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文||我在怒江想象大海【云南】

 白云之边 2020-08-05

齐鲁文学



作者简介


       吕胜菊,女,生于1971年,汉族,中学高级教师,任教期间有多篇教学论文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一等奖;现在怒江州泸水县文体广电局从事英语主持工作,副研究馆员;泸水县作协副主席。于2009年获得了云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教育硕士学位。经常以菊梦悠悠的网名在各大文学网站发表作品,也有一些文学作品发表于全国各大报刊杂志。一直坚持做真实的自己,用悠悠心语记录所遇见的温暖和感动。

作品欣赏
我在怒江想象大海(外一篇)

       春天到了,汹涌的怒江也失去了奔腾的咆哮和难看的浑浊,江水是平静而蔚蓝的,只要有裸露的沙滩,就有一片天然的娱乐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能在那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找到自己想要的真实的心灵的回归。怒江,也以最美的风景迎接喜欢它的人们的目光,那些冷峻的山峰和石头也会被蔚蓝色的江水所打动,怒江将以另一种妩媚闯进我的眼帘,让我产生一种恍如隔世之感,仿佛自己就生活在大海边。

  喜欢怒江,是源于少女时代的那次搬迁,因为初见时候它就有如大海一样的蔚蓝。记得1988年初,十七岁的我,跟随工作调动的父亲来到六库。为了支援边疆,也为了享受天伦之乐,父亲把我们从遥远的丽江带到了小镇六库。

  六库是泸水县的一个镇,也是怒江州府所在地。刚来六库的时候,还是美丽的春天,怒江的水面平稳,江水干净透明,从没有见过大海的我,以为到了大海边,那种惊喜显而易见。也就是从那时起,即使当时住在泸水县民族贸易公司三楼一间非常不规则而又拥挤不堪的简易房里,我也毫无理由地喜欢上了六库,喜欢上了怒江和海一样湛蓝的色彩。我天真地以为,我对大海的所有情结,都能在怒江边,完全靠岸。

  1993年,我大学毕业,我参加工作的那所学校就在怒江边,看见激起的白色浪花,也有惊涛拍岸的壮观,每天都能惬意地听着阵阵江水声入眠,让我感受波澜壮阔的大海就在我身边,要不是山峰太高,挡住了视线,我一定误以为自己一直有大海陪伴。

  习惯了在江边教书的生活,自然也喜欢上了冬天怒江像海一样的美丽。最喜欢的还是在晚饭后,坐在江边的大岩石上,听江水平静的声音,偶然还有白色的浪花飘起,一切都是那么美而简单。

  我一个人坐在江边欣赏风景,看蓝色的江水和想象中的大海一样美,想象自己也是一条鱼,只是无法活在我想要的海里,心中对外面的世界也充满了想象。我的想象力一直很好,那种患得患失的时光,也有一种别样的忧郁和唯美。而江边的风光,就成了心中一道永恒的风景线。

  当我从江边来到山头,换到另一个学校,欣赏的又是另一种风光,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气势也别有风味,特别是雾气朦胧的日子,又有一种腾云驾雾的美感和享受,如登仙境一般,对于自然,我喜欢这种随意的美,我觉得,任何风景都有它独特的美感。怒江大峡谷的任何一个山头,都有它独特的风景和文化内涵,这些也都丝毫不影响我对大海的热爱和向往。

  20年的乡村教书生涯,我习惯了鸟鸣,习惯了江对岸有我不熟悉的动物的吼声。没想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改行了,在六库买了一套宽敞明亮的新居,又能再一次地和怒江近距离地凝视。

  虽然没有机会去亲自体验大海的壮阔,但我懂望梅止渴和画饼充饥的道理。于是,我把电脑的屏幕设置成一幅海景图。每天见到这幅美景,就觉得到了怒江的冬天,走在布满沙子的江边,任何一个海滩都美得透明,洁白的细沙给你一种比较独特的享受,无论是触觉还是眼帘,一切都自然地和心中的想象完全融合,除了江水不是咸的,江面不那么宽阔,一切场景就如亲自来到了大海边。

  闲暇时候,我会在晚饭后,陪同家人去江边的生态走廊漫步,感受怒江像大海一样的色泽,也体验亲情温暖我心的惬意和温馨。这样,幸福而温暖的时刻,连怒江的水都变得多么安静啊,静得让我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怒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怒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那裸露的岩壁,峭石,与绿的树、绿的田互为映衬,显得分外壮美。

放眼四望,怒江真的就变成了一片小巧而雅致的大海。远方海天成一色,有蔚蓝的天空和海水,白云是亮而透明的,海水也干净得透明,阳光懒洋洋地照着,陆地是绿色的,有树木,有石头,有洁白的沙子,有深浅不一的脚印,一切都唯美得让我时而平静,时而激动,我的想象力无法低估,海那边,又会出现很多我想象的美景。而我居然也喜欢这种现实和幻想交融起来的海的景致,画面里的一切都是这样简单而唯美,像一幅唯美的水墨丹青,也如我平淡的生活,如我简单澄明的内心。即时每天浸润于柴米油盐的琐碎日子,我也惊喜地发现,只要我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熟悉的地方依然有无数美丽的风景。原来,怒江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它穿过我的身体,渗透我的灵魂,滋补我的心灵,把我对大海的所有渴望和想象释放得淋漓尽致,最终定格成为我心中一幅永不褪色的美景。

