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玉超│少时窃蜜战蜂记(散文)

 超哥的随笔 2020-08-05

·载于安徽省《绿色视野》杂志(2009年12期),感谢好友、编辑徐尚勇先生

·请点击右上角蓝色字体“超哥的随笔”加以关注。

少时窃蜜战蜂记

□郑玉超

近不惑的我,远远地望见蜂,即便是不蜇人的草蜂,也会感到头皮一阵阵发麻。我对蜂家族敬而远之的“尊重”,说起来,还是少年时拜其所赐。

我少时的那个年代,苏北和别的地方一样,父辈们常把忆苦思甜挂在嘴上。“少年不识愁滋味”,孩提时的我对苦难倒没什么切身体验,对甜的感觉,也仅限于胡萝卜,烈日暴晒下的红薯,没有挂棒子的瘦弱玉米秆,和望眼欲穿中偶尔经过家门口的货郎担。  

那些甜物或因季节的更替,或因家境的贫寒,根本满足不了孩童对甜的渴望。我们的目光在逡巡着,搜索者,寻觅着它的替代品——蜂蜜当是最佳的。春暖花开,我们甜蜜的快乐就开始了,那幸福的感觉,随着放蜂人的到来,一直会延续到深秋时节。

当看到第一个放蜂人拉着平板车,一路欸乃而来,在村庄边安营扎寨,我们心底里的快乐就洋溢开来。那辛勤的蜜蜂嗡嗡叫着,在花间流连飞舞,间或钻进花心悠闲地采蜜,间或弹着翅膀左顾右盼。有蜜吃了,有蜜吃了,我们那些小伙伴会不约而同,奔走相告,嘴里早已暗津潜溢,等着,盼着,只为那饥渴中酿就的第一滴蜂蜜。     

我不知老憨是哪里人,印象里,他的话好难懂。那年的春天似乎来得特别晚,我想养蜂人大约不会来了,心就莫名地难过。直到有一天,叼着大烟袋的老憨拉着载有十来个蜂箱的平板车,出现在我们等待的视线里。那姗姗来迟的意外欣喜,让我感觉到想吃到一口蜂蜜的来之不易。

很快地,我们就和老憨相熟了,也就成了他家的常客,准确地说,是奔着蜂蜜而去的食客。老憨常常用他那把小木勺,伸进蜂蜜缸里,舀一勺蜜,细心地挑出杂物,有断翅身亡的蜜蜂,还有不小心落进去的蜂窝树叶,然后笑眯眯地端给我们品尝。那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蜜,真是无与伦比地香甜。看着我们小心翼翼地端着勺子,轮流地舔着,老憨就会咧着嘴呵呵地笑。见一勺喝光,我们还意犹未尽,老憨又会乐滋滋地给我们再添一勺。

那时因为年纪小,我们不懂得知恩图报。记得夏日的那个傍晚,我们打起了老憨家蜂蜜的主意。瞅着他不在蜜缸边,我们几个小伙伴就猫着腰,蹑手蹑脚,溜到缸旁,正准备无所顾忌地开怀畅饮。也不知谁不小心,绊倒了边上的小木凳,不想却犯了大忌,蜜蜂们可能感觉出我们侵犯了它们的领地,一路“嗡嗡”吼叫着追来,我们一下子抱头鼠窜。

我一下子懵了,似乎听到老憨在喊着什么。慌忙中,我拉折了一棵芦苇,学着《渡江侦察记》里看来的样子,衔在嘴里,一头扎进水中。那是鲜芦苇,根本就不透气,我只好伸出头去呼吸,不料那些蜜蜂居然还在河上空盘旋着。我又憋口气扎入水中……

醒来时,我已躺在床上,边上是一碗蜂蜜。母亲不住地念着阿弥陀佛,边哽咽着告诉我,老憨喊叫着让我们不要跑,越跑蜜蜂就追得越急,还说是老憨把我从河里救了起来。我啜饮着蜂蜜,早忘了被蜂追得走投无路的窘迫。后来才知道,一个小伙伴顾头不顾腚,屁股被蛰得成了小馒头。当然,他和我一样,也享用到了老憨家的新鲜蜂蜜。那碗蜂蜜,大概是老憨送来让我们压惊的吧。

第二天,我们坐在门前的那株老槐树下,嬉笑着说起那被蜂追剿的经历。毕竟是小孩子,好了疮疤忘记疼,只是瞬间的事情。当发现那株老槐树上悬着一个大马蜂窝时,我早已忘了昨天的恐惧,觉得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了。一小伙伴犹豫着:“追我们蛰我们的是老憨家的蜜蜂,可不是这些马蜂呀。”

我说:“你真是傻瓜,蜜蜂和马蜂就像炮弹手榴弹一样,是一家呢。”他便不再为蜂辩护了。我们找来一根长长的竹竿,一端缠上稻草,浇上一点柴油,直奔那蜂窝兴师问罪。瞧着那蜂窝在噼啪作响的烈火中慢慢消失,马蜂们像我们昨天一样四处逃窜,我们拍着掌大声欢呼。谁也想不到,有几只蜂儿趁我们不备,扑面而来,惊慌失措中,我的光脊背上还是被赏了两针。后来,蜂刺被细心的母亲拔了出来,可疼痛还是害得我只能趴在床上,不敢乱动。

那一次,我才真正领略到蜂的厉害。后来读了《自然》课本,知道蜂蜇过人之后就会面临死亡。这,让我对它们的恐惧之中,又多了一份愧疚和由衷的敬意:那蜇人的蜜蜂最终吟唱的,该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吧。

年年春花,年年蜂舞。每一年的初春,还会有养蜂人拉着蜂房,去我童年时的小村庄。对于那些小精灵,我只是远远地欣赏着,远远地倾听着,远远地崇敬着。我忽然想,当年那些追逐我们和被我们骚扰的小精灵,还有那老憨,如今还好吗?

载于安徽省《绿色视野》(2009年12期),感谢好友、编辑徐尚勇先生。


更多文章敬请点击:

郑玉超│捐助风波(小小说)

郑玉超│行走在钟表上的人(随笔)

郑玉超│温情的角斗(散文   下)

郑玉超│眼 界(寓言   外一篇)

郑玉超│为失败者鼓掌(随笔   外一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