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佳作推荐||司玉笙:缺失的横批(小说)

 新用户91238811 2020-08-05

文学人生 诗意生活

        第141期

木兰文学官方微信平台

    轻松关注 与众不同

 “这些天你瞅着这字瞎想啥哩?”女人斜睨着他,目光里似藏着探针。

“噢,噢……”他头也不抬,眼睛还是盯着这副没裁开的对联。

对联是他从一个搬空了的政府部门大院里拾来的,念起来很有意思:有米常想无粮日;无错勤思有过时

这对联不是那种印刷品,手写的,笔法老到,字体遒劲飘逸,是一副上眼的书法作品,只可惜少了横批,也就是行家常说的横额——是遗失了,还是压根就没写?

近些年,除了看守工地,他能去的地方就是骑三轮车到距此一里多地的集市转悠,顺便拾些废品换钱。

这个工地是一个尚未完工的住宅小区,位于城乡结合部。据说什么手续也没有就动工了,只是打着“新农村建设”的旗号。从挖基坑开始,一拨又一拨人到这儿勒令停工。开发商嘴上答应,人一走,连天加夜地又干起来。末后,来了一队穿制服的,七手八脚地将升降机、混凝土搅拌机等拆卸掉,弄得一片狼藉。他们走后,这工地就再也没有轰轰隆隆的声响了。

他是开发商请来当炊事员兼门卫的。工人们一撤,吃饭的也没了。开发商怕他也开溜,许诺不会亏他,并答应让他搬到那展示厅里住,一是条件好,设施俱全;二是那玻璃门大,往外能看到庄稼地,还有眼熟的村庄,免得想家。

开发商拔腿一走,两年多不见影儿,只有他独守着这片“荒凉的楼市”。老伴多次让人捎话让他回家,他均推辞。其实,老家就在几十里地外的老黄河大堤上、一个叫蝴蝶庄的小村子。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或上大学,就老伴一人在家给闺女看孩子。见来人捎话,他便说:“你看我怎么能脱开身,万一这工地出点啥事,我咋交待?她想来就来,反正我是回不去。”

有了这话,老伴终于来了。一见面就质问道:“你成年的不往家拿一分钱,准不是把钱花到了哪个野娘们身上了?”

“我会有那野心么?”

“就是借你十个胆你也不敢——不给工钱你就不会张嘴要么?”

“要了,那人光说给,就是掏不出来一分,不光欠我的,还欠工人的,七八十万哩!”

“你说这话野鬼都不信——不给工钱,你咋吃咋喝?”

“世上饿不死勤快的——只要眼里有,万物都是宝……”

“不给工钱给他看龟孙的工地,咱这就回家!”

“不中,我答应罢了——他不仁,我不能不义……”

说着,引老伴到院子里,打开自己曾经住的那间简易房让老伴看。屋里除了一张单人床,就是废纸箱子、酒瓶子、饮料盒等,堆得连下脚的空儿都没有。

老伴眼睛一亮,高兴了,连说好好。忽而眉头上的皱纹一紧,犯难道:“恁小的床咋睡下咱俩?”

“有,有,早预备好了。”

他说预备好的,就是那装饰豪华的展厅。这展厅有四十多平方米,原先有个置放模型的大案子,开发商走后,他让经常来送馍的老张帮忙将案子竖起,卸掉腿就成了隔墙。里间当卧室,安放一张大床,铺好。外间就是会客和吃饭的地方,沙发茶几啥都有,还有个大电视。老伴一进来,两眼就直了,将那布袋子往沙发上一丢,说了一句:“你个老韭菜疙瘩,找的这地场真好!”