 ◎意犹未尽的橄榄滋味

  朱帅哥去学校的后山上采摘了一些橄榄,洗净后让我品尝。

  

        看着这一颗颗圆溜溜、晶莹莹、宛如绿宝石的小橄榄,真令我馋涎欲滴,味蕾备受刺激,立刻让我勾起乡愁,想起小时候和妹妹们一起在老家的山坡上采摘橄榄的幸福童年。岁月变幻,季节更替,远离故乡,走过山山水水,走过流年岁月,游子的跫音无论落在何处,那一缕心头萦绕的乡思从不曾有半分的消减。故乡,是一根无形的线,不管游子走多远,游子终究离不开它的牵绊,躲不掉它的牵引。当雁字回时,当月上柳梢头时,当风起、雨落、雪纷飞时,游子的心,总是一次次向故乡的方向飞去,这份乡愁也变得如此的真切和实在。

  轻轻地拿起一颗橄榄,小心翼翼地咬上一口,一股淡淡的涩味噎住喉头,《橄榄树》的旋律顿时倾泻而出:“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瞬间一股热泪止不住地在腮帮回旋,浪迹天涯、漂泊四方的三毛,带着撒哈拉的故事,带着她与荷西的故事,曾经在喧嚣的世界不停歇地往前走,却以一双丝袜结束自己生命的才女,令我的记忆不断地被刷新,想起她就能回味我的青春时光,即使她淡成一个影子,却也不会被抹去,一直永远留驻在我心深处,一切画面都像电影情节一样清晰,只要想起心口就会莫名其妙地疼。

  岁月寂寂,红尘滚滚。三毛已衔着梦中的橄榄枝飞向远方,她所动情描写的撒哈拉沙漠成为一道定格的风景,她的身影依然在我心底颤抖,只能臆想而无法触摸。她就是这样一个跨越万水千山,走遍红尘滚滚的女子,一个压抑绝望而又健康不羁的女子,一个生活在现实而非艺术中的真性情女子。她一生都是只在写自己的故事,用奇特的笔把我带进那片神奇的沙哈拉大沙漠,那浩大的沙漠和她真实浪漫的爱情婚姻生活,让我毫无理由地喜欢上了三毛。我对三毛刻骨铭心的喜爱也是源于她的真,三毛用她灵魂的伤痛、挚情和痴情,用她生命的血和灵魂的泪来写作,她打开了一扇又一扇自己的窗,直到所有的玻璃与瓦烁伴随她一起飞向天堂,也让她梦中的橄榄树成为喜欢她的我永久地怀念和最真的记忆。

  橄榄树,木犀科,亚热带常绿乔木,耐旱,耐寒,是生长能力很强的长寿树种。由于这样的特点,人们非常喜欢橄榄树,也喜欢把橄榄树作为庭荫树、行道树或观果树来装饰周围的环境,以此成为世间的一道美丽风景。

  橄榄树,生命中的橄榄树,是梦幻的爱情树,正如爱琴海是梦幻的爱情海一样,它代表着简单地生活,用善良、率真、坦荡、淡定去享受生活的乐趣。每个人活着,常常被烦琐的世事牵累,就需要用超然的心境去呵护如黛的青丝,即使是身居温暖的斗室,也要捧一本泛黄的旧书,用品读来滋润正在干涸的心田,修复日渐粗糙感性,以期保留那份如橄榄一样的和悦与温婉。

  吃完一颗橄榄,几秒钟后,一股甜丝丝的感觉却在唇舌之间漾开了,直沁心脾,让我觉得唇齿留芳,顿时眉笑颜开。生活颇像一枚橄榄,有喜有优,有笑有泪。小橄榄中含有各种各样的物质,但只有在唾液中酶的催化作用下,才反应而生成糖类。就如生活中,“苦”要转化为“甜”,同样是得有一定条件的。生活中的“苦”,代表着不幸与失败,而生活中的“甜”,则包含着幸福和成功。巴金曾说过:“人们是这样,苦与甜交织他的心房,成与败编成他的历史。”的确,在茫茫的大千世界里,“苦”与“甜”织就了人们的生活,让人能够忆苦思甜,回味无穷。

  再吃一颗青橄榄,我依然很喜欢这份苦涩之后的甜;再次哼起《橄榄树》,岁月让我多了几许沧桑,却也让我知道了橄榄树不仅代表和平,橄榄树更是坚强和生命的象征,代表着永远的执着;同时也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橄榄树。就让我们心中永久珍藏的橄榄树,尽情唱响生命里最绚丽的乐章,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都能好好感激和珍惜自己拥有的最真实的幸福和温暖。



《齐鲁文学》征稿启事

     2016年,《齐鲁文学》将立足打造新的文学品牌,振兴文学精神,禀承本真创作的宗旨,为广大诗人、作家提供作品发表、探讨与交流的平台。突出文学的时代感、现实感和可读性,使更多优秀的作品面向大众。

     投稿须知:

  

     1、小说、诗歌、散文等题材不限,但要有思想、有特色。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本刊坚持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力争客观全面地反应当前文学研究的各种观点与成果,既欢迎材料扎实的考据之作,也欢迎思辨深刻的理论文章。

     3、文学理论、文学评论、文学研究等学术类文章在征稿范围之列。要条理清晰、论证有力,能够较好反应目前学术研究和实践中的焦点、前沿问题。

     4、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有删改权,如不同意删改,请予以说明,来稿文责自负,并附个人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生活照等个人资料。

     5、作品要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价值,年度择优结集出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