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28】人工智能已经完胜人类了,你会在什么时候失业呢?

 阿正说动漫 2020-08-05

今天阿政想聊一个和动漫关系不大、但可以涨姿势的话题,人工智能(AI)。

前段时间关于人工智能的话题很火,像最知名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以3比0的成绩把围棋第一人柯洁给败得体无完肤——


其实光看这一条新闻还没啥特殊的,毕竟去年李世石就已经输过一次了,人类输一次是输,多输几次还是输。

但如果你仔细复盘一下比赛过程就会发现,今年的人工智能完全不一样。

像阿尔法狗第一盘对战柯洁时,是以1/4子的优势取胜——


围棋里的1/4子是什么概念?

就是最最微弱的优势,相当于你考试只差0.5分就及格的情况吧。

所以在第一盘结束后,柯洁还是挺有信心的,毕竟感觉和对手的差距不是很大,只要颠颠脚还是能够到的。

但等到第二盘,柯洁就感觉不对劲了。

他经过第一盘的历练,在第二盘的时候发挥近乎完美,甚至有人说他的第二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的水平——


但是,越下下去越发现,不管采用怎样的战术,无论多么努力地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阿尔法狗永远略赢一线,永远赢你,而且是永远赢你“1/4子”。

这就有点可怕啦!

就好像是人和汽车赛跑,无论人跑得多快,汽车挂个小档,轻轻松松就在自己前面一小段距离慢慢跑着,这段距离很小,小到你都有种错觉好像下一秒就能超越它,但就是这么一小段距离,明明是咫尺,却远若天涯。

所以到了第三盘的时候,看清对手的柯洁当场情绪崩溃,他中场离开,在一个角落里哭了足足20分钟才回到赛场上,投子,认输——


今年的阿尔法狗与去年的那只,已经是完全处于不同次元上的两只狗啦。

人工智能的强大可以说是毋庸置疑,但相信有不少人依然会抱有疑问,这和我们有毛线关系?我们又不下围棋。

图样图森破。

重要的不是AI如何下围棋,而是它如何学习下围棋

围棋早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流传,我们人类在围棋上已有近两千年的智慧积累,而它在短短几个月的学习后,就将我们人类传承千年的智慧当成小孩子耍。

那以后,还有什么职业是人工智能干不了的?好像没有什么职业是传承了两千年吧?

照这么个速度来看,大家好像要集体失业了哦。

不过嘛,真的如此吗?人工智能真的能取代人类吗?

一、人工智能到底能不能取代人类?

先说结论吧,虽然人工智能风光正劲,但就目前而言,恐怕还是不能

这不是我个人YY的,如果你了解一下人工智能的原理就知道,现在的人类还是要比人工智能厉害。

现在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主要是“深度学习”,所谓“深度学习”就是用数学方法模拟人脑的学习方式。

比如让一个人类小孩学习“什么是猫”,只要给他大量猫以及不是猫的照片,他一开始瞎蒙哪个是猫,但只要每次都告诉他正确答案,随着时间推移,他判断的准确性就会越来越高。

虽然到最后都没告诉他究竟什么是猫,但给他一张猫的照片,他就能判断出来——


所以说现在的人工智能都是用海量的数据喂养出来的,只要有足够多的数据,人工智能就能一点一点变聪明。

让人工智能玩游戏也是这样的方式,只要定好规则,然后就不用管了,让它自己不断试错就行。

之前在网上有一段人工智能玩吃豆人的视频,最开始的时候,与其说它是人工智能,还不如说它是人工智障,分分钟就挂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越玩越厉害,到了23小时之后,它的水平已经超过了顶尖玩家。


如果玩更复杂的游戏,也是一样的效果,围棋游戏就不用说了,这结果大家都看到了。

而像DOTA、LOL这种游戏,相信它玩过几百万盘之后,无论是出装、补兵还是推塔都会比职业玩家玩得更溜。

不!过!

在这方面人工智能是很牛逼,但它也有一个缺陷。

那就是它只知道“一件事该怎么办”,但却不知道“这件事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办?”

