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花||【乡愁】◆谭希诗

 白云之边 2020-08-06

作者简介

 

     谭希诗,男,网络昵称云卷云舒,热爱文学,业余从事文学创作。现任职贵州中油燃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乡愁】外一篇

在没有动笔写乡愁这篇散文之前,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四韵》的诗,一直在我的眼前浮动,老先生用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分别作为诗中四韵的主基调,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展开层层联想,把乡愁的感情内涵,乡愁的绵长柔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他是站在海外游子、饱经漂泊和沧桑的角度,从心底发出对乡愁的无限感慨,因此乡愁对于他来说,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在余光中《乡愁四韵》的启发下,我便也萌生了写《乡愁》的意念,尽管与之相比可能显得有些肤浅,但这毕竟是我心底的呼唤。

乡愁是一颗种子,一头种在北方的黑土地上,另一头栽在我的心里;乡愁是一条丝线,那头拴在松花江航船的桅杆上,这头系在我的身上;乡愁是一堆故事,讲述着小时候的喜怒哀乐;乡愁是一杯美酒,无论经过岁月年轮的怎样储存和积淀,她都越发的厚实、凝重和醇香。

岁月的烟云中,乡愁是我拨动沧桑迷茫的琴弦,不断地演奏出高亢、奋进、鼓舞的战歌;生活的道路上,乡愁是我前行的路标,时常的提醒着我:人生不容易,且行且珍惜;感情的地平线上,乡愁是我眷恋的归宿,不停的召唤着我:这里永远是你归来的港湾。我忘不了那浓浓的乡愁,忘不了吃着粘豆包、猪肉炖粉条那种香喷喷的味道;忘不了出了远门母亲一直惦记那种温馨甜蜜的感觉;忘不了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开开心心、打打闹闹那种无忧无虑的天真烂漫。

记忆中的乡愁,写在老年人的烟袋锅上,写在小姑娘的红头绳上,写在屋里墙壁贴的年画上,写在男女同学课桌的分界线上......乡愁啊,是情,是爱,更是一份浓浓的牵挂。

家乡,这是一个多么亲切的字眼,又是多么令我向往的圣洁之地。家乡的人是那样的纯净,纯净的像一汪清泉无瑕透彻没有半点浑浊;家乡的人是那样的憨厚,憨厚的让你感动的无地自容;家乡的人是那样的朴实,朴实的让你交流起来不会有半点隐瞒。

家乡是一块净土,在这块净土上,没有尔虞我诈,没有相互欺骗,没有争权夺利,更没有野心和贪婪。他们过着开心快乐、随遇而安的生活,每一步都迈得那样坚实,每一天都过得那样充实,

乡愁是我温馨的梦,是我思念的河,无论我走到哪儿,都会带着这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乡愁是一根柔蔓的牵牛藤,又恰如秋天的绵绵雨丝,永远牵着我,牵着我的家乡,牵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风筝情

夏季,不仅给万物带来了生命的热望、力的伸展,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活力。“立夏鹅毛住”这是东北二十四节气歌里其中的一句,意思是说春天已过,夏天到了,大风该停了,没有大风的天气,比较适合于放风筝,每当这个漫山遍野开满夏花的季节,在东北,就会有成群结对的孩子在空旷的田野上争抢着放风筝,他们欢呼着,跳跃着,像夏花一样,无不陶醉在娇艳无比的快乐之中。看到孩子们的天真举动,望着那越飞越高的风筝,我的思绪也仿佛回到了过去的童年时代。

