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为喜欢读书,你做过什么疯狂的事情?

 昵称65450 2020-08-05



因为喜欢读书,6 个年轻的媒体人在圆明园的一座院落里创办了「单向街图书馆」;因为喜欢读书,人们总是会用最美好、最理想的词语去形容一家书店——天堂、灵魂栖息地、精神食堂……

一家书店是众多心灵的栖息之所,不管是热闹街角资本注入的连锁书城,还是大隐隐于市的独立书店,你都能看见喜欢读书、热爱阅读的人的身影。


在 2020 年疫情当中,包括单向空间在内的全国许多书店遭遇寒冬,但书店从业者们并没有放弃,仍坚持着自己的初心和理想,为所在城市中的人守护着书店,守护着城市中的精神之光。

学者戴锦华在单向空间直播

曾经有爱书之人奔走呼号“没有书店的城市多么荒凉”,而正是有书店从业者们的坚持,让我们的城市成为“文化绿洲“,让每一个爱读书的人知道,广厦之间,书店会为 ta 点亮一盏灯。

这些坚持和努力促成了雷克萨斯联合单向空间共同发起「守护城市之光·书店支持计划」携手 7 座城市的 11 家书店,将对独立书店的守护和支持具象到每一间书店最具特色的现场,通过一场场立意不同的互动传递书店支持计划的信念,让享受阅读的乐趣升级,将书店文化嵌入城市的脉络之中,与同行者一起守护城市之光。


7 月 25 日,「守护城市之光·书店支持计划」的第一站在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落地,以单向空间创始人许知远和晓风书屋创始人朱钰芳的分享开始。作为独立书店的代表人,两位都在疫情期间都承受了许多压力,也对书店发展也有了更多的想法。


后疫情时代的独立书店

一场疫情打得所有独立书店措手不及,彼时许知远还在国外,写梁启超的第二卷。而朱钰芳则在计划开新的分店,让更多人可以走进晓风书屋。但疫情来临,计划都被打乱了。

许知远,单向空间创始人,作家


我其实是比较矛盾的。一个矛盾是作为一个经营者,一个中小企业主,因为这是一个全球性危机,我们怎样在这么大的一个危机中能生存下来,也激发起某种'战斗'欲望或'对抗'欲望,我们讲了这么多写作、历史感、历史欲望,一家书店,晓风、单向能在这样一场普遍危机之中继续生存或壮大起来,那你就变成新传奇的一部分,你想要寻找的方向。

另外一方面,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作为一个作家的焦灼,你怎样去描绘这样一个加速的看起来分崩离析的社会,我想这是一整代人或两代人遇到最大的挑战,由疫情引发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的后果,巨大的震荡就在生活中发生,尽管此刻看起来杭州的个人生活看起来还是很舒适,巨大的浪正在到来的过程当中,这只是短暂的。我们如何面对这一切?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混杂的情绪,又会生出很多新无奈,觉得一切努力在剧变之前都那么脆弱。

那在无奈之中应坚持什么,或是尝试着推进什么,不被这个无奈所吞噬,大概这几重复杂的感受。 

朱钰芳,杭州晓风书屋创始人


晓风书屋作为一家社区书店,从最早一家 20 余平方米在家门口的小书店到现在有 16 家,在博物馆、医院、景区里都有。对独立书店来说这是很好的发展状态,一切都在往前走。这些年我们对晓风整个定位做了一些调整,一直希望做得更精、更接地气,所以我们把晓风书店的定位,定位为课题书店,去年良渚申遗一周年,一周年对博物馆书店也是新提升,相信这样的新提升也能为我们的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但今年却是开书店 24 年以来关门最长的一年,45 天未营业,“难捱”两个字笼罩着晓风书屋一整个冬天。一直到 4 月,确实今年挺难捱的,今年大家都一样,挺难捱的。

