥南端的城南通外大道,形成以蜀锦为主的“成都造”产品运销外地的水陆路交通枢纽,南方丝绸之路也从这里发端。由此可见,依江傍路的这块城南宝地,是多么独具优势的织锦业发展的理想之地呀!

蜀锦在这里生产,因其濯锦时染得江水焕彩,锦江之名也由此而来。蜀锦染艳了锦江,使之平添诗意文采,历代文人黑客以生花妙笔,淋漓尽致地描写锦江的旖旎风光和人文风采。“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锦江春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优美诗歌俯拾皆是,这让锦江魅力倍增,又为蜀锦增添文化光芒。在延续千年的历史中,二者相得益彰,共同谱写了成都锦文化的绮丽篇章。

诸葛亮治蜀时,为了实现恢复汉室,一统天下的抱负和理想,更加重视蜀锦的生产经营,并增派官员进行管理,将蜀锦业作为战时经济的支撑。他在《教令》中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他还以身作则,在自己家庭田园内种桑800棵,以支持蚕桑、织锦业发展。他将蜀锦提到战略的高度而倾力动员百姓扩大生产,无非说明蜀锦是当时国家恢复生产、抵御外敌的支撑,财政的主要来源。当时魏、蜀、吴三国虽然兵戎相见拼死拼活,但在经济贸易上却互有往来。刘备联吴抗魏,多次以蜀锦作为礼品赠送吴国。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一次就送给孙权蜀锦千端(1丈8尺为一端)。后主刘禅也曾赠送吴使张端以蜀锦,表示两国友好。魏、蜀之间虽然势不两立,曹操却多次派人蜀购锦。公元238年,魏明帝送了许多礼物给日本女王,内中就有绛地交龙锦5匹、绀地句文锦3匹。这些珍贵的“国礼”都是蜀锦。由此可知三国时期的蜀锦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更为可贵的是,诸葛亮还将蜀汉的先进技术推广到了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无蚕桑、少文字”的少数民族地区.教他们栽桑、养蚕、织锦,促进了各地的经济发展。正因为蜀汉政权的重视,锦官城织锦业从此走向鼎盛时期,直到蜀亡国库尚有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蜀汉时织锦业之繁盛可见一斑。

两晋以降,锦官城织锦业已逐步衰微,到了南北朝时期,偌大锦官城只剩下遗迹城墉了。是什么原因让辉煌千年的锦官城消失了呢?历史仿佛回避此问题,史籍中未见明确记载。笔者认为,锦官城的衰落必有诸多原因,且不论哪种原因起主要作用,其中一种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水质污染问题。当时成都虽然水清树绿,天碧云净,当然也还没有污染、环保等概念,但上百家织锦作坊都在江边濯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至成百上千年,锦江水倒是染得绚丽多彩了,那么,随着城市的发展,下游人口的增加,给同饮、同用锦江水的下游人带来的是什么呢?水美了,却是好看不好吃,不好用,“濯锦清江万里流”的诗意锦江带给下游岸边生活的人只能是逐步加重的水污染侵害乃至灾难。

可以料想,可能是迫于下游人的强烈反对巨大抗争,甚至因此惹出人命官司,加之官方也迫不得已而明令禁止,锦官城才在短时期内搬迁异地,竟然消失得踪影皆无——仔细思之,锦官城这种令人惋惜的结局,难道不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吗?

锦官城在原地消失,但城中织锦户却不会坐以待毙,好在成都郊外多是桑蚕之乡,而且水流密布,很容易找到新的织锦场所。至于只有“锦江濯锦则鲜明,他江则不好”的话就顾不了那么多了,何况都是都江堰流下来的水,也差不了哪儿去。于是,这就给成都西南郊外的同在南方丝绸之路源头的簇桥、金花桥、机投桥等乡镇的织锦业带来发展机遇。你看,所举的几个乡镇都以“桥”命名,有桥必有江河,水流充沛的江河是织锦业濯锦必要条件。当然没有河流的地方也可织锦,但那只是小家小户,成不了大的规模。这几个乡镇中桑蚕、织锦业最繁盛的当数簇桥镇,簇桥镇因织锦闻名也叫簇锦镇,这里的桑蚕丝织业历史悠久闻名遐迩,且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初。其次是机投镇,机投的名字也与织锦的机头有关。由此可见,锦官城虽然消失了,但成都织锦业仍是长盛不衰,蜀锦依然绮丽辉煌,在唐、宋时期达到全盛。后经过明末的衰落,在清代中晚期又有了复兴。到了民国时期,随着工业文明兴起,成都织锦业才慢慢淡出历史舞台。

21世纪开篇,成都武侯旁建成一条名曰“锦里”的仿古街,此街集三国文化、成都民俗文化、建筑文化、丝绸文化之大成,为海内外游客提供了一个认识老成都和休憩游乐的好去处。这里也特别采录和展示了古锦里的文化印迹,让感兴趣的人们循此印迹去探望历史,然而它并非成都历史上的锦里(锦官城)的原样复制。作为曾有的客观存在,真正的锦里当时的主要功能和历史贡献就是织锦、濯锦、经营蜀锦,让蜀锦誉满天下,走向世界。而今它已成为不可复制、也无须复制的历史珍藏品。

辉煌千年的锦官城,作为蜀锦诞生和发源之地,作为丝绸南方之路的源头,它将永载史册,被人们世代铭记。今天的蜀锦,则是以成都技艺精湛的传统工艺品身份闪亮登场,重新让世人瞩目,它身上闪耀的是灿烂历史文化光彩。

锦官绮丽照古今。在成都历史上,锦官城和蜀锦绮丽璀璨,光耀两千载;今天,它们将在成都现代化进程中,在弘扬传承南丝路文化、复兴丝路经济、再创历史辉煌的战略发展中,展露更大文化魅力和文化软实力,发挥不可替代的文化支撑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