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5岁说话、13岁丧母、2次落第,走向人生巅峰仅用2个字

 历史侦查处 2020-08-06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心学大师,其创立的心学有明一代,风行大江南北,而王阳明本人则以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成为了整个大明王朝万人景仰的重量级精神核心导师。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张岱评价“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晚清名臣曾国藩对王阳明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众所周知,曾国藩被后世誉为百年难遇的大圣贤,甚至就连伟人毛、蒋也都分别祭出了:“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的高度评价。而有着大圣贤之称的曾国藩却将王阳明与大禹相提并论,足见曾国藩也拜倒在王阳明的神坛之下。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被万世景仰大圣贤王阳明,他的个人资质打小却很平庸,他5岁才开始说话、13岁丧母、2次“高考”落第,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能从34岁开始逐渐走向人生的巅峰。

他靠着什么样的法宝,在年纪轻轻就能够一鸣惊人?助力王阳明走向人生巅峰的其实就“克己”两个字。明宪宗成化八年,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当年的“高考”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的出生充满着传奇色彩。据史料记载,王阳明出生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抱着赤子,托着金光闪闪的祥云,从天而降,不久,王华的夫人王氏身怀六甲,直到怀孕十四个月王阳明才从娘胎里爬出来。王阳明出生后,祖父很高兴,于是就根据梦境给他取名“王云”,还将居住的地方更名为“瑞云楼”。可以看出王氏一族对小“王云”充满无尽的期待。然而,让王氏家族着急的是,小“王云”快到5岁了还能开口说话,王家人急得抓耳挠腮地团团转。某次,小“王云”在家门口玩耍,一名得道高僧恰巧路过,于是高僧就摸着小“王云”的头意味深长地说了句“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然后飘然而去。

祖父听到了高僧的话后,经过一番琢磨,便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自此,小“王云”,有了个新名字叫王守仁,别号阳明。而更神奇的是,小“王云”更名为王守仁后,王阳明就从此开始能够说话了。不能不说每个伟人出身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同凡响的传奇故事,王阳明也是伟人,自然也会有着这段大BUG。与现阶段所有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相同,父亲王华希望将来王阳明能龙门登科、高中状元,好为王家光宗耀祖、光大门楣。但小王阳明的秉性却让身为“帝师”的状元父亲王华大跌眼镜。王阳明打小喜欢做的事情,不是四书五经,也不是先生的说教,而是终日里斗鸡走狗、下水摸鱼、上树掏鸟窝之类的行当。这样无拘无束的生活一混就是11年,要是搁到现在,小孩在外野了11年,父母还不得扒了他三层皮,但是,很幸运,我们的王阳明同学就是这么混过来的。直到12岁那年,父亲王华实在不堪忍受王阳明的调皮劲头了,于是,抄起鸡毛掸子、板着脸连揍带训地把他送进了一所重点小学里读书(私塾)。

13岁那年,年纪幼小的王阳明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悲剧----丧母。俗话说“慈母多败儿”,对于年纪尚小的王阳明能够在外混个11年而不用读书,母亲王氏功不可没。每次父亲王华拿着鸡毛掸子逼着小王阳明上学时,总有一个慈祥的身影像母鸡护雏那样,小心翼翼地挡在了他的前面,挡住了父亲王华手里那冰冷的鸡毛掸子。王阳明也就是在母亲王氏的庇护下,渡过了一个漫长而又幸福的童年,现在母亲去世了,有谁还能庇护我呢?王阳明幼小的心灵第一次被命运无情地撕了个粉碎。王阳明并没有因为母亲王氏的突然离去而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虽然他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只顾玩耍取乐的小孩了,但也绝不是一夜成熟的小大人。在他的心灵深处,他始终探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巅峰?长大后怎么样才能做个圣贤?”小王阳明始终念念不忘追求着人生至仁至圣的终极理念。和我们读书时的一样,老师都会问到每个同学将来长大了想做什么?比如说当老师啊,当警察啊,当医生啊等等。事实上,明代的老师们也喜欢向他的门生询问这个问题。

