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柳州老兵讲红色故事》 柳州广播八一特别节目《听柳州老兵讲红色故事》,今天播出广播中心记者吴敏采写的系列报道《一身军装,一生荣光》第二集。 (配音:李易龙 录音合成:心语) 1950年11月,年仅15岁的杨星田入伍,先后参加过四土剿匪、黑水战役、草地战役等,经历了枪林弹雨洗礼的杨星田,对于绿色军帽上那熠熠生辉的红五星,有着深深地眷恋,1984年,越军侵犯祖国南疆时,杨星田便让刚从军校毕业的小儿子杨毅奔赴战场,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 杨星田说:“我想呢,我的第一代保家卫国,第二代保家卫国,第三代怎么办?我就是要(他)当兵,到军校,从军校直接申请上战场!” 图为杨星田(右)与儿子杨毅(左)合影 杨星田的儿子杨毅说,从军校毕业那会,不少同学选择到艰苦的西藏去,而他是第一个交申请书要求上战场的,因为作为军官,他也想到真正的战场上去检验自己。在1984年中国收复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之战中,老山战役最为惨烈。 杨毅说:“我分配的时候,到了军部,晚上听他们打电话,谁谁什么营长命令通过了,就是说副营以下的干部,有很多就是电话就通知任命了,副营以下干部肯定是伤亡很大,他上面电话一通知就任命了。' 图为杨毅(右)和父亲杨星田(左) 杨星田说,从舅舅、到自己,再到儿子,算起来已经有三代军人为国效力,为了传承红色基因,他也会经常跟儿孙们说起当年那些事,其中,有苦也有甜,先说甜吧! 那是1959年4月,杨星田作为射击运动员,到北京备战全军第二届体运会。期间,参加了北京“五一”国际劳动节观礼,亲眼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杨星田回忆道:“‘五一’国际劳动节,上午就上到天安门前面的观礼台,见到毛主席,那天晚上举行焰火晚会,毛主席又在天安门上向我们招手,我又见到毛主席,所以,我虽然没有当上冠军,但是,我一天见到两次毛主席,哎呀,够甜了,够幸福了!” 图为杨星田给交广记者讲战斗故事 杨星田说,当年,他亲人惨死在蒋家枪下时,他都没有掉过一滴泪,回忆起在北京亲眼见到毛主席,而且是在一天之内见到两次毛主席的情景,杨星田老人激动不已:“为什么我刚才那么激动,我没有读过书,但是我一天在解放军报上登2篇文章,都是共产党领导得好啊!朱德总司令说,要现代化,就要学文化。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但怎么办?我是文盲啊!到部队以后学文化。” 1951年冬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四川阿坝州的玛塘,在四川西北藏族地区四季冰封的鹧鸪山上,杨星田所部要守驻山口的地堡。 杨星田告诉我们,当年评判一个人是不是文盲,是看他认不认识字,只要认识3000个汉字的,就可以摘掉文盲帽子了,可是,部队里的战友,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没办法,只有在“矮子里选高子”,从班里选出一个识字稍微多一点点的人当“教员”,由教员每周去连部的文化训练课上半天的课,回来再教大家。白天,杨星田和战友们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上警戒、巡逻,晚上,大家顾不上休息,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一起学文化。 杨星田说:“行军的时候,你在前面背一个背包,用一个硬纸壳写上3个字,插在背包上,我就要认3个字。碉堡里面是地当纸,手当笔;雪地里面是雪当纸,树枝当笔,经过两年的努力,脱掉文盲了。后来我写了篇文章,叫《雪山顶上学文化》。” 图为杨星田作品剪报:《雪山顶上学文化》 (1963年8月16日四版《桂林日报》 此后,喜欢读书写作的杨星田还陆续在报纸上发表了《太阳瓜》、《红山包》、《一碗露水》、《千里草原锁铁骑》等多篇文章。 图为杨星田作品剪报:《太阳瓜》 (1955年《国防战士报》) 图为杨星田作品剪报:《一碗露水》 (1962年12月21日) 1953年5月,部队解放阿坝后,要修建营房,没有木料,杨星田和战友们就顺着阿柯河去到下游500里的林子里伐下木头,再运到阿坝修营房。这样,杨星田写了《阿柯河上拉木歌》的快板剧。 1954年2月17日,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到阿坝慰问时,杨星田还上台表演了快板诗:“阿柯河上拉木歌,同志们,向前拉,前面就是金水滩,金水滩,咱不怕,拉上去就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