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邮工的足迹】 每当我路过市场时,在街头上看到一位白发老者,他走路时已经很迟慢的样子,岁月不饶人啊。那天,让我想起了这位朴实的老邮工影子。 老邮工是一个很普通的也很平凡的人。他所经历的人生之路,就是他一辈子当了一名邮工,而且是靠的双脚行走在乡村的大地上,把每一张报纸和每一封信件送到千家万户。 老邮工在我的印象里,是一个脚踏实地又是吃苦耐劳的真正的为民服务,也是不一般的普通邮工。20世纪60年代,石浦成立公社时,在镇上设立一个邮电所,刚起步的那个时候,交通极不发达,每天的报刊与信件,都得到千灯镇上的轮船码头,通过水路送来,老邮工每天都要去取,这是一个多么艰巨的任务,作为一名邮工在他心中拿邮包就是职责。 他姓冯,名叫泉根,是石浦镇上第一代邮工,那一代人还不会自行车,他靠的是二条腿步行走到千灯,每天行走来回10多公里路程。必须在早晨八点前赶到千灯的轮船码头上取邮包,还要把邮包背回到石浦。 这就是老冯每一天的工作,拿邮包,认真的进行整理分类报刊和信件,还分发到各村(大队)各单位的。 也许人们不会相信,真的是有这样的工作职责吗!但确切是这样的,从石浦镇上出发的时候,背上了一个有一些送出去的信件,虽说包是轻松的,但担当的使命是艰巨的。老冯就匆匆跨出邮电所的门,踏上他每天的行军之路,而步行到了千灯,穿越几座桥,拿回来的,却是一大包,报刊和信件,少则二三十斤,多达五六十斤。每天的事情必须是每天做完,没有那样的脚力,和强壮的体魄,谁也都吃不俏的。老冯却坚持了几十年,真的是不易。 老冯说了天气好的话,是没有关系的。但到了雨天和风雪,路非常艰难的,记得每年下雪的天,老冯多少次在那些石桥上爬着走,可以说一不当心就会掉到河中的。再说遇到了台风,走在河岸边上,风雨交加,雨伞撑不住,泥泞的路,雨鞋在泥土中拔不出来的,特别是怕雨水淋湿报刊和信件,保护好是邮工的职责,还急着赶回家。再怎么样也得出发,可想一年四季里,有多少风雨天,越是这样的天,路越是难走。当年的路,是极不平坦的,都是弯弯曲曲的泥路,而且都是沿着河边的路,或是渠岸上,在风雨中行走,空着身子,也感觉难行的。不要说背上那么一袋邮包,奔走这么多路程的。但老冯也说了,想想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就不觉得苦了。 石浦到千灯的路,有一些古石桥,老冯是每天要经过的地方。 也许的也许,不知这位老邮工,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了多少路,吃了多少苦。是谁也不得而知。想说一下的事,这条千灯至石浦是一条什么样的路?一路,是经过石浦的鳌山(卫泾墓)脚下一路向西,通过一条道渴浦的桥,沿着张泾江河岸直达到马路桥,这中间还有庵桥、高垫桥、天驹桥等石桥。一路上沿着河岸和渠道上行走。 其实,上了年纪的人们都知道,石浦到千灯有五公里的路程要走,交通又不好,必须是步行的。几乎是天天这样的,风雨无阻。这么多的路,说起来容易,走起来,却是坎坷不平的。这路,已经存在了800年的历史,这路是昆山第一个状元出在石浦――卫泾,当时,皇上专门为状元卫泾而修筑的一条马路,卫泾是在千灯浦上岸而走到石浦的,属于当年最好的马路,桥与路经历800年风雨到现在好像没改变过,桥还是那些古石桥。路还是曲曲弯弯的路,形状也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那个70年代始,那些古石桥,没有得到保护,这一路上的石桥塌了,惟一的在陆泥浦河上的马路桥保存完好,成为昆山市的文物保护单位。 是卫泾留下的一条千灯到石浦的马路,同样也留给了像老冯一代邮工行走方便的一条邮路。随着时代的进步,乡镇的发展,邮电所人员的增加,老冯退居二线了,一辈子在邮路上,一代年轻的后生,都是能骑自行车的,到千灯去拿邮包的。再后来,石浦通了公路,开始有公交车送邮包的。老冯就退休了,一代老邮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完成了历史使命。老冯见证了这一段邮路的发展史。 《齐鲁文学》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季刊,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坚持“发表原创,繁荣文学”的办刊路线,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公开发行。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有删改权,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有删改权,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