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作家||【卢沟桥情思】◆谢发宝

 白云之边 2020-08-06

作者简介

       谢发宝,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天津作协会员。出版编著《南京西善民歌集》《南京西善民歌探珍》《记叙文引读与标准化题解》等数本。

卢沟桥情思【原创】


那年,全国人民隆重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暑假伊始,我和一位历史老师决定结伴去19377月打响全国全面抗日第一枪的地方——卢沟桥参观。

718日,雨。我们晨六时余乘火车从天津出发。到达丰台站下车后,雨哗哗地下得更大了。我们没有避雨,径直找寻309汽车站。一路上风大雨斜,我们带的雨伞只能挡住前面上半身,上衣的后背和裤子都湿透了。我穿的布鞋灌满了水,只好在一片白花花的马路上咕吱咕吱趟着水前进。我们走一段问一段路,行人也淋着雨驻足告诉我们路怎么走。上了汽车,人们又热心告诉我们还应转哪次车,又该在哪一站下车。

两次乘汽车后往右,再往左走一段,便到了闻名中外的宛平城。这是我国抗日将士浴血奋战的圣地,我的心中不禁肃然起敬。我默望着雄伟的城墙,深深地致以崇高的敬礼。

穿过庄严的“顺治”门不远,便是抗日战争纪念馆。馆外大街上,滂沱大雨中停着无数辆大大小小的汽车,购票处也挤满了人,这使我们远道而来的“游客”心中倍感热呼呼的。

这所纪念馆是经全国人大列入“七·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于198777日正式建成开放的。远远看去,馆体建筑肃穆宏丽:门额上,邓小平题写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十一个大字俊秀中透着苍劲。馆院中,花岗岩台阶的平台上,屹立着一座45米高的巨大铜铸雄狮,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威武不屈。

一进入纪念馆,迎面便是长18米、高5.5米、厚1.3米的巨型浮雕,分别由“英雄颂”、“军民鱼水情颂”、“大刀颂”、“仇恨篇”、“忠魂颂”、“铁骑颂”、“太行颂”、“游击战争颂”、“保卫黄河”九组画面组成,背衬群山,侧连城堞,宛然一幅“血肉长城”图。由于是铜铸,呈黑褐色,整个画面都仿佛是群山壁立、万崖耸天,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黑暗的岁月。是啊,他们不正是黑暗岁月中压不倒的群山,摧不垮的长城么?

离开序厅,我们急于先看半景画。人们说,那里逼真地再现了当年“七·七”抗战的情景。不想,今天看的人也那么多,我们只得坐在一块台阶上,而在座位的右面,还密密地站着两排观众。

开幕了。乌云滚滚西压,越浓越暗。刹那间,风雨大作,炮声隆隆,日军向宛平城发动了罪恶的进攻。黑色的夜空中,炮弹、枪弹拖着长长的火舌飞向城内,县署被击中,城墙、屋舍被击塌。忍无可忍中,中国守军开始还击,呜——沙——,子弹带着复仇的烈焰扑向敌人。我看到,整个宛平城火光冲天,枪声喊杀声震耳欲聋,看着,看着,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当年的战场,震惊,激愤,痛心,仇恨,呐喊,冲锋……而正当我慨叹往昔、思想转回现实的时候,“七·七”事变的新闻纪录片又开映了。我于是看见了往日历史中真实的一切:日寇雨中的攻城演戏、对宛平城和卢沟桥周围地区的猛烈炮袭,中国军民的英勇还击,一队中国军人跑步出城对卢沟桥守军的紧急支援,卢沟桥在炮火中的巍然屹立……这一切,是会说话的信使:有声音,有画面,有情形,尤其是有侵略、反侵略的敌我双方当事人!这使日军侵略罪行永远洗刷不掉的铁证!可是,日本国内却有人仍在否认这一切,岂不是痴心妄想、痴人说梦!

接着,我们参观了抗日战争的四个展厅。厅内那一幅幅图片、一件件资料、一样样实物,以及我中华民族全体军民的一段段抗日斗争、直至最后胜利的历程,又在向我们诉说着一切,并将永远向后人诉说。我不时地环顾展厅,发现冒雨前来参展的人来人往,你挤我让,那么,如果是晴天,这些日子该更是人至如潮、拥挤不堪吧?

我们又回到了展馆正中的展厅。许多的人们、特别是成群的少先队员正挤在军民如山的浮雕前照相。这真令人感动、欣慰,因为,我确信:这些少年绝不是冒雨旅游,而是来学习历史的,他们会永远记住中华民族遭受侵略的过去,也会永远继承发扬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他们知道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当会百倍珍惜,而立志长大后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全部力量。

出了纪念馆向右出宛平城“威严”们,便到了我们向往已久的卢沟桥。看,雨中的石桥鳞光闪闪,宛如一条矫健的长龙横跨在古称卢沟又名桑干的永定河上。

这是一座古老的桥。不必说自它始建于金朝大定廿九年六月,历时两年九个月工成,迄今已俯视八百年风雨沧桑。仅是桥东那块乾隆手书“卢沟晓月”的碑刻及那尤为别致的四柱宝盖亭,作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就已够游人浮想流连。