当独立书店成为人们精神上的共同体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走出孤岛,彼此点亮」,每一家书店都是一座城市的灯塔,照亮人们通往智性生活的道路。人们在这里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共同体,通过书籍连接不同的灵魂、爱好和性格。疫情期间单向空间曾发起「自救会员计划」,用众筹的方式帮助书店走出难关,许知远在夏威夷远观单向空间发生的一切,他把这些概述为一场非常本能的危机意识和共同体概念下的激荡回响。

许知远:书店是一种共同体。


“自救”是非常本能的危机意识。其实对于实体书店来讲,稍有危机,稍稍持平的状态就会被打破。所以危机出来时我们有非常本能的危机感。这个疫情以及疫情将来导致的经济以及社会后果是我们很难承受的,「自救会员计划」也不算完全的求援,等于是预售未来的会员计划一样,其实是一个更强的共同体概念

'共同体'概念对于书店始终是最重要的过程,我们通过这些书,联结的是这些灵魂,你们的爱好与性格,当时我们希望能有这样一个共同体的感觉更强烈,一起来度过它,于是就发出过这么一个计划,而且我们一直想做会员计划,不知道什么时机最合适,突然那一刻情绪到来了,我们就发出这样一个求救。

危机与可能性,直播是独立书店的另一条出路吗?

疫情期间无法营业却依旧需要生存资金的独立书店在直播浪潮中进行了尝试。面对直播镜头时许知远想要保持一贯的凝视、对谈的严肃和对意义探索,朱钰芳则因为不熟悉直播的形式干脆在直播中给观众朗读《书店故事》,这是他们直播生涯的开始。

单向空间创始人、作家许知远直播

杭州晓风书屋创始人朱钰芳直播

朱钰芳:直播不是我的主场,我还是有点害怕

我心里其实一直对互联网有一个三八线,很多网络书店开得很好是因为他们有着很好的策划和营销,尤其是网络书店给出的高折扣,这是很多实体书店无法给予的,但独立书店也有骄傲所在。最开始晓风书店是一家社区书店,多年经营下来主打小而美、小而精,给读者一个舒适的环境吸引他们走进独立书店,以前是“我们活我们的,网络平台很多书店活他们的”,但这场疫情让这个界限模糊了。

疫情期间所有的门店都没有开门,这对晓风来说就是'断粮'了,仅靠原有的几个社区书店很难很难,怎么办?

读者不来,我们就想办法'走出去',所以借用云平台真的是打破自己原先多年的(状态)。你不得不通过这些平台告诉人家你还活在那儿,这对于独立书店从业者来说也算是真正打破格局了。

刚开始直播的时候我还是害怕的。也不知道能聊什么,但在书店里我不会怯场,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地盘,哪怕在单向,看到这种环境就像回归到自己的场。

许知远:把单向空间的直播尝试定义为一种必要性。

我觉得直播是“在困境中的一种尝试”。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新的可能性,书店的同行朋友们在尝试的过程中积蓄着新的内心力量,当恰当的时刻到来时,这个力量会爆发。

我现在越来越意识到当你在无奈或某种程度上的绝望时,努力挣扎之必要。可能有时候你会觉得这是徒劳的,但不是这样,这是在过程之中一个个瞬间。

人生本来就是'一张网',它是四处蔓延的'一张网',没有那条“直线”,那时候你就发现截的每一个点都是重要的,截的每一个网点都会通往一个新世界,我们也在截这个网点,我们做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如此。

书店创始人眼中独立书店的理想模样

这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作为书店创始人他们的理想中书店的蓝图决定了一家书店的方向。单向空间与晓风书屋,一个是从北京迁徙而来不畏流浪的独立书店,一个是杭州本地经营多年从社区不断向周边扩展的独立书店,他们的发展历程和旅途终点迥然不同。

朱钰芳:哪怕开书店一辈子不挣钱只能温饱,依然欣慰满足

书店就是我自己的人生,二十多年的生活全在书店里,朋友也在书店交识,书店一步步走出去就像我人生一步步踏出去。现在晓风书屋从最早的走到社区到去年把书店开到了海塘博物馆,晓风书屋成为杭州人最熟悉的陪伴。

