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你对法学院有过的误解!(欢迎报考北大法学院)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0-08-04
那些年,你对法学院有过的误解!(欢迎报考北大法学院)

写在前面

关于北大法学院的学习生活,很多高中的学弟学妹们都有着种种的猜想,甚至时常会对我们进行灵魂拷问:学姐们是不是每天都在背法条?理科生学法律会不会遭遇无法逾越的困难?等等。但其实,进入了这里就会发现,法学院所能带给你的是你曾经不曾设想过的多重可能,更能让你窥见到这个世界更多不曾被注意过的角落。在这篇稿件中,我们回应了几个大家常常会对法学院产生的疑问,并在回答的同时为大家讲述了我们眼中的法学院。

学法律,一定要是文科生吗?

NO!

首先,据不完全统计,法学院理科生占比在20%以上,其中大多数同学的学业成绩都很优秀,也不乏成绩极为突出的同学。

其次,法学并非严格的文科学科。一方面,从课程内容上讲,虽然在高中进修文科的同学在涉及历史、哲学等内容的课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基础优势,但是这样的优势并不明显,且可以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的补充阅读等方式进行弥补;并且,理科生同学也绝不会面对听不懂课、跟不上老师的节奏的问题。另一方面,法学知识学习与应用需要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力来支撑知识体系的建构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涵摄;而这方面能力对于理科生而言,在高中理科学习中已经受到了良好训练。因此,法学并非文科生的专属,更可以成为学习理科的你的未来。

学法律,据说会很累很累吧?

NO!(就算真的蛮辛苦,也还是可以同时快乐着的)

法学虽然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但老师们也不会太过“为难”本科生啦。对很多同学而言,法学作为主学位的同时,也能够兼顾一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的双学位或是参加“思想与社会”“政法社”“严复班”等二次招生的培养项目。同时,学工、感兴趣的社团和许多有意思的活动,比如辩论赛、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等,都能让你在锻炼自身能力的同时收获友情与快乐。

以已经有26年历史的法律援助协会为例,作为挂靠在法学院的北大十佳社团,协会成员们不仅可以为来访者和周边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还可以录制有趣的普法视频、到北京各个中小学做普法讲座、追踪法律热点撰写推送,学期内和暑假社团还会组织参访实践……

在法学院,你将拥有“知行合一”的充实四年。

学法律要背很多法条吧?

NO!

在平时的部门法课程中,授课老师更多的是讲授一套体系,从而将法条等现行法内容有条理和层次地放入理论或知识框架中加以理解,有时可能也会批判性分析。

在考核方式上,绝大部分课程并不直接考察学生对法条的背诵情况,而是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考察大家对该部门法或该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和基础理论的理解情况。一些必修课程可能会采用开卷案例的形式。比如刑法分论,采用长案例开卷的形式要求判断案例中多个人物可能需要承担的罪责。相比背诵刑法法条,刑法中犯罪构成阶层理论、犯罪构成要件是最需要在课程学习中掌握的。

在课程类型上,北大法学院开设了刑法案例研习、民法案例研习、民事诉讼法案例研习等特色案例分析课程,每周大约1万字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真正运用法条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学习如何检索并辨别有争议的学术观点;此外普通法精要、法律与社会科学、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课程使同学们探索我国现行法之外的比较法、社会科学知识,并让同学们对未来的法律职业发展道路有所了解。

在课程形式上,除面授外,还采用多种形式,锻炼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如法理学的大班面授+小班讨论课等,每次课程布置2-3篇经典文献,阅读后完成读书笔记,并在老师课堂讲授后,由助教指导开展讨论课,交流、讨论对文献和课堂教授的想法等,令同学们受益颇多。民法总论的小组讨论,也促进了同学们对民法理论、实体法规范与案例分析等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学法律,出来不是当律师就是当法官吧?

NO!

法学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都会在法律行业内从事实务工作。从北京大学法学院2019届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数据来看,本科生大约40%国内读研、40%就业、20%出国;硕士生则绝大部分都选择了工作。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就业时最主流的去向是律所,其次是企业,而政府和公检法是相当小众的选择。不过,法律行业也不是法学生在就业时的唯一出路,也有法学院的同学转向金融等方向读研或是工作。

和大家一般对律师的印象不同,绝大多数律师不会从事刑事辩护,法律市场中大部分业务都和商业紧密相连。具体来说,可以粗略地分成非诉讼业务(如公司上市、并购、投资等业务)和诉讼业务(如商事诉讼/仲裁、破产、知识产权等业务)。企业法务与律师相比,工作相对轻松,因此也有许多律师在工作几年之后会跳槽到企业当法务。公检法属于公务员,在稳定性、福利、工作强度等方面比较有优势。

学法律,对我的生活会有哪些影响?

影响之一就是对于规则的再思考。法律就和其它所有的规则一样,在时代的托举下不断发生改变,辩证看待是必要手段,如果将法律置于一个过于崇高的位置,它就会变得僵硬和固化,势必与不断变化的现实发生冲突;如果单纯认为法律是便于统治的工具,那么就会把法律踩在脚下随意变更,法律的权威将不复存在。如何正确地对待法律,拓展到如何正确地对待其他规则(道德、习俗、一些你认同或者不认同的规则),在我看来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当然,在法学院的学习中,答案不会立即摆到你眼前,许多学派有各自不同的有趣的观点,同时你也能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

另一方面,很多人都认同法律是一门冷静的学科,规则、秩序和长长的名词一遍遍锤炼我的耐心和意志;但法律也是一门有温度的学科,我时常也能在其中看到人性的光辉和文明的可贵。对我个人而言,这一年最大的收获并不是逻辑的训练,也不是法律条文的记忆,是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再单一,也不再是分化的两级;对待事物的态度更加宽容,尝试去理解;判断对错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标准,学会独立思考。

在风波不断的2020年,我意识到:学识和能力在今天可能并不难培养,独立的意志和善良的心灵或许更为难得。法律并不万能,有时也很无奈,但学习法律给了我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改变现实的力量,让我有机会成为我最想成为的人。

欢迎报考北京大学法学院!

撰稿&整理:法学院本科生团队(2016级杨润润,2017级宋佳欣、刘妙然、王晓臻,2018级项怡chen、王娅薷、李愈明)

编辑:侯相至、伍维晨、杨泓暕、赵珑、罗孟昕、王启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