就以围棋为例,在现有的规则下,人工智能的水平已经完全超越人类了,每一步的围棋它都知道该怎么走,但人工智能根本不知道所谓的“围棋”究竟是什么,它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下,它本身没有理解能力,它不理解“围棋”。

所以它无法举一反三,无法把自己习得的技术应用在其他方面。

只要稍微改变一下围棋的规则,它可能就完全懵逼了,像现在的围棋是要在一个19X19的棋盘里下棋,可要是把棋盘换成20X20或是21X21,那会怎么样?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影响其实不会很大,因为我们理解围棋,我们知道下每一步棋时背后的道理,所以能迅速适应新的形势,甚至还根据新形势创造出新的技法。

但人工智能就不行,每换一个规则,它就必须花很多功夫来重新适应。

还比如其他游戏,像《星际争霸》与《魔兽争霸》,熟悉这两款游戏的朋友相信都清楚,这两个游戏虽然规则有许多不同,但在本质上非常相似。


星际的高端玩家如果去玩魔兽的话,虽然一开始不是很适应,但绝对差不到哪里去。

因为我们人类玩游戏的方式是去理解这些游戏内部的底层逻辑,并根据底层逻辑来适应新的形势。

可要是换成人工智能,它没当场变智障就很不错了。

现实生活中的职业也是如此,比如人工智能作为医生去判断一个人是否生病。

通过数据的喂养,它能在一瞬间就判断出一个人有木有生病,可是,它也就到此为止了。

人类医生不仅仅能告诉你生病了,还会告诉你用药时要注意周边的危险区域,还会发现没有症状、但已经出现的病变.....人类能理解疾病

人工智能之所以缺乏理解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它没有自我意识,它不会主动去思考,不会主动去理解事物,不会主动去发掘事物内部的底层逻辑。

它只是在我们人类设定好的规则与胜负条件之下去行动,完全不会去想这些规则有何意义。

所以到目前为止,它还只是一件工具,一件比较高端的工具,它并不能取代我们人类。

当然,仅仅是到目前为止

等到了以后,机器能不能诞生意识,还真的很难说,因为意识的诞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神秘。

二、意识从哪里来?

其实看看我们自己的大脑结构就知道了,我们的大脑是由无数个简单的神经元组成的。

单个神经元非常蠢,只能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来传递“激活”和“抑制”的信号,就相当于计算机里“0”和“1”的信号。

这些信号是如此的粗糙,那我们人类的意识是怎么来的呢?

很简单,意识是从无数信号形成的网络中涌现出来的。

只要把一些最简单的“0”“1”信号用网络形式联结在一起,它们就能形成庞大的信号矩阵——


如果你学过线性代数就知道,矩阵是有计算能力的:输入X矩阵=输出。

你给这个矩阵一个输入信号,它会反馈给你一个完全不同的输出信号,换句话说,矩阵可以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这是什么?这就是智能啊

我们脑中的意识就是这么来的,只不过我们脑中的矩阵可能要比上图中的矩阵要复杂好几百万倍。

我们自己收到外界某个刺激的时候,心中会同时冒出好几个念头,这几个念头有时候还会打架,最后经过磨合才形成我们自己的意识与思考。

像09年电影《阿凡达》就描述了意识产生的过程——


故事里纳美人生活的潘多拉星球就拥有自我意识,它在故事的最后号召星球上的所有动物反攻人类,最终取得了胜利。

而那个星球的意识就是从遍布星球的大型矩阵中涌现出来的,故事中的科学家们发现潘多拉星球上所有树木的根部都是彼此相连的。

每一棵树就相当于我们脑中的单个神经元,它可以在根部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最终在这个庞大的网络中生成了意识和智慧——


