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视评论||杨福建:电影《芳华》观后感

 新用户91238811 2020-08-05

文学人生 诗意生活

        第342期

木兰文学官方微信平台

    轻松关注 与众不同

电影《芳华》观后感
杨福建

《芳华》是根据著名作家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影片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一群正值青春芳华的解放军文艺兵的故事:男主角刘峰乐于助人,是文工团公认的“活雷锋”,但常常被人利用,还因爱上一个女兵被赶到基层连队,并在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失去一条胳膊;女主角何小萍有个被劳改的父亲,心理负担沉重,又在文工团中屡遭战友歧视,后被下放到野战医院见证战争的残酷,一度精神失常。

有人说影片抹黑了战士的形象,宣扬好人未得好报的颓废思想,有人说这部片子否定那个时代,解构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丑化伟人,蔑视文革等不一而论。我认为这种思想是有偏颇的,他们没有把文学艺的真实性搞清楚,而是把文学艺术与政治关联起来,用文学艺术去解读政治,为政治贴标签,大有“文字獄”的感觉。文学艺术是上层建筑的一个方面,不是政治的全部和他的外衣,更不是政治的挡箭牌。

文学艺术是反映一个时代和一个社会的真实面貌,通过作品揭示社会的现实,反映人们的精神面貌,起到警醒和教育功能。歌颂和批判是作品的两个方面,假若从一个镜头,一个侧面,妄加评判作品的好坏,是对作者功劳的否定,也是对作品的不尊重。如果每一部作品出现,人们都是用这样观点看待,那么文学艺术要么走向灭亡,要么自我消失。艺术创作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正是这些甘于寂寞的作家们,潜心创作,搜索素材,通过加工、整理、提取,上升到精神高度,才有我们今天文学艺术成果的出现,才给人们提供了广泛的精神食粮。当然文学艺术是为政治服务的,它也不能脱离政治生活,反映政治生活是创作者根椐作品的要求而定的,但决不是服从于政治,依赖于政治,为政治作,为政治而唱,这样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艺术作品,只能是政治的死灵魂,即没有生命力,更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并广泛传播。从文学艺术作品直观现象来看,没有那一部作品为政治而大似吹棒,也没有那一部作品为政治摇旗呐喊,作品反映的是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下面人们生活现象和精神层面,这是对社会现实的剖析,居多的是同情、关心,关怀,当然这些作品中人物生活面貌背后与政治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但决不是对政治诬蔑和抹黑。是让人认知这个现实,从作品中体到政治给人们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负面效应和痛苦。

今天在中国社会行进步的伐中,人们思想言论相当自由,极左和极的思潮,还在影响着人们意识,对事物的看法观点不一致,也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声音。这些都不足为奇,因为社会是一个矛盾体,任何一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有可能遭到人们指责和评说,这些都纯属于个人的一厢情愿,但决不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在青春火红的年代,一批热血青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在相处中产生一些不快,产生一些矛盾这都是正常的,决不能用政治的观点去看待文学艺术,因为文学艺术是我们生活的佐料,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润滑剂。《芳华》的成功与否,不是票房所能决定的,也不是个别人声音所能决定,是不是能为经典和传世之作,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作者简介

作者杨柳原名杨福建,系河南作协及报告文学协会会员,先后在《北京文学》《阳光》《三月》《秦岭文学》《光源》《川煤文艺》《木兰文学》等杂志发表小说,诗歌,文学评论等作品,小说《在矿山和乡村奔走的女人》获六届“乌金奖”,影视剧本《乡恋》获黄河“故道杯”优秀奖。


我们的团队

顾问:宋立民 李可亭 戴文杰  

社长:高青坡

主编:许铭君

副主编:杜素焕 梦阳 张峰 汪葆夫

执行主编:王一明 刘明江

  范文学 张学鹏

专栏编辑:王金荣

 编辑:靳翠菊 李凤云 张福娟 宋宇 

技术总监:惠忠锋

合作伙伴:中国人寿虞城县支公司

虞城木兰 天下文学


、本平台由中共虞城县委宣传部、虞城县文学艺术联合会主管,由虞城县作家协会、《木兰文学》杂志编辑部主办,致力创建优雅的公益文化阵地,努力保持个性存在。

二、本平台开通原创保护,所有来稿均须原创作品(特邀除外),请勿一稿多投。15日内未在平台发布者方可转投他处。

三、本平台面向全国作者征稿,欢迎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小说、散文、剧本、小品,现代诗及古诗、文学评论,绘画及摄影配诗文等均可。

四、来稿时请附作者个人简历(150字以内)及近照一张。

五、本平台上发布的稿件,将择优推荐发表在《作家周刊》《语文导报》《京九文学》《木兰文学》等报刊。

六、本平台最大化保障作者权益,所有文章打赏所得,全部返还作者。作者需主动加编辑微信(hnycxmj),以便联系领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