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我想跟你聊聊,过敏性鼻炎这个病。 别的不说,我还是先来给你讲一段杏林佳话。 故事的主人公,姓吴,叫做吴少怀。这个人,迄今离世恰好50年。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他。其实,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这个人就被誉为济南四大名医之一。他在学术上,推崇李东垣脾土学说,重视调理脾胃在各类杂病中的治疗作用。 话说有一次啊,吴师接待了一个患者,女,36岁,是一个军人。 这个人啊,从前诊断说有过敏性鼻炎。常年鼻塞,嗅觉基本丧失,打喷嚏的时候就头痛。 这个患者看了不少大夫,但结果都不好。她无奈之下,来求吴师调治。 吴师在经过一番查看之后,写了一张配伍。方见—— 辛夷4.5克,防风3克,杏仁9克,桑白皮9克,连翘9克,栀子4.5克,赤芍9克,竹叶4.5克,枳壳4.5克,通草3克,白芷5克。水煎服。 患者可能是久病成医,拿过来药一看,发现和自己从前吃的完全不一样,有些踌躇。 吴师却耐心地开导说,你的这个鼻炎,和别人的不太一样,所以要另辟蹊径。 患者闻听,回去尝试。结果,药用10剂,果然诸证大减,鼻塞基本消失,晚上睡觉也舒坦了,可以闻到气味。 此后,吴师又根据原方稍作增损,最后患者诸证息平。多年顽疾,一朝而愈。 这里头什么道理呢?事后,吴师曾聊过其中的道理。 这一切还要从患者的实际情况说起。 因为在当时,吴师发现,患者虽然鼻塞,但是没有清鼻涕流出来,而且口干咽燥、大便偏干,舌苔呈现淡黄色。 这个现象,说实在的,在过敏性鼻炎患者里头不少见,但是很少有人真正重视。 这说明什么?说明她体内有热啊。口咽干燥,说明肺胃有热,舌淡黄,说明热邪上蒸。大便干,说明肺胃有热,下及大肠,导致大肠津亏。 也就是说,她这个过敏性鼻炎啊,和一般的不一样。她是肺胃之热,上熏鼻窍所致。而一般的人,过敏性鼻炎往往考虑肺气亏虚、卫外不固。患者多舌淡苔白,流清鼻涕,容易外感等等。这是截然不同地两回事儿。 这患者为什么会呈现这个现象呢?原因很复杂。 我体会,第一个,和患者的阳热体质有关系。这样的人外感寒邪,或内有痰湿之后,很快体现为邪热。也就是说,她最初患病,可能确实和外感风寒、肺气不足、腠理不固有关。但是在体质的影响下,病邪发生改变,最终以肺胃邪热的方式来损伤鼻窍。第二个,可能和患者过去的用药有关系。 但无论怎么说吧,既然是肺胃有热,那我们就去化散这个热邪好了。 正是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才有医案里的配伍。这配伍说来也简单。其中,辛夷、防风、白芷皆是辛散通窍之品。这是治标的。就治本而言,用的是杏仁、桑白皮、行肺泻热,润肠通便。连翘、栀子、赤芍去火。竹叶和通草利尿,导热外出。枳壳行气,气行则火消。 这么一来,肺胃之火被有效清散,三焦郁火得以宣解,那鼻子上的事儿,自然也就解决了。 你看看这是不是挺精妙的?通过一个鼻炎,中医却看到了整体内环境的偏颇。这时候,所谓鼻炎就不是根本问题了。只要把内环境改善起来,鼻炎自然可以得到痊愈。 这就是中医治病的思路和特点。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我的读者认真思考。 其实,说起这个过敏性鼻炎,我们大多数人想到的,还是肺气不固、外感风寒。你翻开《中医耳鼻喉科学》,会发现针对这个病,教科书只重视虚寒证,对肺气亏虚等问题着重介绍,几乎不去讲肺胃有热的事儿。但是,就我们日常临床观察所见,有不少过敏性鼻炎的患者,体内有热。像上文那样肺胃有热,上熏鼻窍的,就是其中一类。所以我说,这张医案和医方,的确是给我们树立了教科书一样的思维模式,是发人深省的。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文中配伍,普通读者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中医同行,请您认真体会,日后为临证提供借鉴。 全文完。欢迎关注“微门诊”,文君然每天和你聊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