小时候,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畔的一个乡镇,这个乡镇是附近有名的风筝之乡,父亲是这个乡镇一所中学的校长,那时乡镇的校长没有专职的,父亲每天至少都要给学生上两节的语文课,父亲为人比较随和,不论是和同事还是和邻里之间相处的都很融洽,父亲写得一手好的毛笔字,每当春节来临的时候,到我家里找我父亲的人特别的多,这里面有的是亲属,有的是熟人,还有的是别人介绍来的,他们不为别的,主要是借助我父亲的手和笔,为他们写上几副对联,每到这时,父亲总是不厌其烦的为他们服务,母亲为这事没少埋怨过父亲,可是每次父亲都说:凡是到家里来的,都是看的起咱们,咱们不能拨了人家的面子。所以父亲在这个乡镇里是出了名的好人。父亲不仅课教得好,还是乡里制作风筝的高手,他做出来的风筝总是与众不同,每到夏天之后,我便和我的小伙伴们拿着各自制作的风筝,在空旷的野地上放逐着,在风筝群里,我的风筝最引人注目,那是一个鲲鹏展翅式的风筝,是父亲在百忙之中利用三个晚上为我做成的,上面还涂着各种各样的样颜色,放到天上时真像鲲鹏一样,在阳光的照耀下展翅翱翔,那态势,不仅显得格外的雄伟壮观,同时,也让我感到无限的陶醉,有时候大人们路过我的身边,看到我的风筝,也总会夸奖几句,听着大人的赞赏,我的心里美滋滋的,总有一种自豪感和荣耀感。

这种快乐的日子没过多久,文革的风暴便席卷了我的家乡,那时候当“臭老九”的不挨斗是不正常的,况且我家的成份还不好,是富农,属于斗批改的对象,在那种人人过关的年代,作为一所中学校长的父亲,自然也没有躲过被批斗的厄运。看到父亲游街挨斗的场景,我幼小的心灵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懵懂之中隐隐的觉得世道变了,原来经常到家里做客的那些父亲的好友也很少来了,母亲的脸上也失去了往日的笑容,和自己一起玩的小伙伴也越来越少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我有点茫然了,没了往日的快乐。父亲被揪斗的那段时间里,每天早出晚归,见不到父亲,我的心里总是空捞捞的,每当这时,我便一个人悄悄地走到风筝跟前,看到了风筝就像看到了爸爸一样,心里就踏实了一些,那段时间里,风筝仿佛就成了我的守护神一直伴我左右。经历了这次变故,我好像比以前成熟了许多,没事的时候,我就拿着风筝,望着高高的天空,望着天空中那漂浮的白云,我感到天上比地上好多了,在我的眼里,地上突然变得可怕起来。于是,我便常常幻想着生出翅膀,就像安徒生笔下的安琪儿那样,在无限的、蔚蓝的天空中翱翔并试图脱离这纷乱的尘世,远离这颠倒黑白的大地。

幻想毕竟是幻想,我终于没有生出翅膀来,更没有飞到天上去。在孤独苦闷中,我又放起了风筝,我把对父亲的情感寄托在风筝上,每当风筝从我的手中飞起并随风飘荡逐渐升入高空时,我的心也像风筝一样,随之上下飞舞,左右摇荡,在摇曳漂浮中,我仿佛实现了升空上天的梦想。

随着动乱的逐渐结束,父亲也得到了平反,并回复了原来的职务,一家人又生活在其乐融融之中,可这段难忘的往事一直珍藏在我的心中,父亲给我做的风筝,我也一直带在身边。后来我逐渐长大了,考上了大学,并在外地有了一份比较理想且安稳的工作,就像风筝一样飘上了高空,飘离了故乡。临走时,我带上了父亲专门为我制作的风筝,同时也带上了亲人的嘱托,依依不舍的踏上了新的征途。这么多年过去了,由于在外地工作,回家的次数也少了,但放风筝的习惯我却一直也没有丢掉,有时候给家了打电话,和父亲唠嗑时还经常向父亲提起自己放风筝时的感受。每当这时,我便觉得自己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仿佛觉得父亲就一直在我的身边,我明白这完全是情感的使然,是一种精神的延续,是一种爱的传递,这种情感的呼应是永远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

我爱空中飞舞的风筝,更敬重它那一往无前,勇敢搏击的雄姿。我爱风筝,这不仅仅因为它曾陪伴我度过难忘的童年岁月,更在于它给了我太多的精神寄托和生活的启迪,让我有一种志存高远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我在前行的路上走得更加轻松和淡定。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会平添了几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这不,明天又到双休日了,我又该去放飞我这充满思念之情的风筝了。

情系齐鲁★文学先行

   《齐鲁文学》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坚持“发表原创,繁荣文学”的办刊路线,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有删改权,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有删改权,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