理论上,意识和智慧是可以从任何足够庞大的信号矩阵中涌现出来,并不局限于有机物。

像未来学家凯文凯利曾在生活中亲眼目睹蜂群和蚁群涌现出的高级智慧,他根据这个灵感写出了被无数企业家捧为互联网圣经的《失控》——


他在书中做出了很多关于互联网的预言,比如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等等。

其中有一条预言就是只要能构建出足够复杂的矩阵网络,机器也终将获得意识与智慧。

这本书是1994年出版的,现在已经23年过去了。

他在书中做出的预言一一应验,云计算早已实现,物联网正在研发,虚拟现实也已经变成大家喜闻乐见的《VR女友》——


相信那条关于机器终将获得意识的预言也有很高的可信度。

事实上,已经有人在现实中去验证这条预言了,2005年,有个疯狂的科学家亨利·马卡兰提出了“蓝脑计划”——


他打算用计算机模拟出人脑中将近1000亿个神经元,百分百复制出我们脑中的神经元矩阵。

这个计划截止到今天已经顺利运转了12年,预计在2020年就能实现复制人脑的目标。

到时候科学史上会出现第一台会“思考”的机器,它可能会拥有感觉、痛苦、恐惧甚至是思想与愿望 。

真到了那一天,人类灵魂的秘密恐怕会被破解,意识将不再是人类大脑专属的东西,机器也可以拥有意识。

那么,人类灵魂的秘密被破解之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三、人类灵魂被破解之后

假如人脑所有神经元的状态真的被完全解密,那么人类的所有思想就不过是神经元连接状态的排列组合而已。

人类灵魂最终会变成一个可监控的数学模型,我们所有的内心活动都可以被科学计量。

《攻壳机动队2:无罪》的开头引用了法国作家维里耶德利尔·亚当《未来的夏娃》中的一句话——

“如果我们的神和我们的希望只不过是科学现象的话,那么我们的爱也只能建立于科学之上了吗?”


这个答案,恐怕是YES

如果真到了那一天,有关人类内心的一切都可以用科学来解释,包括了人的推理、智谋、情感、以及人们对艺术的感受。

那些我们人类独有的情感,不论是爱、恨、悲伤还是感动,都不过是数学模型中的数学运算而已,甚至那些能激发人类情绪的艺术创作也都可以用科学方式来批量创造。

别不信,其实我们人类对艺术的感受几乎无一例外地与人类隐藏在脑中的本能相吻合。

举个我们身边的例子,现在大受阿宅们追捧的萌物就是如此——


萌物为什么会招人喜欢?如果你了解一些进化心理学就能明白背后的原理。

我们人类在幼儿状态是没有任何自保能力的,只能依靠成人的保护。

那些萌物之所以能激发人们的好感,是因为它的外表具备人类幼体的特质

这些特质能让我们产生移情作用,唤起人们心底对婴幼儿天生的保护欲与关爱欲。

越受欢迎的艺术往往就越贴近我们脑中的本能。

科技既然能破解我们的大脑,那自然也能计算出我们在本能上的审美偏好,然后根据我们的偏好,设计出最符合我们口味的艺术品。

想想看吧,机器都可以代替人类去创造艺术啦,连人类最引以为傲的创造力都能够取代,那到时候,我们人类还有什么用处?

恐怕还真没什么用处。

已经有未来学家对未来持有很悲观的态度,人类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新书《未来简史》中就写了,未来恐怕会出现一个新的阶层,叫无用的阶层

像我们熟知的人类关系,最恶劣的是什么呢?

无外乎剥削和被剥削,奴役和被奴役


但到了未来,会出现一些毫无用处的人,没有被剥削、被奴役的价值

像几百年前一个罪恶的统治者,好歹也要把老百姓押上战场去打仗,用他们的小命来当炮灰用,一个罪恶的资本家,好歹也要去剥削工人,拼命压榨他们的利润——


可是,在未来,人类连这点价值都没有了。

论奴役,机器人的战斗力比人类强太多了。

论剥削,机器创造的价值也要比人类大得多。

那么,要人类还有何用呢?

记得我们的字典里有一个名词专门用来形容那些没有任何用处的东西,那个词叫做“垃圾”

到了那个时候,人类的处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回到最开头的那个问题,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四、未来会怎么样?