这称呼是老伴对他的昵称,外边的都叫他“老李”。自二十多年前他被表弟介绍到市里打工以后,这就成了他的“官称”。在表弟悉心调教和督促下,他学会了讲卫生、讲礼貌,讲文明,还会说几句普通话。下了工都不忘洗漱一番,出门穿上表弟“下放”的西装、休闲服什么的,走路头一昂一昂的,像半拉电影明星的做派。加上他爱读书、看报,还写毛笔字什么的,竟然显得与众不同,脸色如同打磨过的红木茶几,泛亮。有一次下工后工友传话,说你娘在大门外等着哩,保安叫你出去一趟。他心想老母亲去世几年了,咋又冒出个娘来,便急匆匆地趿拉着一双塑料拖鞋出去。到大门外一看,是老伴,脸色便沉了。老伴掂着一个布袋子,盛皮鞋的那种,还是名牌。鼻梁上的皱纹一笑就往一处挤,经霜的茄鈕子似的。

“孩他娘,你咋来了,也不打声招呼?”

女人上下打量着他,嘴角撇出一丝讥笑,刺挠道:“你看你,上面怪齐整,底下露着螃蟹似的爪子,不知想招引谁哩。”

“我能招引谁?一个掂泥兜子的半大老头儿,腰里硬抠也抠不出几个硬钱来……”

“偷吃的猫不在于抓子多硬——俺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保安,仨孩子了还花心乱移,苦孩子打媳妇,借钱泡女人,好说歹说就是不改,他媳妇一恼,有天夜里下狠心剪断了那祸根……”

“我可没有那花心……”

“俺知道,知道。”女人笑了,伸手将他左胳膊的袖子往下捋捋,遮住一处伤痕——那是年轻时她用利牙留下的印记。

“俺老了哩,你个老韭菜疙瘩是发了一茬又一茬,猛一看鲜嫩着哩,一闻是臭不叽叽的味儿……”

“好了,好了,我知道你喜欢……”

当下拉老伴到一个小吃铺用餐,两碗馄饨而已。下肚的还有老伴带来的熟鸡蛋。

饭后,就近在一个最便宜的旅馆开了房间,洗澡,过夜。

第二天,工友笑问:“老李哥,夜里啥味儿?”

“姜是越老越有味儿……”

都笑。

奇怪的是,女人自打到了这个工地,不再提回蝴蝶庄的事儿。做饭、洗衣、拾掇东西,俨然把这里当成了家。特别是对丈夫拉回来的各色杂物格外上心,旧衣旧裤还有被褥什么的必先挑出来,洗洗刷刷,晾干备用,其它的打梱待售。楼与楼之间的建筑垃圾也清理干净,种菜,沿墙根还栽了一行杨树。有了这几畦菜地和杨树,院子里一年四季便有了绿色。可老李却变得不那么讲究了,着意使自己老相些,还不忘提醒“孩他妈”劳作后洗澡。有了这些变化,老伴接到儿子的电话,总是喜滋滋地说:“俺们好得很,放心!”

女人的出现,使卖馍的老张在这儿也没营生了。而表弟一到周末就来,早晚的还带着好酒佳肴。他一来,女人便慌着到菜地里择些鲜嫩的青蔬配盘。几个盘子上来,让两个男人对饮,自己到厨房间备饭。酒喝多了,表弟就说:“嫂子,谁摊上你八辈子有福,我真嫉妒我这哥……”

“嫌鸡肚子小,赶明儿让你哥给你弄个猪肚子。”女人很认真地说。

“他不是那意思,是……”老李想想解释道,“兄弟,你嫂子小学没上完就抗生活了,有时候说话掉板,别和她一样。”

“俺从来没掉过板,那案板用了多少年没摔过一回,倒是你这大案子被锯了腿……”

两个男人一愣,相对一视,忽而大笑起来。

每次酒足饭饱之后,老李必定送表弟到集市上,还忘不了捎上两梱青菜——到了那儿,就有了公交车。

这个集市是自然形成的,与乡下的一样,以小摊小贩小商铺为主,吆喝声不断。集市附近就是那个大院,里面有一幢四层楼和一排老平房,时常有小车出出进进的。

老李对这个大院外围很熟悉,就是没进去过——有保安把门,进去要登记的。那大门是栅栏式的自动门,伸伸缩缩,像没有蒙皮的手风琴。

那天早上,老李正在大院门外的阅报栏下浏览信息,听见有人喊他——

“那个骑三轮的师傅,过来,过来!”

他扭脸一看,是大院里的人,便骑过去。

“能用你的三轮拉趟东西不?”