这是一座艺术的桥。不必说作为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十一孔联拱大石桥,其宏伟已属全国罕见;也不必说桥拱的形式为弧形,这在我国也属鲜有,因为古代的联拱石桥,多数桥拱为半圆形或高于半圆形。只须看那281根望柱上各具姿态神韵的较大石狮,及其身藏千姿百态的狮中之狮,就已够让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民间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可不呗,古书上记载是“凡六百二十有七。”而据专家调查,现在共有498个。这其中,由于历代维修望柱,石狮便体现了金元明清以至后来各时期石狮雕刻的不同风格,因此,蔚为大观的石狮,堪称卢沟桥艺术的精华。何况,桥中龙门石上还有三个拱顶石雕龙头,桥面燕翅栏杆西头还有垂首相顶的大石象,它们不仅形象奇特,古朴典雅,栩栩如生,而且还都是金代的原物呢。

这是一座中外闻名的桥。不必说元初文学家张野在《满江红》中曾描写道:“凡几渡,马蹄平踏,卧虹千尺……桥下水,东流急,桥上客,纷如织。”且看元世祖时代在中国作了二十多年官的意大利马可·波罗在其《马可·波罗行记》中对卢沟桥的描写吧:“河上有一美丽的大桥,各处桥梁之美鲜有及之者……老实说,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桥拱……桥脚……建置甚佳”、“石狮甚巨丽,雕刻甚精”、“石柱……石栏……颇壮观也。”这些高度评价和具体称赞伴随着他的游记流传西欧各国,而马可·波罗来北京距卢沟桥竣工尚只有八十多年,则此桥建成后百年间的世界声誉实足以令中国人世代为之自豪!

正是这样一座中华民族的艺术精品,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却想践踏它,而中华儿女却要誓死保卫它。

卢沟桥事变前,日军狂妄声称:三个小时占领宛平,三天打下天津。他们连日以卢沟桥为假想敌进行演习,因为卢沟桥既是南下的要冲,又是北平的咽喉,一旦占领,整个华北便唾手可得。事变后,日军按预定的目标,把县署及城、桥周围炸得浓烟滚滚,并很快绕过城外,一度占领卢沟桥附近的平汉铁路桥和回龙庙。而中国守军日日饭前、睡觉前都要高呼“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口号,此时,“士气悲愤,简直要疯狂,若再不下令冲出城去,士兵们个个要自杀了。”①于是,即令出击。“当冲锋夜袭时,喊杀之声,可闻数里,有的士兵嫌跑路太慢,从城墙上奋身跃下杀入敌阵。肉搏时都用的大刀,步枪大炮简直舍而不用,手起刀落,把日军杀得望风披靡。”②以后又再失,再夺。在杀战中,我守军某连血战到底,最后只剩下四人。一名中共地下党员排长带领全排战士抗击数倍于己之敌,血刃肉搏,杀敌无数,最后全排为国捐躯。许多战士身着便衣,冒着风雨,昏暗中跨过卢沟桥,冲进日军兵营,挥刀砍杀,敌人成排倒下。一位年仅十九岁的士兵,一人连砍日军十三人,活捉一人,最后自己壮烈牺牲。正是这样,在7-12日的三四天里,三度被占领的阵地又三次从敌人手中夺回。以后,守军一直战斗到729日才奉命撤退。

这就是中华儿女的爱国之心,民族之忱,其崇高情怀可赞可佩,其英雄气概惊天地泣鬼神。

在风雨中,我们心情激动地从桥东走向桥西,再又步回桥东。其间,我被解放后路面加铺柏油时保留下的一些露天大石板所感动了:那一块块如一人长、一胳膊多宽的沙石板,拼接得多么严丝合缝,不知多少年的风雨在上面冲刷,不知多少辆的车轮在上面碾压,它们被冲被碾得坑坑洼洼,沟沟梁梁。高处像绷紧的筋疙瘩,低处蓄满了浑浊的雨水。走惯了平道的今日的人们,已很难想象人、车过去怎么能、又是怎么样地从这里走过,但是,它们一块块,一排排,坎坎坷坷迎风羽,结结实实做路基,这不也象征着中华民族血肉筑成的长城么?

为了多方位领略这座古桥的丰姿,我又跑到桥侧面的路边,只见十一个桥孔联手并肩,构成一座长达266.5米的壮阔的大桥。十个桥墩犹如十艘巨轮,年年迎送着气势磅礴的冰凌和一泻千里的山洪。而据调查,这些桥墩和桥券的下半部结构,还是金代原来的实物。它们真的是经千年风雨、历万顷波涛而坚如钢铸,无可征服啊!

我们在一家饭店小吃小憩了一会儿,参观了卢沟桥文物陈列馆,便打算回程了。但又觉得:到了宛平城不看看当年日军炮轰城墙留下的罪痕总是一件遗憾。于是,我们又绕到城的东北部。看着那大片城墙的轰塌处,我不禁又联想起“七·七”几个月后日军攻打南京在城的西南角轰塌大片古老城墙而后保存了几十年的遗迹,联想起那次日军在南京残酷屠杀30万同胞的血腥罪行。这,从北到南,日寇的笔笔血债,罄竹能书么?中国人民能够忘记么?人们能够不深长思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么?

在返津的路上,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反复萦回着:乌云,炮声,火光,冲锋,群山,雄狮,石板,桥墩……

注①②:均见193783日《港报》文章《吉星文团长访问记》。


     【往 期 回 顾】    

诗歌地理◆山东-罗永良的诗

诗歌地理◆黑龙江-霜扣儿的诗

诗歌地理◆山东-陈亮的诗

齐鲁诗会||【最美女诗人】◆迷迭香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坚持“立足齐鲁,面向全国”的办刊理念,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