谁也不知道未来究竟会怎么样?这里只能脑洞一下。

如果那些高级到能拥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是从外星来的,那它们最好的选择就是分分钟灭掉没用的垃圾,省得占地方。

但现实中的情况是,人工智能和我们人类在共同成长,我们与人工智能不是敌对关系,而是共生关系

其实这种共生关系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

1997年5月11日,名叫深蓝的AI在国际象棋上击败了当时的人族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从此宣告AI的崛起——


但是,深蓝击败人族冠军之后你猜怎么了?国际象棋就被世人彻底抛弃了吗?

没有,国际象棋发展出了新的技法,那就是人与人工智能共同配合下棋。

人工智能成了人类大脑的外挂设备,人们称呼这些使用人工智能的选手为“半人马选手”——


这些“半人马选手”比单纯的人类或单纯的人工智能都要更强大,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国际象棋选手队伍,是由一个人类团队和几个不同的国际象棋程序共同组成的。

这是专业领域的情况,而我们日常生活中与机器共生的状态就更多了。

最典型的就是我们身上的手机——


现在的手机就相当于我们人类身上的一个外挂器官,我们把自己原有的一些能力让渡给这个器官,让它来帮我们实现。

比如认路能力,现在有了电子地图,谁还需要用自己脑袋去认路?

交给机器,它做得比我们更好——


比如记忆功能。

手机上有百度,一些零碎的知识,大家再也不需死记硬背,百度一搜全都有了——


还比如翻译能力,手机上一些高级的实时翻译软件能在几秒中将外语翻译成自己听得懂的语言——


现在人们都依赖手机,没了手机那比身体里少了一个零件还难受。

而等以后技术发展起来了,机器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机器取代的能力越来越多,我们与机器的共生关系也会越来越紧密。

发展到后面那会变成什么样呢?

恐怕会变成最近的动画《Blame!》中描述的那样——


那个故事描述了一个人类与机器共生的未来,由于人类的身体太脆弱,所以在那个世界中很多人都用机器改造了自己。

手脚力气太小?换上机器的肢体。

内脏有问题?换成高性能的人工内脏。

思考力太低下?植入人工智能来辅助自己思考。

故事中男主角的改造程度就非常高,身体是钢筋铁骨,脑中带有辅助思考的高级人工智能,眼球里附有信息面板——


人工智能可以实时分析外界的情况,并将信息立刻反馈到眼球上——


随着科学进步,我们有很大的可能性与机器高度融合,共生关系恐怕会达到一种难分彼此的状态。

到了那个时候,不是机器取代了我们,而是我们融合了机器。

未来最大的问题是这个融合的过程能不能顺利完成。

因为机器进步的速度要超过我们太多了,人工智能可能在某天突然出现飞跃式的进步,直接将我们的所有能力全部取代。

到时候,我们人类连融合的机会都赶不上,直接变成与“垃圾”无异的物种。

所以才有人说,进步是好的,但比进步更好的是缓慢的进步。

而且,就算我们顺利走完融合的过程,与机器全面融合,这也会引发一个伦理问题,和机器共生之后的人类,还算是人类吗?

这有点像是那个著名的思想实验,特修斯之船——


公元1世纪的时候普鲁塔克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特修斯之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

这个思想实验难倒了古往今来一大批哲学家们。

而在未来,我们恐怕也会面对现实中的“特修斯之船”。

因为我们将来也会用机器来逐渐取代自己的身体,随着一点点的取代,终有一天我们全身上下也都会变成机器,就如同《攻壳机动队》中全身义肢的女主草薙素子——


当我们脑中最后一个脑细胞都用机器来取代的时候,那我们到底算是人类,还是机器?

结语:

总结一下吧,现在人工智能的势头是很猛,但由于目前的缺陷,还是无法取代人类。

不过 ,这种缺陷也会随着技术升级而一点点弥补,在这个技术升级的过程中,我们人类也会与机器形成共生关系,很有可能我们会变成一种人机结合的新物种。

至于人类的未来究竟会怎么样,还是交给时间和科技去解答吧。

PS:文章中谈到的动画《Blame!》还挺不错的,我也收藏在后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回复关键词“人工智能”就能看了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