“能,能——都是些什么东西?”

“都是些小东西,顾大车不值当的,也不好装卸。”

那人与保安打了一声招呼,引他进了大院。他第一次踏足这大院,竟有些激动,可一看院里屋里那些老式办公用具、废报纸书本等扔得到处都是,脸上的肌肉不禁耸了耸:怎么丢下这么多呀?

“这好好的办公区怎么就搬了呢?”

“卖给大老板了,说是搞开发哩。”那人好像看出了他的心思,“唉,没法儿,公家的丢了就丢了,谁也不心疼——这桌子椅子我用了多少年了,木制的,舍不得丢,得拉过去。”

装上一个写字桌和两把椅子,那人骑着电动车前面引路,出了大门一路向东。经过一个垃圾站,看到几个身穿浅黄色马甲的环卫工正在忙绿,那些瓶瓶罐罐、各类包装和旧服装、鞋子被挑出来,还有沙发、柜子、家用电器什么的。最显眼的是整个的馒头和烧饼等也在其列,成片地被晾晒在地上,长出来黑黑黄黄的霉斑,散发着酸臭的气味。

“老同志,你看看,这丢了多少东西啊!”那人放缓了车速与他并排。

“唉,多少好东西都变成了垃圾!”

“东西再多也不能浪费——贪污和浪费是极大地犯罪!”

“这是毛主席说的。”

“你也知道?”

“我是读毛主席的书长大的……

“噢……”那人换了一个话题说:“像咱这年纪的人,都知道爱惜粮食、珍惜东西——记得小时候,大人一个馒头掰几瓣,自己舍不得吃一口,都留给老人孩子。现在……

“你今年多大了?”他故意岔开雇主的话题。

“年底就办退休手续——你多大了,老师傅?”

“你猜猜看。”

“五十出头?”

他笑了:“猜小了哩。”

“你能比我大?”

他伸出一只手,展开五指,又迅疾扶稳车把。“起码比你大一把。”

“噢,看不出,真看不出来——老同志贵姓?”

“姓李——十八子。”

“我姓巴——巴山的巴,巴豆的巴——我看你天天骑个三轮车在集市上转悠,不像是收破烂的。”

“拾破烂是闲玩,看烂尾楼是主业——就在你单位西边不远。”

“噢,就是孬孩儿弄的那楼盘……

“是的,是的……”

那人欲言又止——前面路口红灯亮起。俩人停下车,相互对脸看看。

“你咋和他尿一壶儿了?”

“说是帮忙,谁知他一拔腿不见影儿了——你怎么知道他?”

“孬孩儿有名得很,比影视明星还响哩,连市里的领导他都能挂连上……

“你知道他现在人在哪儿?”

“这,不清楚……隐隐糊糊听人说,他好像是被逮了,定的是行贿罪……

老李心里咯噔一下,两眼发黑,仿佛突然掉进冰窟,四周的一切都消失了。

“快过来,过来!”有人喊。

他从这冰窟中挣扎出来,大喘了一口气,两眼仰视,才发现绿灯已亮。其时,老巴那人已过了路口,在对面等着。

将桌椅拉到一座新大楼前,还不到上班时间。卸了东西,老巴问他多少钱。他说拉一趟东西算是帮个忙,就是再拉个两三趟也不能提钱的事儿。

老巴笑了,说:“走,李哥,咱吃包子喝粥去——我知道哪家的味正。”

“不行,不行,你马上要上班了,不能误你的工作。”

“我今天的工作就是搬家——吃过包子,你还得帮我拉一趟。”

俩人一路说着到一个包子店,要一盘牛肉水煎包,两碗豆粥。喝到最后,他要开水倒碗里冲冲,喝下。放下时,那碗就像水洗过似的干净。

老巴的眼光直盯着他,不由地也照此办理。

“你以前喝粥也是这样?”

