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举是古代加强版高考,考不上的天天埋怨,科举制被废除后又慌了

 浩然文史 2020-08-05

科举放榜,几家欢乐几家愁

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已经落下了帷幕,1000多万学子将其12年所学全都灌注于几张试卷之上,他们很长一段时间的命运就系于这几张试卷上了。考完以后,考生们哀嚎说物理、数学难出了天际。其实与一年一度且录取人数众多的高考相比,我们的先辈所进行的科举考试,那难度才是“地狱级别”的,首先是几年才考一次,其次录取人数极少。即使是这样,科举仍是千百年来中国最为公正也最为重要的人才选拔渠道,但1905年,科举被废除了,彻底改变了万千考生的命运。

高考专车欢送名场面


一、乡村士子与科举考试


与生活在城市里的大户子弟相比,科举废除下受到冲击最大的依旧是绝大多数基层读书人,他们无法像大户之弟那样通过捐纳为官,更拿不出资金出国留学,或进到京城、省城的新式学堂深造。可以说,朝廷虽为科举废除之后的读书人想了许许多多的补救办法,但始终无法涵盖所有的士子群体,尤其是身处乡村的读书人。 

农村显然不会有太多钱供孩子读书

朱峙三,一位生于湖北乡村的贫寒子弟,其生活轨迹如同万千同命相怜之人,家境贫寒,其母没有任何收入,全家仅依靠父亲微薄的收入过日子。在勉强可以温饱的家中,朱峙三读书考科举便成为全家唯一的出路与希望,而朱峙三也被父亲寄予厚望,7岁时父母便举全家之力供其读书。

但朱峙三显然不是小说里状元及第的主人公,他就连科举考试中的第一关——府试都失败了,而且是连战连败,连败连战。接连失败的朱峙三不得不承认所谓的“宿命论”。他曾在日记中写道:“科举取士,寒士可以出头,然老死其间未能得青一衿者,盖十分之九也。”事实的确如此,以当时的录取名额来看,万千考生能够考中进士的真的是凤毛麟角。

另一位乡村士子刘大鹏,遭遇也差不多,但与朱峙三较为悲观的态度相比,刘大鹏还要更加“激进”一些。尽管他深知考中进士的希望十分渺茫,但刘大鹏与朱峙三的愿望是一样的,那就是考科举的目的并不在于做大官,可以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对于他们这种社会最底层的读书人来说,能够考中秀才或者举人的功名,就足以改变命运,从贫穷的乡村中脱离出来,从而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范进不就为这个魔怔了吗?

《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


二、废科举之前的乡村士子


刘、朱二人的想法与千年来寒门士子的愿望是一致的,但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二人生活的时代早已不再是传统的农耕时代,而是处在农耕时代向近代化的过渡带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科举制度显然不符合国家对外交、工商业、军事等多方面人才的大量需求,必然要面临着改革甚至被废除的风险。

近代社会显然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多样

事实上,他们二人在科举被废之前的5年内,也一直关注着科举改制的一举一动。1901年8月,朝廷下令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格式,这则消息很快就通过朱峙三的老师传到他的耳朵里。朱峙三觉得,再待在私塾里读书已经毫无意义了,很快他便离开私塾前往当地开办的民办小学堂,学习改制之后要求的“时文”写作,尽管这又是一笔新的开支,但为了能够考取功名也值得。

清末私塾

1903年,朝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隐约透露出新式学堂的地位与重要性在逐步攀升,此后民间更是疯传朝廷要废科举、兴学堂的事情,这更使得朱峙三在庞杂的信息中无所适从。随后从熟人那打听到要是能够去省城的师范学堂学习,毕业后便可以回家做一名月薪还算不错的教员,这对于考功名以谋生的朱峙三来说无疑是重磅新闻,他于是开始多方打听并找熟人托关系,希望能够到省城里的新式学堂内学习。

晚清时代的新学堂


三、科举废除后的乡村士子


1905年9月,袁世凯、端方等朝廷大员联衔上奏请求废除科举改立学堂,这是酝酿已久的行动,所以很快就得到了朝廷的批准。自此运转千余年的科举正式废除,面临如此重大之变故,那些处在最底层的乡村读书人,该何去何从呢?

袁世凯是推动废除科举的关键人物

朱峙三虽出身农村贫寒之家,但毕竟是武昌地区,作为九省通衢之地,诸方消息汇集于此,因此朱峙三能从朝廷酝酿废科举到正式废除这数年的时间里,就做好了心理准备。朱峙三本来就因为连考连败而有了一种“认命”的心态,所以他开始积极谋求新形势下的新出路,无论是费尽心力前往新学堂学习,还是打算谋取个教员的身份以赚钱养家,朱峙三对人生道路的规划算是进退有据。

但刘大鹏却完全不一样,二人虽然都出身乡村,但刘大鹏的家乡山西信息闭塞,刘大鹏竟然在科举被废之后的一个月才听到此消息。此时的他可谓是内心九曲回肠,他一心想要考取功名以光宗耀祖,尽管对科举改制多有抱怨,但始终以此为志向,但科举被废了,自己的全部信念和动力顷刻间瓦解,刘大鹏成了“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他在日记中说:“世变如此,殊可畏惧,甫晓起来心若死灰,看得眼前一切,均属空虚,无一可以垂永久。”短短数字就将一个毕生追求科举的读书人的无奈、失望与愤恨的心情描绘出来。

刘大鹏


文史君说


1905年的科举改制对万千士人来说,打击是非常大的,读书人当中的大多数,都是像刘大鹏这样家境又贫寒、信息又闭塞的人,与之相比,朱峙三的心态则好了太多,本就对科举“认命”的他,又通过种种小道消息获取科举变动的一举一动,进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接下来的路,但那千千万万的“刘大鹏”们所遭受的却是惨淡的人生。如今看来,岂不令人唏嘘?高考虽然结束了,金榜题名的自会“春风得意马蹄疾”,名落孙山的也不必有“一朝失手千古恨”的感怀,不妨达观一些,未来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参考文献

关晓红:《科举停废与中国政情》,《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以刘大鹏、 朱峙三日记为视角的比较考察》,《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刘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