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玉超│扎堆现象拷问道德冷漠

 超哥的随笔 2020-08-05


扎堆现象拷问道德冷漠

郑玉超

关于扎堆, 鲁迅先生曾有过这样悲愤的描述:国人聚集到一起, 鸭子般伸长脖子, 观看洋鬼子肆意枪杀我们的同胞, 快意已麻木了的精神和灵魂。时过境迁, 史上之丑短不说也罢。

可怕的是, 虽经多年, 我们国家至今仍流行扎堆欣赏悲剧的恶习。我们曾不止一次看到过类似报道:光天化日之下, 当面对他人落难、歹徒抢劫等等时, 很多人都是选择扎堆旁观, 而不是热心救助。前年在雾都重庆, 一名少女不慎失足落入长江, 岸边不远处就有 5 只救生圈, 可她仍在百余名看客的视线中慢慢沉入江底;去年年初, 南京公交车上, 劫匪公然抢劫民工们三万元过年工资, 满满一车人只看热闹却无人对被抢者施以援手;去年 7, 在甘肃兰州, 一孕妇现场揭穿小偷遭到暴打, 路人麻木围观像看戏;今年 3 4, 年仅 24岁的辽宁省大洼县农民工刘明明, 不幸遭遇车祸多处骨折, 同行者先后 12次向人下跪却屡遭冷遇,警车和 120都见死不救, 最后刘明明命丧于狂风暴雪中;同月 23, 哈尔滨市女子刘伯慧遭遇当街劫持被刺 14, 在她爬着求救时, 一名女子板着脸厉声责骂, “你瞅瞅你浑身的血, 快走, 别在我家门前爬来爬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利威塞尔曾把冷漠列为 20世纪的社会病症之一, 以引起人们对道德关怀的注意。但时至今日, 仍有不少人始终能够以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另类清醒, 执著于做一名快意的扎堆看客, 冷静地伸长脖子, 醉心于丑恶和血腥来刺激自己的视网膜和脑神经。这已经是一种相当病态的社会现象。无疑, 众多扎堆现象的叠加, 其后果自然是助长了社会恶习的泛滥, 无异于助纣为虐, 使人文关怀在道德长路上渐行渐远。

     
   
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 之所以存在反差相当明显的道德冷漠现象, 个中深层原因, 我认为是人文的退位和制度的缺失。长期以来, 人们对道德的培养一直习惯于纸上谈兵, 习惯于拘泥守旧、泛泛而谈, 缺乏行之有效的感召和引导, 也缺乏有效的制度对道德冷漠行为管制。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抱心理之残守道德之缺。随着市场经济对人们物欲的刺激,很多人过分看重和关注个人利益, 已失去了对人文道德的最起码呵护与关爱, 利己主义思想主宰了人们的情感思维。诚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更加频繁复杂, 更加亲密无间, 但并未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准, 相反因人文退位和自我中心膨胀还加剧了道德冷漠, 人们有意无意地频频突破道德底线, 而丝毫不觉得汗颜和脸红。这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物质文明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但真诚友善越来越远, 道德评价体系悄然瓦解, 人性与道德情感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基础愈加薄弱。

扎堆现象盛行已超越了社会心理承受能力, 扭曲着人们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度,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思想被视为过时观念。但现在看来, 该论也有着它合理的逻辑成分。试想, 当别人危难之时我们只会冷眼欣赏, 袖手旁观, 扎堆看热闹。一旦换个角色, 受难的是我们, 围观的是别人, 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去谴责扎堆现象, 去诟病道德冷漠和人性堕落? 必须承认,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 大多数人有着浓厚的“自恋情结”, 往往看重“人人为我”却漠视和无意“我为人人”, 对舍己救人、见义勇为、挺身而出英雄之举和正义之行, 缺乏普遍的、广泛的、深刻的社会认同感, 热心助人者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稀缺资源”, 勇敢、真诚、友善、互助显得弥足珍贵。

                       
   
当务之急, 我想我们不应一味躺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喘息自疚, 也不要仅仅停留在探讨层面上诟病指责, 相反, 要从我们自身做起, 对扎堆行为进行深刻反思, 把道德关怀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 更为重要的是, 在人性、情感和法制的范畴内, 迅速构建新的社会道德体系, 重塑道德评价标准, 努力建成社会机制, 教育和引导人们以身作则乐于助人, 维护社会正义、关爱他人疾苦, 减少直至杜绝扎堆现象发生。在此基础上, 逐步形成一种相互激励、彼此约束的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条件, 来管理和制约人们的行为, 并促进国民精神自省, 让好的社会法则能够得以延续, 好的社会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光大。惟有如此, 我们才会在社会丑恶现象面前, 真正减少和杜绝那些扎堆等待“咔嚓一声人头落地”的看客, 才会选择挺身而出而不是明哲保身, 才会认同伸手相助责无旁贷, 才会保全道德文明的操守底线和高风亮节。这才是我们这个社会追求道德暖性发展、共同维护和营造平安社会、和谐社会和法制社会的关键所在。

当然, 这种扎堆陋习的改变和道德冷漠的消除, 需要渐次推进, 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在社会丑恶面前, 人人都会横眉冷对指人项背, 而不知自己扎堆项背为人所指。对道德冷漠的治疗与心理麻痹的扭转一样, 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同时我们要保持清醒, 在危险面前的挺身而出也要考虑社会经济成本, 见义勇为不能以更多的牺牲作为代价, 三岁小孩闲看大人斗殴本是无可厚非的。

      本栏目责任编辑 卓 慧

 



本文发表于《四川文学》(2007年第6期),感谢卓慧老师。十年一晃,如今,卓慧编辑已升任副总编辑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