“喝汤也是,惯了——以前那粥熬得稠,离碗,喝到底也不见粘碗沿的,这会儿喝不上那粥了……越来越稀了哩。”

老巴站起,到老板那儿付完账,拉着他出门。

“李哥,守着秃子别说头光——这一家的粥还算凑活,其他的就是寡汤。”

“好,好,我明白了,谢谢你的提醒。”

于是,拉完老巴的东西,他就有了出入大院的“特权”——老巴对门卫交待说,我这位老哥儿会过日子,其他的人不能进,他可以——能用的让他拉走,丢也是丢了。

门卫唯唯诺诺,连眼睛都不敢正视老巴——此时门子才知道老巴是这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待老巴走后,门卫胸脯挺起老高,将“栅栏”关严,高兴地连帽子也不戴了,领着他合伙在楼上楼下各个房间里搜寻物品,连平房也没放过。门卫要的都是桌椅板凳和脸盆架之类的,甚至还有一个小型的老式保险箱。他找的是笔墨纸张和书籍那一类,还有电脑辅材什么的,顺便还发现了几本字帖。借着他的三轮车,门卫往自家拉了三趟。还要再拉一趟,他说:“老伴早做好饭了哩,我得回去。”

门卫说:“大爷,饿一顿没事,公家的东西拉家里才是你的。领导说话说变就变,万一另一个领导说不让动,咱不是白忙活了?”

他说:“我明天早早来,行吧?”

门卫想想,摆摆手放他走了。

回到工地,女人一见满满一车物品,欢喜得俩眼不知往哪儿瞅了,竟忘了提吃饭的事儿,手脚不停地扒拉着,弄了一地。

“那大院里丢下的东西真多!”老李声音低沉地说。

“还有些啥?”

“啥都有,有的你我都没见过……”

“赶明儿俺也去瞧瞧。”

“不中,不中,那是个大机关,不是谁都能进的,你就在家守着吧。”

第二天一早,他骑车到大院一看,门卫和另一个人正在装车。那是辆中型卡车,能搬动的几乎都上去了,摞得像山包似的。

卡车走后,门卫擦擦汗才顾得上与他打招呼。

“还用我这车吗?”他问,好像有点失落感。

“不用了,不用了,这一趟就盖了帽了!”

老李带着那失落感,独自深入每个房间“寻宝”,又拾了一个计算器、两个没写完的本子,还有几枚硬币。在一个带套间的空房子里,看到地下丢的精美挂历和一盒已开封的避孕套,也拾起来。横眼一看,墙角落里堆着带有墨迹的废纸,上前扒开一看,上面写满了毛笔字,最多的就是“同意”二字。这俩字形如龙飞凤舞、飘逸空灵,极有功底。

好,好,写得好!他心里赞道。再看看其他的,那些字如秋虫卧霜,生硬僵直,刺眼恶目……

这是出自一人之手吗?他怀疑地自问,为什么就那两个字写得好?

忽然想起来在杂志上曾看到一篇不足三百字的短文,标题也很有意思,就叫《“书法家”》——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饱蘸墨汁,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这篇短文令他印象深刻,可一字不落地背下来。想不到的是,自己在这里又遇到了可爱的“高局长”,并且看到了“高局长”不愿示人的“手迹”。联想到此人平日里躲在这套间里专心致志练字的那种神情,禁不住哈哈地笑出声来。笑着,胡乱地将这堆废纸捆扎起来。

这时,外边的门卫喊:“那个大爷,甭笑了,出来,出来!”

他止了笑,携着东西出来,有点像窃贼被捉了现行似的,惶惶不知所措。

“大爷,这人找你!”

定眼一瞅,原来是卖馍的老张,便舒了一口气,还笑。这老张在大门外急得树猴似的踅踅地想进来,门卫把着就是不松口。

“老李,给他说一声,咱是一势的!”说着就要强行进来。

他厉色道:“你别动,这里是办公重地,我这就出去!”

出了大门,老张气呼呼地怨道:“你真不够哥们:馍馍你不要;大院大院不让进,都是你的了!”

“你怎么知道我在这大院里?”

“就你这破三轮,掉个滚珠俺也认得——你可不能吃独食啊!”

说着,老张的两只手上来,将计算器和避孕套掠去,丢到自己的车上。

“你这不是明抢么!”

