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为“敷衍自己”,我们正失去“产生快乐的能力”

 老友手札 2020-08-05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相遇与分别”在生活中总是不断交替出现,而在心理这个行业,迎来送往更是频繁,并且每次相遇都得建立信任,每次分别也都需要让自己从中抽离出来。

建立信任挺辛苦的,而抽离也并不容易。但所幸,多数朋友在接触一段时间之后状态都能好起来很多,而这也算是一个蛮大的安慰吧。

说到状态好起来,很多朋友会误将“情绪好起来”当作是状态好起来,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在平时的咨询过程中呢,确实会遇到一些“过了没几天,因为一些原因心情逐渐变好的朋友”,而他们也会基于“我已经没什么难受了”,产生“我没有什么问题了”的判断。

看到“情绪状态”由低落到变好,我也是替他们开心的,只是心里也还存在着一些忧虑。

就像这位朋友:

“看到你发的朋友圈,感觉最近你的心情确实变好了。”

“嗯,是的,最近听了朋友的建议,没事儿的时候就在看短视频,里面有些拍的可搞笑了,然后心情也好起来了一些。不过看这个东西太上瘾,一放下手机有时候都快凌晨1点了。”

“嗯,心情变好当然是一件好事情,那不知道生活的其他方面有没有一些变化呢,除了多了个熬夜。”

“其他的,也就是之前的难受没有再出现了,我想自己应该是好了,所以这两天就没打扰你。”

“难受没有再出现这当然是好事儿,只是问题有没有解决,还需要你有一些深度思考。”

“反思什么,人家明明都不难受了,肯定就是好了,难不成你想套路人家的钱?”

说实话,我是真的巴不得每位接触过的朋友都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好起来,因为做辅导这件事,真是太耗费心力了,要不是已经上了“贼船”,又没有半途而废的习惯,可能早早的就去做别的了。

当然了,我也非常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出现。

“难受没有再出现”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碍于“没有难受就没有问题”的判断策略,这确实得出了“已经好了,不用再继续了”的判断,那“想要让人家再思考思考”确实包含了一些居心叵测。

但问题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并不能直接观测到自己身体的各项数据,所以往往是通过“我是否存在疼痛、难受与不舒服”来对自己的健康状态进行判断。

在这个时候,疼痛、难受与不舒服,确实与问题有非常直接的联系,也确实会因为问题的好转,它们也逐渐减弱、逐渐变好。
那这样的经历自然也就告诉我们,“难受确实是与问题有直接联系的,只要不难受了,也就肯定是好起来了”。

只是就像我们看不到身体内部的问题一样,我们也难以直接观测到认知、行为与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所以“不舒服”与“不良状态”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起到了“你可能要调整自己”的提醒作用。

但是,“我们的状态”与“我们的感受”,是受很多方面的因素来影响的,甚至不同的影响因素会带来“同样的不良感受”,比如:被人欺骗了,我们会难过、期待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同样也会难过。这时候就不能像“我肚子感觉不舒服,肯定是肠胃出现问题”那样对问题进行“你出现难过,肯定是被人欺骗了”、“你被人欺骗了,肯定特别难过”这样“固定的表现对应固定内在问题”的判断。

既然我们的状态与感受会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也就代表着,如果我们的状态出现波动、变好,也可能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才出现的。

这时候,带来难受的可能性很多、带来好受的可能性也很多,而由此,带来难受的与带来好受的就可能不是同一个因素了。

那么,一开始提到的那位朋友,是因为确实存在缺乏人生经验、内心比较敏感、不会自我调节等问题才被生活压的出现难受,频繁的接触搞笑短视频,确实会协助他宣泄内心的情绪,让他获得愉悦与放松,但我们改变的只是他的情绪状态,而没有去真正解决他的问题。

那这时候,如果我们想对对方负责,那是否确实需要提醒对方要有一些深度思考呢?

当然了,有一些苦是必须自己来尝的,所以如果对方坚持,那还是要尊重对方的决定。不过该解释的也还是要和对方解释清楚,比如接下来他的发展大概率是:

短视频带来的情感愉悦和满足,让我非常舒服——我因为这种舒服,以及难受没有再出现,而认为我的问题好了——我的问题好了,我就不用再去解决问题、不用再改变了——但问题其实还在,只是暂时对他的影响力减弱了——在随后,短视频带来的愉悦减弱之后,问题的影响会增加——难受再次出现——意识到难受出现,又基于曾经通过看短视频,让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我以为解决了)的经历,而继续依仗短视频——可因为时间的浇灌,尚未解决的问题变得强大起来,短视频起到的作用大幅减弱——因为依赖短视频带来的快乐,而使自己缺乏承受负面与自我调节的能力,所以在再次面对的时候会更加辛苦

而抛开这个发展路径,其实还有这样一些东西:

确实存在的问题和压力一样,不会因为我们的忽视、状态波动而自行消退,它们会不断积累、不断变强,伺机再次“骚扰”我们;

问题和压力都是作用在我们自己身上的,最终我们会受到多少影响,是取决于我们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担和调节这些影响,可过分依赖通过诸如短视频、综艺、他人的宠爱等外界手段来使自己获得开心,就会使我们在问题和压力面前始终是一个没能力保护自己的小孩;

带来难受的原因很多,但我们只看到难受、只想调节难受,而又因为能带来调节的手段也很多,所以就会不自觉地在难受的时候,想方设法让难受平息下来。“调节难受”这当然不是什么问题,可这样“见难受色变”会使我们对难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难以以平常心面对难受,那么,为了避免难受的出现,我们就会陷入对快乐的执着追求中,一切努力和行为都为了收获快乐,这时候支配我们的不是我们自己,而是“追求快乐”这份欲望;

过分的执着,看起来是坚定、很有毅力、很有动力的状态,但其实也代表着我们内心的诉求正逐渐变成一个无底洞,而我们正越来越深陷其中,必须依赖更强大的刺激才能获得些许快乐。

走到这时候,问题和压力都已经变得不似一开始那般容易解决,而必须依赖外界才能收获快乐,也代表着我们失去了“自己产生快乐”、“自己让自己快乐”的能力。由此发展下去,我们就从依赖变成“必须借助它们才能获得快乐”,那这就有些类似“成瘾”了。

那么,当再次陷入低谷的时候,我们就不仅要去解决曾经未解决的问题,还要解决对外界的依赖、还要锻炼自己产生快乐的能力、还要尝试消化与接受当下的自己。这就比之前难解决许多了。

所以,何苦因为一时的享受,而给自己的未来埋下这么多隐患呢?

我们终究是要靠自己生存的,外界与工具的协助是为了锦上添花。当然,对一些朋友来说,这些也是他们的救命稻草,他们需要借助这些才能“保证自己不被压力压垮”、才能“活着”。

如果是作为一种应急手段,那可以在自己暂时做不到的时候利用这些协助自己缓解难受,但一定要明白的是,我们通过这些为自己争取的时间和暂时的安逸,不是为了让我们享受、上瘾,并因此失去产生快乐的能力,而是为了利用这时间与安逸来解决自己的问题、锻炼自己的能力,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但看看身边的朋友,有多少是在踏踏实实的做着这件事呢?

而现在我把一开始的问题也摆放在你的面前,“难受没有再出现这当然是好事儿,只是问题有没有解决,还需要你有一些反思”。那你的答案是什么呢,是准备未雨绸缪,还是用“只盯着感受,忽略真正存在的问题”来敷衍自己,让自己和越来越多的朋友一道失去“自己产生快乐”的能力?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PS:

每周1、3、5更新;后期申请的公号没有留言功能,如果需要讲些什么,请直接私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