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中的那一抹稻花香》|| 祥子骆驼 (诵:面对大海)

 又见酸枣人生 2020-08-05

                                             “酸枣人生”  在最美的年华,遇到你,纵使刹那盛开, 瞬间凋零,以一世痴念,守一场心灵的地老天荒,何尝不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


《记忆中的那一抹稻花香》

文/祥子骆驼   诵读/面对大海

 编辑/云影

小时候常听老人讲,我们村是个里下河的锅底洼,高邮湖大坝是锅沿,我们那一片就是锅底。丰富的水资源,造就了富饶的物产,尤其是忘不了养育我长大香喷喷的稻米!无论身在何处,回忆起家乡的田野,仿佛又闻到那一抹稻花的清香!

在我家乡,稻子一般和麦子交替种植,但稻子的种植比麦子要繁琐,浸种育秧,插秧,施肥,拔草,还有水的控制,一个步骤不能马虎。父亲就是一个种稻子好手,每个过程都拿捏的恰到好处。

第一次看稻花是父亲带我去的,那是我上小学一个暑假的上午,我去给早起的父亲送早饭。那个时候天热,都是清晨就下地了,我去后等父亲活做好了,父亲就坐在田埂上,吃着母亲做的大告(酵)饼(我们那里的方言),笑着对我说,五子(我小名)稻花开了。我说,稻子还开花?走进仔细看看,一株株青青的稻穗上,嫩绿色稻壳上像沾上一粒粒白芝麻,把鼻子凑近,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那时才知道原来稻子也开花的…

但真正感受稻花的神奇是在我们村的制种田。制种田是乡农机站在我们村搞得试点,主要是长稻种,产量不高,但价格很高,当时也算是帮我们村致富的好项目!制种田的秧苗跟平时种的不一样!分父本和母本,我们那里当时就叫公稻和母稻。

公稻先插,两排公稻中间要留一块长方形的秧池板,待公稻长成一个筷子高,就是要在中间的秧池板上栽母稻,当时称计秧,每年到计秧的时候,村里每家就像办喜事,家家亲朋好友都过来帮忙,(因为母稻很小,要一根根插到秧池板上,很费时,而且时间很紧)所以每家都会发动一切人脉,请人过来帮忙,那时候人很纯朴不要工钱,所以每家都会杀鸡宰鹅,办一桌丰盛的菜肴招待客人,当然,也有亲戚就开始来订购稻种了。

母稻虽小,在肥沃的秧池板上没几天就长势喜人,但比起公稻还是矮了一大截,现在想想有点老夫少妻的感觉,这个时候技术员发挥作用了,他通过村大喇叭对乡亲们进行技术指导,什么时候母稻怎么施肥,公稻怎么管理,待母稻长到有花苞时,要把母稻上面叶子割掉(方言扎叶)在打一种920的药水之后,母稻一下子长高了不少,像个少女亭亭玉立,一根根稻穗涨的鼓鼓的!

接下来十几天稻花就要登场了!家家户户要准备一根大粗绳子拉花了,就是在每天早晨八点到十点半,稻子杨花的时候,人工用绳子通过来回拖拉帮稻子授粉,增加稻种的产量,这项工作交给了每家青年们,青年男女也都会积极响应。

那个时候没什么娱乐,一般都是两个人搭配,各站一头,一声“稻花开了”,粗大的绳子在稻浪里翻滚,绿色的绸缎上升起一片氤氲,稻花香气飘荡在田野上。

一般来回拉一次后要等半小时左右,稻花再开了再拉,一天约拉四五次。休息的时光,也是他们开心的时光,那时的田埂上,大路树荫下时不时有他们打闹的笑声!《希望的田野上》的歌声从收音机传出来,是啊!辛勤劳动都会有希望的收获!一切一切都是美好的回忆!

如今,家乡的土地都承包给种粮大户了,以前的低洼地变成了水上森林公园,一个一个垛田,造就了千垛菜花风景区,农香芋上了《舌尖上的中国》,在2015年《魅力农产品嘉年华——兴化之夜》家乡的五常大米更是溢满整个大厅,飘香万里!

眼前似乎又再现那一片片绿色的稻田,风吹稻浪,白色的稻花在稻穗摇曳,仿佛又闻到了那淡淡的记忆中的那一抹稻花香!

2019年5月1日晚


作者简介

祥子骆驼,本名,王寿祥,江苏兴化人,长年在海轮上工作,闲暇爱好写诗,养花,摄影,听音乐!

诵者简介

  

面对大海,河北省保定市人。全民悦读保定阅读会副秘书长。《中国现代诗歌文化传媒》一级主播,《中国情诗精选》《军旅原创文学》《新时代文学社》《全球辽宁诗歌网络文化传媒》等多家平台,常驻主播。爱好文学,热爱朗诵。曾参与多部广播剧的录制工作。用真情实感诠释文学艺术的真谛,让声音传递人间的大爱。

来稿请以 标题+正文+作者照片+作者简介 形式发送 (缺一将不予安排编辑和发表)。一周未答复自行处理。投稿前作者必须关注平台,义务分享平台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