“啥明抢暗抢的,见面分一半,告去!”

“抢了东西你还有理哩!”

老李怕再被抢夺,用身子护住其余的,推起车子就走。老张从后抓住车尾巴,问:“里面还有啥好东西没?”

“光溜溜的,一清二白。”

“你不能光吃你家女人做的菜窝窝,俺的馍早晚的你也买倆……”

“买,买!”

那手一松,车能动了。

到了下午,他又去了。只是将三轮车停在隐蔽处。借着光线好,四层楼上上下下又寻了个遍,大包小梱的装了一车。刚想离开,忽想起后边的平房还没有过眼,便过去动作一番。半个小时后,他手里就有了这幅对联。

回到工地,老伴见满当当的一车,喜滋滋地说:“先吃饭,明个儿再卸车!”

他却没有那意思,单单将那对联抽出,到展厅里轻轻擦去浮尘,铺开,对着那字愣看,催他几次吃饭他就像没听见似的。

“少了横批哩……”

“少了就少了呗,你也不能不吃饭?”

“你不懂,这对联少了横批就像人少了额头……”

“啥横劈竖劈的,拦腰一砍不就有了么?”

“这不是胡砍的事……”

到了周六中午,表弟过来了。女人似见到了救兵,诉苦道:“兄弟,恁哥迷到这上面了哩,几天也不正眼瞧俺一眼……”

“哪上面了?”

“就是这,这!”

女人一把从写字台上扯过那副对联,动作比卖馍的老张还快。老李慌得上去捧着:“你手轻点儿,轻点儿……”

表弟一看,哈哈大笑起来。再仔细一看,脸上的神色便凝重了。

“好,好……”

“少了横批哩……”老李犯了错似的小声说。

“就是,不知是哪四个字?”

“这有啥难的,弄个‘韭菜萝卜’上去不就妥了?”

“你看你,你看你,瞎搅和……”老李对女人使了个不怎么好看的眼色,袖子一捋,露出那伤痕。女人一见了那疤瘌便习惯地樶了嘴,生怕再引起那不理智的冲动。

此时,玻璃门开了,一个头伸进来,乱扭。表弟一瞧,嚷道:“嗨,这不是巴书记么,咋像做贼似的——进来,进来!”

“你俩认识?”老李放下对联,慌去迎接。

“我俩的正科级是一个文下的,他是老大哥哩!”

“车子放外面没事吧?”

“没事,没事,贼想不到这地方——上锁了吧?”

“锁了,锁了。”

三个男人握手寒暄,表弟趁机介绍了自己与老李的关系,老巴高兴得嘴都歪了,喊了一声嫂子,想与那女人握手,女人说了一句俺弄菜去,转身离开,丢下那只悬在半腰的手。表弟一侧身掰手腕似的搦住那手,还往自己的胸脯上按了按。

“巴书记,您今个儿咋得闲哩?”

“周末,过来看看——老李,我看那院子收拾得怪干净?”

“不光是我,那保安比我还下劲儿……”

“好,好,总比丢了强……”

都笑。

“你看这副对联写得不孬吧?”表弟展平对联让老巴看。老巴只扫了一眼,便问:“这是从哪儿弄来的?”

“在那间小平房的旮旯里拾的。”

“这是我写的……”

“吆,你还有这把刷子,以前咋不知道?”

“老弟,你不知道的多着哩——那时,天天有要字的,一临近退休,现在成月的碰不上一个,要是真退了休,又不知啥样呢?”

表弟调侃道:“你写你的,只图个心境,管他别人看不看……”

老李似乎听不懂他俩说的啥,冷不丁地插问道:“这横批跑哪去了?”

“还没想好就让人拿走……唉,幸亏你拾回来了……”

“今儿喝酒补上,补上!”

不一会儿,几个盘子上来,香气四溢。三个男人依次坐定,频频举杯叙话,话题大都在这横批上。女人站在在旁边静静地听,时不时地续茶。

酒至酣处,说了十几个都不甚理想。老巴醉眼一瞥,对女人客气道:“辛苦你了,老嫂子。”

“辛苦命不苦,好着哩!”

