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砚台山

 寻梦向天歌 2020-08-05
跨过白龙江旧大桥向西,沿着南山公路驱车盘山而上,再转弯一路顺山腰向东行驶,待到山头处眼前便豁然开朗了,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片较为平坦的山坡地,那就是砚台山。

图一  远眺砚台山村

砚台山上坐落着一个村庄,叫砚台山村(社区),它隶属武都区江南街道(原属武都区城郊乡)。村庄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听当地老人说,现在村子里的人基本都在山下修建了房子,长年留在山上的仅仅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舍不得自家的老宅和土地,成了留守老人。年轻人只是在地里安庄稼、摘花椒时才上来小住一些时日,帮老人搭把手,平日里他们多半不上山的。

图二  砚台山村椒树绕村

村中的房舍一部分因年久失修已经坍塌,有一部分现已修葺一新,有人长年居住。村中交通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过去的山石小径,现在已经建成了宽阔的水泥路,从村头直通到了村尾,出行比以往方便了很多,当天我们就看到汽车或摩托车往来于村庄。

图三  村民劳作间隙

在古柏树下小憩

砚台山坐西面东,站在村头向北俯瞰熙来攘往的武都城十分清晰,很像在观看一幅动态的城市实景图,真切而又灵动。

图四  在砚台山俯瞰

武都老城区

图五  在砚台山俯瞰

武都东江新区

到了村尾居高临下向南俯视,那流水潺潺的姚寨沟便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图六  在砚台山俯视姚寨沟

砚台山由于地势较高,通风向阳,加之山上土层深厚肥沃,村中绿树环绕,椒树艳艳红果挂满枝头,地里庄稼郁郁葱葱,一派喜人的景象。你在村中行走,很少遇见路人,安祥而又静谧。对于盛夏季节酷热难耐的武都城来讲,砚台山倒是一处绝佳的避暑之地。

图七   砚台山椒树艳艳果实累累

砚台山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据说,村庄东南角的台地上凸起的土墩是古代“烽火台”,看着历经沧桑的“烽火台”遗迹,不由让人联想起唐代诗人杨炯《从军行》的诗句来,“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短短的诗句生动地表现了初唐读书人为国建功立业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而在砚台山“烽火台”斑驳的历史年轮中,古阶州儿女又上演了怎样的悲切与壮阔?

图八  远眺砚台山烽火台

图九  绿树拱卫的烽火台

     在砚台山这个僻静的小山村,也不知因何竟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第四子,那个上可打昏君下可除奸臣,刚正不阿,手持金锏的赵德芳修建了“八贤王宫”。一般来讲,村子里为佛陀或道仙建“庙”修“寺”供奉的多见,而为某某某历史人物建“宫”焚香膜拜的寥寥矣,可见砚台山村民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何等的与众不同。

图十  静待香客的八贤王宫

2015年,甘肃省首批命名的8个“长寿村”名单里,“砚台山村”就赫然名列其中,这个殊荣的获得,或许与砚台山周围的小环境有关,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人文精神也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吧!

图十一  古柏守卫着八贤王宫

由于笔者在山上逗留的时间不长,也没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探访,但就“砚台山”名称的由来;’“八贤王宫”和“烽火台”等遗迹产生历史背景;甘肃省首批命名的“长寿村”这响当当的名号,的确会勾起人无限的遐想和好奇。
笔者以为在砚台山村的背后定然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信息,期待着人们去挖掘和破解,而我却只能作为一个看客感怀于它的寂寥了。
故作诗以寄:

登临砚台山,

徐风椒艳艳。

村舍隐密林,

石径蔽艾萱。

扣扉久不开,

荷锄白发仙。

翠柏慕瑶池,

黄杏待客啖。


文均属原创,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