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解析

 阳光正能 2020-08-05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直译: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这句解析错乱百出的主要问题在于这个“贵”字,这里不是重视或者看做很重要很重大的意思,而是物以稀为贵之“贵”。贵的是如同大患若身的人,不是人去“贵”大患。

一个人受到赞誉被宠幸被重视,和受到侮辱被贬低惩处都感到惊恐和不安,而不是受宠感到高兴得辱感到沮丧。难得的是很少能有人把得宠受辱能看成如同自己得了大病一样的同等看待。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什么是宠辱若惊呢?得宠和受辱都是别人的看法,得宠和受辱也都无所谓好事情坏事情,得宠反而是比受辱还糟糕的事。得到受得荣辱,失去和丢掉荣辱,都感觉到巨大的惊恐,而诚惶诚恐非常不安,引起自己非常大的警惕,得之失之都能警觉惊恐而且不安。这样才是宠辱若惊的表现。

这句不好理解的在于“宠为下”,是和“”相比较而言,是得宠反而比受辱还糟糕的事情之意。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对得宠受辱一概而论的。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什么是贵大患若身呢?人们都放不下自己的个人得失荣辱,很少有人都能对受辱得宠能如同感觉自己如临大病一般的警觉重视同等对待。人所以能得大病是因为人有身体存在,没有身体存在就不会有大病也谈不上得什么大病。也就是说个人的荣辱得失都是身外之物,放下自己的身份荣誉地位名声,看荣辱得失就如同自己如临大病一般一样去看待,这些都非自己所求和应得,都非自然应得都是不正常的情况而已。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因此说,看待天下苍生百姓以及天下万物如同看待自己身体一般去珍爱去慈悲去珍惜之人,方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如同爱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天下万物一切众生的这样的人,方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也就是说只有这样能贵能爱天下万物一切众生如同珍惜爱惜自己一样的圣人才是可以得到天下的,才可以寄托天下给他。

经解:1, 老子本章主旨阐释的核心思想是,人要珍爱自身,爱自己的身体生命,把荣辱得失置之度外,甚至于把得宠受辱都看做是如同如临大病一般的及其不正常的情况。当然同时能做到推己及人,甚至达到视万物如己身的去“珍爱”的玄同的思想境界,大爱无私,大爱无疆,治理天下的明君圣贤等要能做到这一点,也必须做到这一点,才可以得天下,才可以治理天下。

2,天下之人莫不好面子好荣誉好地位好利益,把荣辱得失看的比自己生命还重要,恰恰相反老子不这么认为,教我们放下面子放下名利地位,更要放下个人的利害得失。莫不知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祸福无常惟人自召。这些所谓的名利地位都是身外之物,不必太在意。

3,当然了这里老子要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去辩证的看待荣辱得失,还告诉我们人要懂得爱与感恩,要懂得如何去爱。不是自古圣贤皆无情,老子也教我们去贵去爱,这一章也是老子的慈爱之情怀的阐发。让人们放下小我自私,放下个人得失荣辱及利害计较,真正的能做到推己及人的去爱,大爱无私大爱无疆,去珍惜去感恩去慈悲去关怀自己的一切际遇,去爱天下万物如同爱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启示:爱是永恒的话题,一个人如果连自己身体生命都不知道去爱去珍惜,就谈不上会有爱,谈不上人之为人了,那是非常恐怖的。当然爱是有境界的,自私的狭隘的爱,畸形的爱,都不是正确的爱,在爱上也不能舍本求末,只注重个人荣辱名利得失,好面子超过爱自身生命就背道而驰了。老子要我们看透荣辱得失并且放下自我荣辱得失等外在的虚妄的所谓名利利益之损益,才能去除障碍,去达到真爱。圣人则是能够懂得感恩的人,懂得爱惜慈悲的人,能做到爱天下万物如同爱自己身体生命的人,是大爱无私、大爱无疆的人。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去管理天下。

从个人修行的角度讲,在前面老子让我们辩证的看待有和无的关系,接着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自己和外物外界的关系,能做到回归自我本性本真,如何回归自我?不是只守住初心,不是只有自己自我,而是要能够达到和一切万事万物一切万有“和光同尘”的这样一种“玄同”的境界,和一切外在自然相链接,视万物如同自身般的去爱去感恩去慈悲去珍惜。这才是老子之“爱”。也是修行得道之人所要达到的最高的境界。

说到这里了,我还想引申一下,道和德是老子《道德经》思想的核心,也是华夏文化的核心,正如我在以前文章所概括的华夏文明五千载,千古文章一道德。老子谈天谈地说鬼神,而根本上是说人,其道学德学从根本上说是圣人之学,根本上是教育人的,培养人的。而我们传统文化的国学体系,根本上是以人为基础所出发建立起来的,核心关注点是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是以人文本的文化。我们的国学以“道德”之教育传承为核心,让人向真向善,让人成贤成圣,是真正的“贵人”之教,真正的“贵人”之学,是“贵族”式的教育。而“道德”则是传统文化的两大核心,两大命脉,两大灵魂,也是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观止了华夏文化的“道德”也就掌握了华夏文化的基本命脉,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两大法门。老子的《道德经》以道德为其核心思想,真可谓是圣人之学的圣人之教,作为华夏民族的子民非常有必要学习掌握好《道德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