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读||【手艺人系列之爆米花】◆于华

 白云之边 2020-08-05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

      于华,山东省即墨市新兴中学的语文老师,执教语文20载,有幸与文字灵魂相融,彼此相依,互相取暖。不论生活如何风雨坎坷,都坚守自己的选择:养花,读书,听音乐。花草养眼,读书养心,音乐安宁灵魂。愿意在悲欣交集的世间,不断地用文字抒写自我。

作品欣赏

【爆米花】

看电视,最喜欢的节目是记录频道里播放的纪录片,尤其对传统文化的内容情有独钟,比如系列片“手艺人”。

“手艺”,主要是手上的技艺,大多是从生产技术不够发达的年代产生并兴起,延续至今,很多已经在现代化机器生产模式的冲击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甚至永久失传。可还是有那样一些老手艺人,对祖辈代代相传下来的独门手艺感情笃厚,不忍舍弃,于是,他们居于繁华闹市或是清静乡间,独守一隅,牢牢地坚守着,努力地传承着……对他们,我总是怀有深深的敬意。

连续看过多期,他们中有手工制作手串的匠人,有手工制作蓑衣的村夫,有坚持手工染布的老者……他们各自在各自的行当里默默做着一名苦行者。在手工制作占据主流的年代里,他们也曾经辉煌过,手中的技艺,算是他们的独门绝技,在贫苦的年月里,既能用来谋生,养活一大家子人,人们钦羡的眼光也能为他们带来荣耀。

只是,时代的车轮行走得实在很快,机器生产,流水作业,高效率高产量,让人们赢得了更多的利益,所以传统的手工制作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大多数人已经失去了对一份手工艺品漫长等待的耐心了。正因为如此,老手艺人对传统手艺的坚守就显得尤其难能可贵了。

在世人皆忙碌着追逐名利效益的今天,他们的这份坚守总让我想起一个词汇——信仰。

他们 ,也唤起我童年记忆里的一些影像,一些老手艺人的容貌渐渐清晰起来。

对于小时候的物质生活,记忆里都是灰白色,食不果腹的条件,让我们从来不知道零食美味都是什么颜色,所以每次那个爆爆米花的老人来到村子里,总会给一村子的孩子们带来无比的快乐,现在想来,他在一班小孩子的心中,就如西方的圣诞老人,是专门给孩子们来送礼物的。没等他放下所有的家伙事,早就被一群孩子团团围住,老人拍拍身上脏乎乎的短衣,笑眯眯地招呼着“快,回家去要玉米粒吧,很快就会有喷香的爆米花出炉喽……”,于是,孩子们一哄而散,各自回家跟大人要东西去了。

爆爆米花用的是老式的炉子,炉子那端栓了一个长长的圆筒子,爆好的爆米花就是从那里出来的。玉米粒装进漏斗里面后,老人便用手来摇动一个短短的手把加热,然后火候一到,伴随着一声响亮的爆破声,一炉爆米花就顺利出炉了。这样的等候,在我,既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折磨,因为我是特别怕那种惊天动地的声响的,但又不甘心躲远些,往往是一边紧捂着耳朵,一边翘首企盼着。那时候乡村的孩子也没有什么讲卫生的概念,经常是老人兜起筒子,把爆米花从炉子那端顺着捋到出口位置,我们便提起衣襟往上一兜,爆米花便顺势滚落到衣兜里,黄澄澄的颜色,香喷喷的诱人味道也扑鼻而来。那个时刻,孩子脸上也如爆开的爆米花一般绽开了笑容……老人每做好一炉爆米花,听着孩子们的欢笑声,都不由得会舒展开一脸黑黑的褶子,然后开始下一轮的忙碌了……

如今,爆米花仍随处可见,随时可以吃到,却都是由专门的机器制作而成,短短几分钟就可以让你手里捧上一桶,包装也精致了很多。可是,衣食无忧的年月,少了那份贫苦和满心的期待之后,再吃爆米花,却再也嚼不出当年的味道来了……

情系齐鲁★文学先行

    《齐鲁文学》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坚持“发表原创,繁荣文学”的办刊路线,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本刊既欢迎材料扎实的考据之作,也欢迎思辨深刻的理论文章。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有删改权,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有删改权,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