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治理简史丨林则徐的另一面:每到一处,治水一方

 方塘智库 2020-10-23

文丨段棒棒(方塘智库黄河文化研究中心见习研究员)

林则徐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志士,以虎门销烟的英雄事迹而广为人知,但抵制鸦片只是林则徐为官生涯中很小的一部分,他还有另外一个更为活跃的身份——水利开发建设者,只是有关他治水的事迹相比于禁烟事迹不太引人注目罢了。

其实,开发水利的价值相比于抵制鸦片毫不逊色,早在林则徐担任翰林院庶吉士的时候,就撰写了《北直水利书》(后被修缮为《畿辅水利议》),后来才有上书道光皇帝禁烟一事。从当时的情况分析,抵制鸦片和开发水利无疑是林则徐试图改革朝政、救国利民的两项重要举措。

时值长江、黄河流域水量暴涨,各地都在防备水患之际,让我们从水利建设的角度重新认识林则徐,解读林则徐治水实践并尝试找到对当下黄河治理的启示。

1

鲜为人知另一面,治水能臣林则徐

   

纵观林则徐的官宦生涯,江苏是其任职最久的城市,他曾先后担任过江宁布政使、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等职,在此期间主要对吴淞江、黄浦江、娄江(浏河)以及白茆河(三江一河)进行了修浚,并兴修了相应的水利工程。

道光四年,林则徐奉命总办江浙七府水利,他实地考察后发现,江苏水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太湖洪水排泄受阻,具体就是“三江一河”久淤不畅所致。在疏浚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林则徐因母亲病逝回家守丧,接任者贺长龄根据林则徐的治理思路,于道光六年完成了对黄浦江、吴淞江的疏浚工程,极大提高了太湖流域的泄洪排涝能力。

林则徐因丁母忧在家守丧期间,黄河于道光五年夏在江苏南河高家堰决口,朝廷为了尽快把决口堵住,破例将林则徐从原籍召回,林则徐接旨后,赶赴南河督修堵口工程,并于数月竣工后回家继续丁忧。其实,对于在家守丧的官员,朝廷一般是不可以随便宣召的,但在家丁忧的林则徐却被破例宣召治水,这一方面说明黄河决口事关重大,另一方面也表明林则徐治水才能卓著。

吴淞江、黄浦江次第完工后,挑浚浏河、白茆河工程由于“工费较巨”一直未能进行。道光十二年,林则徐以浙江巡抚的身份再次踏上江苏大地,会同两江总督陶澍,采用借资、捐资兴办的方式,并辅之以工代赈,完成了浏河与白茆河的修浚。至此,太湖地区的防洪局面彻底得到了改善,也解决了农业发展的水源供给问题,有效保障了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

由于治水有方,林则徐在道光十一年擢升为东河河道总督,负责黄河河务,并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对于黄河治理,林则徐认为:“河工修防要务,关系运道、民生,最为重大,河臣总揽全局,筹度机宜,必须明晓工程,胸有把握,始能周知其弊,乃可严立其防”。当时黄河御水的主要材料是用秫秸修的“埽工”,林则徐到任后,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所辖南北两岸15个厅,各工段的秸料垛,逐一垛查验,按各厅料垛虚实情况,严明赏罚,以除河工积弊。道光皇帝知晓后感叹:“向来河臣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林则徐认真细致对待工作的态度可见一斑。

同时,林则徐还是河南境内提倡用石料修河工的创始人之一。当时鉴于黄河埽工常被大溜淘刷严重,导致堤防防水困难,林则徐提议以石料修河工,具体是“碎石斜分入水,铺作坦坡,既以偎护埽根,并可纡回溜势”,以达到“工固澜安”的目的。

此外,林则徐于道光十七年升任湖广总督,并着手治理当地水患,在“亲自监修江、汉堤防”的同时,还在汛期涨水时“周历武、汉、荆、襄各属,督视筹防”,并最终取得防洪斗争的胜利。

从上述治水事件可以看出,林则徐为官期间的所作所为确实符合百姓父母官的身份。在统筹治理江苏“三江一河”过程中,虽然中间有多次官职调动及障碍阻隔,但他最终还是完成了“三江一河”的疏浚项目,这表明他已经认识到水利建设在富国利民的各种举措中占有重要位置,所以才能做到治水一方、有始有终。具体到工程执行层面,林则徐能够做到步行几百里检查料垛虚实,并受到道光皇帝的称赞,可见他身上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十分强烈,也着实令人钦佩。

在我们看来,至此为止,林则徐为官期间的确做到了每到一处都致力于解决当地的水利问题,且在治水期间做到了尽职尽责,但如果仅此而已,那么林则徐就不会像现在一样广为人知,他之所以被广为传颂,还与后期他的遭遇和选择有关。

