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天地||许春霞:施舍

 新用户91238811 2020-08-05

文学人生 诗意生活

        第291期

木兰文学官方微信平台

    轻松关注 与众不同

     责任编辑  张学鹏

施 舍

许春霞

其实,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家境一般的人,接济别人的时候比较少,当然,被别人接济的时候更少。多数时候,都是自给自足。尽管如此,可是在人生的历程中,还是有几次难忘的施舍经历。

最早的一次,是小学三年级那年的麦忙假。那时村里刚实行土地承包制不久,粮食生产技术还不太发达,家里见的粮食也不太宽裕。一年的时间里,得有半年多吃杂粮的日子。只有每年麦收季节,才可以吃上几顿纯白面的凉面条。如果家里的老母鸡争气不歇窝的话,还可以炸上个香喷喷的鸡蛋花。每当这时,美美地享上几顿口福,感觉就像过年一样,幸福极了。

记得有一个炎热的中午,门外的大榆树下来了一个戗刀磨剪子的老人。大家都吃中午饭了,他还在我家门外,嗞嗞啦啦地转动着砂轮,一直忙个不停。

彼时在我的家里,我的母亲正在用新磨的雪亮的白面粉,做着香喷喷的凉面条。等到母亲把一切收拾停当,准备端碗吃饭时,我已经吃光了一碗,想再舀第二碗了。母亲看着我贪吃的样子和盆里所剩不多的面条,说:“你别舀了,娘今儿中午不饿,来,你把娘的这碗吃掉,我喝点面条汤吃点剩馍就行了。”

“那剩下的面条咋办?”我问娘。

娘说:“你去厨房再拿个碗,把剩下的这些面条给门外边那个磨刀的老大爷送去,你看这大热天的,人家出门在外怪不容易的。估计他是想趁吃饭时多揽点儿活。可是天这么长,又这么热,不吃饭怎么行?”

因为那时的人,只要吃过饭就会赶紧下地干活去。所以有磨刀的、补桶的、粘锅的匠人或者摇拨浪鼓的,总是瞅大家空闲的吃饭时间下乡招揽生意。

“可是你还没吃呢。娘!”我极不情愿地跑到厨房拿来碗说。

“娘在咱们自己家里,孬好拾掇点东西就吃饱了。不比人家,出门在外,难啊。”在娘的坚持下,那碗面条最终还是送给了磨刀人。当然娘的那碗饭,我也没舍得全部自己吃光,因为我知道娘吃饱饭才有力气下地干活。或许,我就是从那时起,开始懂得了怜悯与同情。

第二次是1990年上师范一年级的那年。有一次看课外书,在一本《辽宁青年》里面,看到了一个募捐广告。说的是有一个叫林枫的姑娘,因为得了白血病,家里的钱已经花光了,日前命悬一线,渴望好心人能伸出援助之手。并且文末留有收款人姓名和地址。

那时还没有扣扣和手机等先进的现代化通讯工具,只有书信这种唯一的通讯方式。当时的我,看过之后极其同情,并当即决定本月不再从学校回家,将省下来车费,还有平时节省下来的生活费,共计10元。连同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一起装入信封,寄给了那个叫林枫的姑娘。事后我还曾一度自豪地幻想,没准人家收到捐款后,会感动得往学校里写一封表扬信,专门表扬表扬我呢。因为那时的10元钱,是相当大的一笔数字。相当于我们当时在校的一个月的生活费。

可惜我太自作多情了,寄出的信与钱如石沉大海一般,没有了任何消息。或许是钱太少不值得表扬吧。一直到现在,时隔近30年了,那10元钱的去向还是一个谜。不过我一直不觉得那是一个骗局,因为我相信,那时的人都很淳朴的,应该不会想着法子骗钱。更何况它是是当时很红火的《辽宁青年》刊发的呢!

第三次是1992上师范二年级时。有一次周末,在去梁园市场买凉鞋回来的途中,迎面走来了一位50多岁的大妈。大妈几乎用哭声说:“行行好吧,闺女,我们出来看病,钱被人偷光了,连回家路费也没了,一天都没吃东西了。行行好,给点钱买点吃的吧!”我掏出兜里仅剩的5元钱给了她。

谁料事后同窗燕子却告诉我:“你今后碰到这样的人不要理她们,因为她们十有八九都是骗子。”说她坐火车的时候,这种人在火车站见得多了。燕子是从新疆乌鲁木齐来我们学校委培就读的,经常坐火车出远门,见多识广。不像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没出过远门没见过世面,不知道世上居然还会有这种事情。

不过燕子的话很快便得到了证实。因为我们向前走了不远,真的又迎头碰上了一个类似要钱的妇女。这次我们都装作没听见,硬着头皮走掉了。再说我兜里也确实没钱了。不过后来还是自责了好久,心想5元钱搁在自己身上,应该算不了什么,可如果人家万一是真的落难,也许就能帮上大忙呢。

再后来参加了工作,赶集上街的时候,难免还会碰到一些四肢健全的老年人,或者一些肢体残疾的人乞讨,我依旧会送上个三元五元的。因为老觉得如果不是真正的艰难,谁也不会舍下面子去乞讨的。

直到后来嫁给了老公。老公村里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个残疾女儿,听说先前在村后头的商永公路上拦车要钱,后来他们又带着女儿到商丘火车站要钱,再后来又听说他们到全国各地的火车站要钱。老公曾夸张的告诉我:“那个XX婶子(即残疾女孩的妈妈。)据说乞讨要的硬币太多了,背硬币累到吐血。还说他们家给儿子盖房子娶媳妇的钱,全都是他们残疾女儿乞讨的。”

不过不久之后,又听说他们的残疾女儿死了。尝到乞讨甜头的他们,不甘心就这样断了财路,就四处寻找和搜罗了一帮子残疾人,在全国各大城市乱窜着要钱。闻听此言,我对他们遂生厌恶之感,觉得他们太好逸恶劳了。曾经一度非常排斥街头行乞。

尤其最近几年,由于网络的发达,看到了网上的曝光,了解了更多的街头行乞黑幕,痛下决心不再给予骗子任何同情和可乘之机。

可是随着年岁渐增,有时静下心来想想,又何必呢?

三元五元的,搁在我们一个人的身上,或许真的不算什么。但在众多的行乞者当中,总会有一些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的。所以我决定还是重拾街头施舍,将善心继续进行下去。

可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社会加强了管制,行乞者也改为了一些较为自尊的方式。曾有一段时间常见一些盲人或残疾人,推着音箱在街头卖唱。每每看到这些,我心底涌起的不仅是同情,更多的是钦佩和感动,感动于他们的自尊自爱和自食其力。当然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掏出零钱走上前去…………

只是现在忽然觉得好久不曾再见乞讨者,听说全国各地的民政部门建立了好多收容站和收容所。一些残疾人和流浪者均有专人照料他们的生活。我们终于实现了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的目标。我也好久没有机会进行这种街头施舍了!

不过 彼时,我也在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在过去施舍的历程中,到底是我施舍了别人,还是别人度化了我呢?还是我们都被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给度化了呢?


  作者简介:许春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喜欢写作与朗读。信奉格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处世原则: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