老巴一愣,端起一杯酒站起。“我敬你一杯,你再往下说。”

“说啥?俺一个乡下的老妈子,就知道好好与男人过日子,就知道韭菜萝卜……”

“好,好,喝了这一杯再说!”

表弟夹起一块带皮的鸭肉,照准女人的嘴口直攮进去。女人咬紧鸭肉,夺过那杯酒一仰脖,咕噜几声响,连酒带肉都下去了,看得三个男人眼珠子蛤蟆似的鼓起。

“再喝一杯!”

“不中哩,不中哩!”

“你不喝就再往下说,就说四个字……”

“俺说,俺说……”女人喘喘气儿,一拧鼻子,放出一句:“不丧良心!”

“好,好,有‘心’就近了!”

老李也站起,将手中的一根油腻的筷子高高举起。“恁别听她瞎诌诌……”

“你个老韭菜疙瘩才瞎诌诌哩!”

“好,好,嫂子,熊他,熊他!”表弟兴奋地鼻梁泛红。

笑闹中,不见了老巴。止住了声四下里瞅瞅,见那人已在写字台前悬腕不动,雕塑一般。

三个人蹑手蹑脚地过去,见纸上已透出四个漂亮的行书——

铭记初心

表弟半张着嘴,老李则咬着那根筷子,女人却将脖子伸出老长……时间凝固了,一切都显得那般宁静。

“这是我一生中写得最好的字!”一声高喊冲破了这宁静。

这是老巴的声音。他搁下毛笔时,喉咙还在蠕动,泪水早已涌出,点点滴滴洒落在那几个字上……

当天夜里,老李在灯下细细地品读这副印有泪痕的对联时,女人依偎过来,轻轻抚摸着丈夫胳膊上的那块疤痕。

“你从来没给孩子说过这是俺咬的?”

“给谁都没说过——两口子之间的事有时就像这对联,没有‘横劈竖劈’的还缺憾哩。”

“俺不会再缺那汗了……”

“好了,好了,你不想缺憾就在我这条胳膊上再咬一口,一边一个,对称……”

女人忽地将男人紧紧箍住,泣声道:“俺不会,俺不会……”

此刻,手机响了,是大儿子打来的。老李一接,便说:“你娘在这儿,让她听听你们的声音……”

女人一手接过手机,一手抹着泪水,发出的声音聒耳朵眼子:“小儿,回家过年就到这儿来吧,你爹把对联都备好啦……”

【责编  范文学】

       司玉笙,男,1956年生于河南开封,在新疆长大。当过农场知青、小学教师,服过兵役,当过机关职员。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个人专集八部。作品多次被《读者》、《小说月报》、《作家文摘》、《青年文摘》、《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和大学教材等选用,有的被改编为电视短剧。多篇作品被译介至海外。河南省小小说学会副会长,商丘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我们的团队


顾问:宋立民 郭义方 

社长:高青坡

主编:许铭君

副主编:杜素焕  梦阳

执行主编:汪葆夫 王一明 

             刘明江 范文学

编辑: 靳翠菊 李凤云

朱福宏 杨正伟 高莲花  

技术总监:惠忠锋

合作伙伴:中国人寿虞城县支公司

虞城木兰 天下文学


、本平台由中共虞城县委宣传部、虞城县文学艺术联合会主管,由虞城县作家协会、《木兰文学》杂志编辑部主办,致力创建优雅的公益文化阵地,努力保持个性存在。

二、本平台开通原创保护,所有来稿均须原创作品(特邀除外),请勿一稿多投。15日内未在平台发布者方可转投他处。

三、本平台面向全国作者征稿,欢迎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小说、散文、剧本、小品,现代诗及古诗、文学评论,绘画及摄影配诗文等均可。

四、来稿时请附作者个人简历(150字以内)及近照一张。

五、本平台上发布的稿件,将择优推荐发表在《作家周刊》《语文导报》《京九文学》《木兰文学》等报刊。

六、本平台最大化保障作者权益,所有文章打赏所得,全部返还作者。作者需主动加编辑微信(hnycxmj),以便联系领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