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简 介 丹影,真名刘丹影,男;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于秦岭南麓商洛山一乡村小学。1986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有200余篇作品在省内外报刊发表,数十次获奖,2001年加入陕西作家协会,2014年3月出版《鸟语》散文集;现供职陕西丹凤县新华书店。 作品欣赏 钱包也叫钱夹,因人的身份地位的不同,其称谓与种类也各式各样。有布做的荷包,有用语录皮(书的塑料封皮)做的钱夹,有用塑料袋做的钱包;有几十元的人造革钱包,有几百元的仿牛羊皮钱包,还有上千上万元的真皮钱包。而父亲的钱包却是用猪尿泡做的,那种从刚屠宰的生猪身上取下的猪尿泡,经过清洗充气后,挂在室内晾干,再用双手搓揉软后既结实耐用又经济实惠,是乡村人普遍应用的钱包。也就是这种极普通的钱包,却承载了我家几代人的生活梦想,更蕴藏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父亲是商洛山里土生土长的农民。上世纪60年代初期,身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他,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十分看重,无论做什么事,都以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来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干伦丧道德与闷良心的事。那一年生产队里有一头性情暴烈的老犍牛,除了他能乖乖让它听话外,没有人能够降住它,这样每每犁地或拉磨时只能由他来使用,时间一长,大伙就商量干脆把它卖掉算了。正好这年冬天,村上来了一个外地的牛贩子,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以350元的价格成交。但牛贩子是个精明人,他害怕自己降不住那头老犍牛,就先付了50元定金后,提出了要队上帮忙将牛赶到县城后,在付给剩余的款。大伙觉得牛贩子的话言之有理,这样,送牛的事只能由父亲来承担。勤快惯了的他哪能就这样空着手去送牛,为了不浪费这一天的时光,他便给自己收拾了一担子柴准备卖掉。 第二天清早,担着柴的父亲和牛贩子一道把牛赶到了县城,先卖掉了柴,再和牛贩子来到了旅社把牛安顿好,这时牛贩子便把剩余的300元钱付给了他。300元在今天不算什么,可在那时却是一个天文数字,他从未见过这么多的钱,所以,他拿到了牛钱后害怕丢失,就把卖牛的钱装在猪尿泡钱包的里面,把自己卖柴的钱放在猪尿泡钱包的外面,然后去街边的食堂里喝了两碗面汤后,才匆匆往回赶,紧赶慢赶等回到了家里夜幕早已降临。 回家后的父亲顾不上一天的饥饿和劳累,就来到了会计家里交钱,等他伸手去掏钱包的时候,吓得他出了一身冷汗,原来,装钱的衣服口袋被贼刮破了,所幸的是那个猪尿泡钱包还在,他急忙将猪尿泡钱包打开,还好,卖牛的钱一分不差,而他卖柴的钱早已不翼而飞。父亲十分沮丧,那一担子柴算是白卖了,但不幸中的万幸是没有将队上的牛钱丢失,否则的话,他就是有几十张嘴也说不清了。 从会计家里出来,处于对老犍牛的思念,他绕道来到了牛圈旁,突然,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那头被他送走的牛又回来了,见到他后不停地给他打响鼻。他心一酸,就奔到了老犍牛跟前,抱着老犍牛的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第二天清早,人们都知道老犍牛回来了,纷纷欣喜地说,我们白赚了一笔钱。但父亲却坚决不赞成那么做,在说服了大伙后于当天又将牛送回了县城,当丢了牛的牛贩子正在着急不知咋办的时候,看到了父亲赶着牛来到了他的面前,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硬要将50元钱塞给他作为答谢。他谢绝了牛贩子的好意说,如果我要了你的钱,我就不会把牛给你送来。感动得牛贩子差一点就给他下跪了。父亲帮忙把牛赶到卡车上,才告别了牛贩子往回走,在路过街边食堂时,觉得肚子十分的饿,很想进去吃一碗素面,但他摸了摸空空如也的猪尿泡钱包,只能以面汤来填饱肚子。 时序到了上世纪的70年代初,父亲已是省地县的农民劳模,在县上也有兼职,出外开会学习的机会很多,这样,为队上捎办的事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但每一次他都吸取卖牛时的教训,把自己的钱与队上的钱分开装,无论怎样也不能让队上的钱受损失。 公元1971年冬季,村上的农田基本建设已进入到如火如荼时期,为了不耽误工期,基建工地上抬石头用的铁丝需要更换,这时他刚好要去县上开会,就利用开会间隙为队上购买铁丝。在五金公司门市部称好铁丝付钱时,他从身上取出猪尿泡钱包,一层层展开,把外边的钱放到一边,取出里边的钱付给了营业员,营业员笑他怎么那么小气,都是钱为啥要分开放,不嫌麻烦。他说,里边的钱是队上集体的钱,外边的钱是我自己的钱,分开放一是自己的钱不能与集体的钱混淆,二是即是丢了都是先丢自己的。营业员收了钱用好看的杏仁眼不屑地白了他一眼后,嫌他幼稚懒得搭理他。事后她将这个穿草鞋裹缠子的农民老粗的事说给人听时,才知道他就是报上有名广播上有声的农民劳模,由不屑到肃然起敬。 随着父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他的身份与地位相应地变了,可他做人的品质始终没有变,农民的本色没有变。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所在的大队被省上确立为全省的先进典型,地,县各级都派来了工作组住队调研,他所在的公社也派来了一位刘副书记协助工作。一天,由于劳动强度大,加之又缺乏营养,使他的胃病又犯了,疼得他在地上不停打滚,刘副书记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听人说蓖麻油能治胃痛,就瞒着他用队上的钱,买了5斤蓖麻油用来治病。他知道后埋怨他不该乱花集体的钱,刘副书记说你的病就是为集体的事操劳过度而得的。他说大队正处在艰苦时期,花钱的地方很多,为此两人吵了起来,他强忍着胃痛,从身上掏出那个猪尿泡钱包,搜遍了包里包外,才勉强凑够了5元钱交到了大队的账上,刘副书记一气之下竟跑回了公社,说不愿再搭理他。但第二天他又回到了队上,不但没有记恨,还逢人就说猪尿泡钱包的故事。 1981年的槐花飘香时节,积劳成疾的父亲终于没有逃脱病魔的折磨,像一头老牛跌倒在犁前再也没有起来。在整理遗物时,当我小心翼翼从他的粗布褂子口袋里,掏出那个鼓囊囊的猪尿泡钱包时,却没料到里面除了他半年前交的党费单据和他给队上办事开的收据外,所有的零钱毛票加起来也不足50元,霎时我的心在一阵阵紧缩,不禁泪如泉涌,我突然觉得它是世纪上最宝贵最富有最美丽的钱包。多少年了,我每每想起那个猪尿泡钱包,就更加思念我的父亲,虽然他没有给我留下多少金钱,但他却给我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那种踏实做事清白做人的人生信条,是用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的。我始终坚信,不管时代是怎么的变迁,也不管社会是多么的富有,父亲的猪尿泡钱包显得是那么的弥足珍贵,因为,它是一个普通基层干部留给后人的传家之宝!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有删改权,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