这种温暖和充实的感觉让我觉得哪怕开书店一辈子不挣钱只能温饱,依然欣慰满足。
但这次疫情的到来让我和晓风书屋都慢了下来,这种短暂的停滞感让我开始再度思考未来晓风书屋的方向。我开始反省人其实不要那么复杂,也不要弄那么多东西,「断舍离」这个概念就挺重要的,就像丰子恺先生、李叔同先生有一个简单的物质,如果有一个好的精神,甚至能盼望地走一走灵魂,这是挺有意义的。所以在接下来我们对晓风的考虑上还是要做精。

这样想也是为读者考虑,想让读者多一点来你这儿来,来了并不一定是为了买一本书来,你是为了感受一次你自己想要走进那个精神世界而进来,书店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


许知远:单向空间,重新启发更丰富的感受。

未来,我特别希望书店是提供多时空的更亲密的场所,你会越来越意识到一个有创造力的时代或一个浪漫的时代都是思想上的亲密与肢体上的亲密同时发生的时代,而且只有感官上的亲密才会刺激更丰富的头脑上的感受。

某种意义上书店应该提供一种高感性与高理性的并存空间,然后是精神上与身体上、肢体上都有亲密感的地方,亲密性在未来会变得越来越强的需求,因为靠微信维持的时代,人会变形,会产生普遍的失重感。失重感之后人的特别感觉就是人没轻没重,你现在周围的人普遍没轻没重,缺乏分寸,一方面过分强烈,一方面又过分冷漠。当然我们在进行新的可能是进化,但确实是令人不安的进化。

所以书店并不一定是完全的恢复,但有助于重新启发更丰富的感受,这是书店未来最重要的一个使命。 


在入夜后的微醺中,经典而自由的疯狂朗读夜随之而来!走出孤岛,彼此点亮疯狂朗读夜由 5 位作家、媒体人、单读荣誉出版人、雷克萨斯探享家们以及单向空间的会员和书友们一起接力朗读。在派对中重新寻回人与人之间彼此靠近的温度,在阅读和交流中唤起一个公共文化空间之于个体精神生活的记忆和价值。

浙江大学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学者许志强

浙江大学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学者许志强是第一位朗读者,他为大家分享的是自己所翻译的《加西亚·马尔克斯访谈录》。在朗读分享中,许志强老师节选的是关于《百年孤独》的部分,讲马尔克斯关于童年的记忆,访谈录的形式有其特点和优势,切换自由且话题丰富,可以展现一个作家的方方面面,是一个非常好了解和体验作家精神世界的渠道。

作家、翻译家孔亚雷

作家、翻译家孔亚雷则因为自己疫情期间的感受为大家朗读了《群众与权力》。他觉得这次疫情提醒了大家距离的重要性,也体会到孤独的美好,所以他为大家朗诵了本书的第一节,关于距离。疫情下长时间的孤独让他看完了一直想看的书,陪孩子一起每晚一部老电影,这些都重铸了他的精神世界。

诗人、作家舒羽

诗人、作家舒羽分享的是凯伦·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走出非洲》的作者在写作此书前并非是一个作家,甚至只是一个普通女性,但在阅读完这本书后就会发现她其实一个杰出的冒险家,在非洲这片土地上打造自己的庄园。也希望用这本书的内容为大家在灾难面前带来勇气。

作家、资深媒体人萧耳

作家、资深媒体人萧耳分享的是她在灾难之中被人与人的关系所触动的那些瞬间,朗读内容是阿来的《云中记》。

对于为什么选择这本书,萧耳的回答是:我想读就是从一个灾难到另一个灾难。因为中国文化里更多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你看不到多少人与自然的关系,但这两场跨越12年的地震和现在疫情都会让我们更多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影评人、作家苏七七

影评人、作家苏七七在深夜为大家朗读的是颇带童趣的《童年与故乡》,因为这场疫情让她感受到巨大的无常感,万事万物瞬息皆在变化,她需要一切不变的事物来寄托情感和信念,自然、艺术和亲密关系,这是她的不变。所以朗读夜现场,她用自己的方式演绎了作者的童年,将所有人带回到往事之中。

单读荣誉出版人安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