2

罢免戍边不自弃,功不唐捐堪国事

   

林则徐为官期间不仅关注到了水利建设的重要性,还亲眼目睹了鸦片横行的危害,于是向朝廷呈上了严禁鸦片的奏折,以图革除弊端、救国救民,然而林则徐的一腔热血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嘉奖,还无可奈何地吞下了鸦片战争的苦果,并于道光二十一年被朝廷颁旨革职,遣送至伊犁戍边。

大家较为熟悉林则徐这段禁烟的英勇事迹,却不太清楚这次禁烟实则是他治水生涯的一次高峰呈现,而他在禁烟贬谪后的所作所为更能体现出心怀天下、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治水理念。

就在林则徐流放途中,黄河于当年六月在河南祥符三十一堡(今开封张家湾)决口,河水于城内深达五六尺,于城外则夺溜至安徽临淮关入淮,当时豫、皖受灾区共计5府22州县。朝廷想要尽快堵塞决口,但朝中官员却无计可施,大学士王鼎遂上疏留林则徐襄办这次堵口工程,道光皇帝马上“诏示林则徐折回东河,效力赎罪”。林则徐中途奉旨后,日夜兼程赶赴祥符,并当即与王鼎同住黄河六堡工地,在第一线督导黄河堵口工程。汴梁百姓听到林则徐到工地堵口,更是无不庆幸,心中的石头也落了地。

在督修黄河决口时,林则徐在堤段上来回巡查,当是时,林则徐“盛暑烈日,日必一周,与僚佐孜孜讲画,毫无倦容”,并时常“徒步泥淖中”,以至于“民亦忘其为三品大僚也”。在实施堵口工程时,林则徐带领众人先在被冲开的河床高滩处开挖挑河,堵住激流以免冲向大堤口门,然后在决口处分左、中、右建三坝向中间抢修“埽工”,最后决口历时8个月成功合龙,前后共用银600多万两,是当时河南境内较大堵口工程之一。

在这次堵口过程中,林则徐“自冬徂春,皆寝馈于堤堰间”,再加上“日夜坐与士卒同畚锸”,以致“奔驰成疾,既发鼻衄,又患脾泄”。纵使林则徐这样不顾个人安危,全身心投入到堵口工作中,并最终成功堵塞决口,但朝廷仍然派其到伊犁戍边。闻知这一消息,林则徐赠诗给王鼎“幸瞻巨手挽银河,休为羁臣怅荷戈”,这充分体现了他胸怀天下,并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如今在黄河流域的开封段有一段“林公堤”,即是为了纪念林则徐当年的堵口功绩。

林则徐因为自己的爱国举动而被贬谪,在贬谪途中接到朝廷调任其参与黄河决口的诏书后,并没有因为不满而请病不行,也没有为了应承而消极怠工,而是以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态度,全身心投入到黄河堵口工程中。

如果说,林则徐在参与黄河堵口时还抱着朝廷能在堵口成功后赦免其罪的话,那么在其仍然被贬谪新疆、且听闻王鼎直谏而亡后,还能在贬谪新疆的岁月里,依旧秉持着兴修水利、富国利民的信念,“周历天山南北二万里,东西十八城,浚水源,辟沟渠,教民耕作”,甚至在忙碌的时候“昼夜总在路上,行时多,歇时少”,则充分体现了林则徐心怀天下、富国利民的治河理念。

如今到新疆去,你会发现这里的坎儿井又名“林公井”,这是新疆各族人民为了感谢林则徐曾在新疆改进和推广坎儿井。此外,在新疆的喀什河老龙口附近,你还能看到林则徐当年捐资承修的“林公渠”。

我们认为,贯穿林则徐为官生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水利建设,从他每到一处、治水一方的所作所为,能够充分看出其心怀天下、富国利民的为官理念,抵制鸦片则是他这种理念的高峰体现。总之,从林则徐的治水生涯来看,他不但有治水之能,还关心民生疾苦、心怀天下,他为官一处、造福一方的贡献并没有因为官职的贬谪而贬值,反而更加凸显出他心怀天下、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伟大。

林则徐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担当,使得他能够在关键时刻成为当时黄河治理的中流砥柱,凭借全身心投入而扶狂澜于既倒。从朝廷无奈多次宣召林则徐治理黄河可知,黄河治理牵涉到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只有任用像林则徐这样才能卓著,且心怀天下的人才,才能于黄河决口中扭转乾坤,真正实现工固澜安。

岁月流转之下,全国水利设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于坚守耕地红线的我们来讲,林则徐这种“每到一处、治水一方”的精神,仍然对黄河治理等诸多水利建设项目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鲁枢元,陈先德.黄河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5

2、白寿彝. 中国通史纲要[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3、周新国.江苏有关鸦片战争和林则徐等人的历史文物——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2):121-12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