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水墨动画的绝响!这部30年前的作品至今无人能超越

 阿正说动漫 2020-08-05

阿正说动漫

漫评/观点/资源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约内容

(相关资源已经收集好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回复关键词“水墨”就能一键获取了!)

195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美术师徐景达用新发的工资买了一个印有齐白石画的洗脸盆,

第二天早上,他在洗脸的时候,透过水的波动,看到脸盆底部的虾仿佛游动了起来,

突然,在他脑中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将静止不动的水墨画,变成会动的水墨风格的动画呢?”

他将这个想法告诉了时任上美厂的总技师钱家俊

一年后,一部名为《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诞生了!

这个被誉为“中国首部水墨动画”的作品从出生伊始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在国际上更是获奖无数,其后又诞生了多部水墨动画

《牧笛》《鹿铃》

我这里要说的是一部在国际上最富盛名的的,也是最后一部知名的水墨动画—

《山水情》

整个短片仅有二十分钟,并无一句台词,但不妨碍想表达的东西。

故事并不复杂,动画随着短笛声开场,一个孩子撑着船去接一位琴师过河,等到船停后琴师突然倒地不起。孩子悉心照料琴师醒过来。

一日孩子无意中拿着短笛吹了起来,琴师听后也在屋内随之抚琴,分毫不差的还原出了孩子吹奏的曲目,孩子便随着琴师学起琴来。

此时伴着琴声,动画里出现了雅致的景观,有清泉里畅游的鱼、雪中的茅草屋, 古人那份旷达清幽之情,全在这景致与琴声中。

琴师一日忽然看见二鸟翱翔天空之间,大鸟渐渐飞走,只留下一只雏鸟。琴师也觉得该是分别的时候了。

琴师赠予了孩子自己的琴,孩子拜别了琴师,也抚琴一曲,用最雅致的方式为琴师送行。

整个故事就到这里,但那种清幽的感觉确实十分令人回味的。

而短短的二十分钟内,便把国画里的那种宁静的美展现的淋漓尽致,也体现了古人的那种感情深厚的师徒情谊,以及自然风物之美。

与片子这样美好的意境相反的是,这部动画是诞生在上美厂最无奈的时刻。

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开始转型,纯艺术的动画不再赚钱,而且动画公司也需要自负盈亏。

水墨动画可以说是比较烧钱的作品,虽然人物并不是国画画家绘制,但整个背景确实是由一张张水墨画组成。

如果有常去拍卖行的土豪朋友,大概也能知道卓鹤君水墨画的价值。

当然人物也要由原画师一张张画出来,再组合背景就更费时间,水墨动画需要分层着色,画在赛璐璐片上(这点其实与日本2d动画没什么区别,只是张数多少的问题),再由摄影师拍出那种晕染的效果出来。

这些动画的人物形象,也是由国画画家吴山明亲自设计的。

这样的风格也在国际上得到了承认,山水情拿奖拿到了手软,自然,这样独特风格的动画实在是不多见。

另外想说的一点是,水墨动画是出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种颇具实验性作品。

最早是上美厂的厂长,也就是山水情的导演特伟有感于当时的动画作品还是在走模仿苏联的老路,而最后才有了这样的水墨动画。

这也是真正能在强调民族文化特质的时候,同时又能有了全世界都能欣赏的东西。

水墨动画融合了中国文化的东西,然而他的剪辑手法又是很符合通用的镜头语言的,里面的飞鸟也是运用象征这样全世界人都懂的手法去体现琴师的心意。

在今天电脑制作动画盛行的时候,日本也曾经出现过类似水墨动画风格的作品,这部动画就是高畑勋的《辉夜姬物语》。

这部动画取材于日本神话故事《竹取物语》,但内容上有很大改动,算是一次扩写。

画风上也不乏极其风格化的场面,如女主角奔跑的一段,就极好的用类似水墨画的这种材质去表达出这样抢眼的场景,又是在象征女主角当时愤怒的心境。

讽刺的是,《辉夜姬物语》虽然是佳作,但也处在亏钱的状态,投资大概3亿人民币(可知有了电脑后,要想搞出这样的画风也要耗费很大的成本)。而票房却只有1.5亿。

在现今中国也有动画人在选择了效率更高的方法的同时,也能创作出带有水墨画特征的动画,如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当然受资金限制大多篇幅为短篇。

动画导演的个人水平,其实真的跟赚钱能力关系不大。

如果纯粹按是否盈利来计算那么计划经济时期的上美厂都不能算是盈利的状态。

这并不是上美厂的过错,也不是哪个人的责任,而是计划经济的通病影响了整个上美厂的决策。

之后上美厂也开始顺应时代创作一些长篇的系列动画,包括一些八零后九零后耳熟能详的《十二生肖》《舒克与贝塔》。

到了新世纪以后,各种类型的动画也尝试做过,如《大耳朵图图》这样可能比较子供向一点的,也有《鸭子侦探》这种堪称童年阴影的作品。

最近上美厂也有些炒冷饭卖情怀的作品,在保持公司存活盈利的情况下 ,这些都是可以预见的举措。

水墨动画不再被人使用,也是符合商业规律的,一是效率上耗费时间,即使有那样艺术的效果,观众的口味又不一定能接受。

就算是日本这样的动画大国,也没几部动画电影能如宫崎骏一样既赚很多钱,又能表达出一些深刻的东西。

大多数人还是会迎合整个市场,添加一些喜闻乐见的福利。近几年最著名的例子大概是在新作里添加了诸多娱乐元素的新海诚、细田守的。

对比他们之前的作品,不得不说《你的名字》和《怪物之子》有着某种妥协的倾向。

虽然没到非要过度卖肉,到了极度有违自己本心的地步。但是这两部动画对比他们之前的作品可以说少了一些深度。

当然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行为,如果不能赚钱也就意味着整个公司不能运作。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同时兼顾艺术和商业,如果没有那个水平,那么自然就会奔向好像十分可鄙的道路上。然而生存面前,没几个人能从容的谈论操守了。

“站着还能把钱赚了的人”还真不多见。日本只有一个宫崎骏把自己最深刻的作品《千与千寻》牢牢的挂在了日本电影票房榜的首位。

宫崎骏从《红猪》就开始夹带私货,他的电影里充斥着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大多都是通过隐喻,以及角色不经意间说的话带出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

《千与千寻》在表面上也是一个合家欢作品,然而实际上却包含人类的贪欲、社会的意义等比较深刻的问题。

这样的方式无疑为日后的动画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思路,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

其他的导演也有自己的办法去兼顾商业与艺术,如汤浅政明就跨国与Netfilx(自家出品过纸牌屋、王冠等知名美剧)这样不差钱的公司合作制作了《恶魔人》这样有内涵(并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作品。

而中国的一些动画公司也试图摸索出一条能结合商业与艺术的道路,一些国产动漫目前还谈不上具有多么深刻的内涵,但已经在做到满足质量上达到一个合格的商业作品同时把自己推销出去。

如秦时明月,凸变英雄LEAF会卖到B站、爱奇艺等视频网站,而这些视频网站也帮助动漫宣传,动画制作公司的收益也自然跟播放量挂钩

之后的动画工作者总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或是放一些观众喜爱的娱乐元素,或是心比天高就要搞有深度的作品,还能找到金主爸爸。

水墨动画成绝唱既有时代的原因,也留给了动画工作者一个警醒——在保持自身艺术水平的同时,人也要吃饭呐。

PS:为了方便大家,我把资源也收集了一下,感兴趣的小伙伴回复关键词“水墨”就行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