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笔而至,不求发表。 ·请点击右上角蓝色字体“超哥的随笔”加以关注。 有一种母爱叫随身携带 □郑玉超 中学时,读过刘向的《触龙说赵太后》,我为故事话深深感动着。那是多少年前真实的历史故事:秦国加紧攻赵,意图灭之,赵国危在旦夕。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提出条件,相当苛刻——让赵太后的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方肯救急。这个条件被爱子如命的赵太后一口否决。 这对赵国来说,无异于坐等灭亡。在决定国家命运走向的重要关头,睿智的触龙用“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一席话,成功说服了赵太后——长安君作为人质换取救兵,赵国这才得以起死回生。至于故事中,是否还带有演绎的成分,我们已没法去探询。但是,赵太后的母爱是不容怀疑的,她曾经是多么不甘也不忍让儿子作为国运的“赌注”,远离自己。 千百年来,又岂止是我们人类,就是动物界的母亲们对儿女的爱也绵绵不断,源远流长,恨不得孩子就是自己的一缕毛发,随身携带。 前不久,从网络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只不到一岁的金丝猴在树梢上觅食时,不慎从二十米高处摔下,跌落在岩石上身亡。猴妈妈紧紧抱着身亡的小猴,久久不肯放手。它在别的猴子的帮助下,又将其子拖上居住的大树,连睡觉的时候都拥抱着。也许,猴妈妈是想唤醒自己的孩子,抑或它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已经逝去。 后来,我才知道,在猴子家族甚至在具有相当智力的黑猩猩家族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状:它们带着自己死去的亲人,时间最长的据说有六十五天。我不知道,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六十五天里,带着亲人遗体的动物们,它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我们都知道祥林嫂,她是鲁迅笔下的悲剧人物,也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缩影。其子不幸为狼所害,祥林嫂逢人便讲起儿子的死,这成了她生命里仅存的纪念儿子的方式。起初,乡亲们听祥林嫂说起儿子的悲惨故事,纷纷表示同情,但听得多了,渐渐被乡里人所厌恶。 祥林嫂对儿子的深爱,自觉不自觉地流于言语之间。倘那时有照片留存,我想,祥林嫂一定会将其放在胸口,紧贴心窝,那是怎样的爱啊!不用心去揣摩,我们永远无法了解她对儿子的那份深爱,或许,我们还会成为鲁迅笔下“乡里人”那样的看客。听过,或看过之后,一笑了之。 其实,在母亲的心里,孩子永远是自己的精神支柱,永远是自己爱的力量源泉。只是,母亲须臾不想这支柱和源泉远离自己,这样,到自己老子的时候才有了可倚靠的拐杖,累了渴了才会有甘之如饴的泉水掬饮。这份母爱呀,如影随形,贴身携带…… 更多文章敬请点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