不过,在明代,读书人的目的除了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似乎没有第二条路可选,因此,王阳明班里其它同学口径惊人的统一:长大要靠中状元,做个大官,好光宗耀祖。但是,当老师转过身问王阳明:你长大了想要做什么呀?稚气未脱的小王阳明一脸严肃地回答道:我长大了要做圣人!小王阳明的话一出口,当场就把老师惊得口吐白沫、浑身抽搐,状如羊角风发作。老师之所以被王阳明的话吓到,倒不是因为王阳明有着爆杀的眼神和恐怖的嘴脸,而是这个志向实在是太吓人了,完全超越了人类对事物的极限认识。什么是圣人呢?我们就打这样一个比方。比如说,你从小就跟老师说将来长大了要做国家元首,老师和身边的同学会是什么反应?当然会嘲笑你白日做梦、不自量力。而圣人这个概念可就不单单是做一国元首那么简单了,一旦成为圣人,就意味着进入孔庙,与孔孟并列接受世代文人香火的顶礼膜拜,成为万世师表的楷模,也就是说,地球不灭灵魂永存,可以说圣人这个概念是完全超越了时空的神级存在。因此,就不难理解老师会有那么大的反应了。志向好立,做起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弘治五年,王守仁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初战告捷,他中举了。22岁那年,王阳明参加会试,也就是类似于今天万人齐过独木桥的公务员考试,但不幸落榜了。25岁时,王阳明再次参加科举,却又再度落榜。在古代,读书人唯一可走的路就是进入仕途做官,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落榜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不亚于晴空当头一霹雳,父亲王华也是从科举这条路过来的,非常清楚落第对于读书人意味着什么。于是,平日里凶神恶煞一向以严格著称的王华却罕见地安慰道:“这次考不中,下次努力就是了!”,王阳明笑着回答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看到了儿子遇到重大挫折能够泰然处之,王华欣慰的笑了,他相信不久的将来,儿子一定会考上的!两年后,也就是弘治十二年(1499年),落榜后的王阳明第二次参加了礼部的会试,这次他没有再让老爹王华失望,他以“赐二甲进士第七人”的优秀成绩考中了进士,跻身到了公务员序列当中。两次的落第,也让王阳明懂得了:做任何事情不可抱着戚戚于富贵的功利心态,否则,越是你想得到的,越会成为你得不到的。

踏入仕途后的王阳明,由于得罪了大宦官刘瑾,被流放到了鸟不拉屎的贵州龙场,在龙场的那段时间,毫不气馁的他,面对穷山恶水、虎兽蚊虫出没的险恶环境,孜孜不倦地求索着走向圣人的终极钥匙。电光火石之际,思维的光芒碰触到了王阳明的灵魂深处,他找到了通往天地人神的“金钥匙”----“心学”。从那以后,豁然洞开的王阳明,心志再次以火箭飙升般的速度直冲天际,官运一路亨通,先后做到了南京鸿胪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左都御史、两广总督兼巡抚。不光仕途一路绿灯大开,王阳明也立下了煊赫战功。“龙场悟道”后的王阳明带着一帮文人平定了赣南长达数十年的匪患,赣南一带的人都惊呼王阳明是神仙开挂,史载:“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明史》)。赣南平匪后,王阳明再接再厉,以临时召集的八万乌合之众,将宁王朱宸濠的六万精锐军队杀得片甲不留,并取得了活捉宁王朱宸濠的辉煌战绩。

此后的王阳明继续被大明朝拿来充当救火队员奔赴广西戡乱,王阳明到任后采取软硬兼施、打拉结合的策略,以诛心之战迅速平定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少数民族叛乱。可以说,至此,王阳明的文治武功达到了所有圣人远未企及的高度,王阳明的人生也达到了顶峰,而之所以能取得不凡的成就用王阳明自己的话来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传习录》)在王阳明看来,人要不断“修心”,时刻洞察灵魂深处的欲望,去除心中杂念,让心灵返璞归真,不让外在意念所控制。因此,王阳明举了一个花草的例子,你不用到草的时候嫌弃草,但若当你用到草的时候,就觉得草是个好东西,其实,草还是那个草,草始终没有变,变的只是被你意念所控制的心灵。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克己”二字!走向人生巅峰对很多人来说是终极的理想,每个人都有梦,每个人都是追梦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非一定得天资聪慧。

纵观历史,很多人从小都资质平庸,譬如,被后世称为晚清圣人的曾国藩,从小也是个庸庸之辈,但打小的平庸不代表毕生的消沉,更不能决定着人的往后命运。因此,改变命运从改变性格做起;改变性格从控制情绪做起;控制情绪得从“修心”做起;“修心”之玄妙唯“克己”二字而已。“克己”二字知易行难,唯有心如止水,摈弃内心污浊,方能战胜自己,塑造一个全新自我,人生才能走向巅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