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作家||【皑皑白雪来报春】◆陶弘标

 齐鲁文学 2020-08-06


作者简介  

陶弘标,浙江上虞人。从事业余写作,创作散文200多篇(30万字),有100多篇发表于《散文选刊》《散文中国》《现代散文》《乡情》《大沽河文学》《唐山文学》等文学杂志。

皑皑白雪来报春【原创】

“真的?真的!下雪了!”

正伏案工作,妻子的一声欢呼,将我的目光弹向窗外。只见,那苍茫茫的天穹中,有了我们期待的画面,盼望已久的这场雪,终于纷纷扬扬地飘落在大地。时令已过立春,我们感叹着这个冬天大概不能见到雪姑娘的身影了,她竟然来了,如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突然拜访。面对这份突如其来的惊诧,我兴奋得欢呼雀跃!

这样的景致最容易惹起我外出的兴致。乘兴而行,哪怕兴尽而返,也要与雪作亲密的接触,怎可呆在家里呢?呆在家里能做什么呢?没有“窗含西岭千秋雪”唐人诗境,何不出去饱览一下美丽的雪景呢?妻子也赞同我的想法。说走就走,我们这次目的地是妻子的老家。那是一个叫象田的美丽的小山村,地处山腰,四周群山相连,山峰起伏,一年中,春天花枝烂漫,夏天绿意漫野,秋天果挂林间,只有冬季,瘦瘠的山、光秃的树,冬日的衰芜在小山村也肆意铺开,一眼望去,未免心生凄清。

抵达象田已是临近傍晚,灰蒙蒙的天空仍然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当我迈出车门,站在这小山村的土地上时,才明白什么叫做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只见,那起伏逶迤的群山,那蜿蜒崎岖的山道,那层层叠叠的田野……放眼之处全是白茫茫的一片。天地是浑然一色的白,彷佛回复到原始洪荒,只有纯洁而夺目的白,铺满在我的脑海。群山裹在连绵不断的白纱里,更显其苍劲与肃穆,宛如银龙在天地间游走。在大雪的覆盖下,先前还显得凄清、瘦小的山村,像穿了一件厚厚的羽绒服,雍容华贵了起来。于是乎,那冬日灰蒙无趣的山村,一下子明亮了起来,耀眼了起来,精神了起来,山村也成了四季最美的季节。你看,那山坡上一蓬蓬茂密的花枝挑着满身的雪花,黄色的花朵点缀其间,让人真的不知道是雪衬梅花,还是梅花映雪,或许,这样的不期而遇才是它们生命中最美丽的呈现。梅树一侧,是一小竹林。但见雪覆盖在青竹上,碧绿盎然,竹姿曼妙。 “春雪碧竹满目青,荡涤胸浊益身心。”白雪,青竹,诗人的灵感和感受便在这样的景致中油然而生。

雪花还在飞扬,绿油油的麦田和枯萎的草儿,仿佛聆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也或许是,在白绒绒的雪被下被捂得有些温暖,那麦苗将会一棵棵抖擞起精神,枯草也开始在泥土中苏醒,拱破泥土探问春天的信息。看着看着,我忽地闻到了梅花的芬芳,听见了蜜蜂的歌唱……脑海中忽然出现了鲁迅先生的《雪》文中描绘的江南雪野图: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有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有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还有藏于白皑皑的雪野之下的冷绿的小草,而且还“仿佛看见”冬花雪野中“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这是活泼的生命,却又在似见非见、似听非听之中,似有几分朦胧。瞬间,我的心醉了!确实,谁说雪花不芬芳?她乘着博爱的翅膀,无论贫瘠之土,还是富庶之地,不择高山峻岭,不拒穷乡僻壤,从冬日的邮箱中,将春天的信函撒向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白雪是在孕育一个百草竞发、百花争艳的春天。雪,是盛开在冬日的花朵,每一朵花都有一颗晶莹透亮的心,都有几缕淡若轻烟的情愫。

雪,使冬天充满灵动,使山村充满诗意。白雪下的象田,充满了你可想象的雪景中的诗情画意。象田的春天不是以绿茵来昭示,而是以这蕴含着跃动生机的皑皑白雪来报喻。雪,是春天未曾预约的使者。我想,过不了多久,象田又该是浓荫蔽日,百花盛开了。那时, 我要对着象田遍野的草木说:你们还记得那漫天的飞絮吗?

冬日田野写意

在乡村大地,不知有多少的山山水水;在山水之间,又有多少的台观楼榭。而“田野”是乡村大地永远的标志,它是山水最恣意的所在,它有台观楼榭最美的眺望,它有诗性心灵最浪漫的怀想。“田野”,你的名字叫诗意。

虽已不是一个田间耕作的农夫了,而营生所在却在乡间,身经目及,自然便多了四季更易的田野了。每天推开办公室的窗户,就可以看见那片广阔的田野。看它的秋去冬至,看它的四季轮回;看它的春华秋实,看它的夏长多消。

即使是在这寒冷的冬日,我依然喜欢去学校对面的田野,去感受她那苍凉纯净的另一种诗境。自幼生在农村,为了理想,告别了那块生我养我的土地,终日穿梭在城市的水泥和汽车的尾气里。水泥总是把诗意禁锢,汽车总是将安静撕破,那份理想中追求的美好而静谧,又在哪里呢?冥冥当中似有天意安排,前几年我调到农村学校来工作,学校对面恰又有一块田野,不能不说是上天的照顾。“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境当然没有,可这里的田野也包含着一番自然的趣味。我回来了,回到我的田野;我累了,为自己放个假。记忆中,在这一年,在和煦的东风中,在热闹的蝉鸣里,在爽朗的秋光下,我曾来到这里,不止三回五回。饭后,我总是邀约几个同事来这片田野边的小径上散步。可回想起来,似乎是刚走过春日的田野和夏日的田野,一晃便来到了冬日的田野,仿佛秋日的田野被跳过了似的。但其实,秋日仍是历经了的,只是不太留意,因此那印象短暂得一闪而过而已。人生的许多路程明明里是走过的,可因了没有特别的大喜或大悲,当我们恍然间去回忆时,往往给我们的是一片空白,一片不留痕迹的空白。然而田野是不会留下空白的。印象中,眼下这弥漫着空寂的田野,曾生长着一个绿色童话,曾历经了春的妩媚,夏的热烈,秋的金黄。可如今,这一切不知何处去了?

从收完庄稼到大雪覆盖,是田野的枯槁期。秋天的背影一走远,田间地头仿佛一夜之间就变得空荡荡的。所有的农作物都借助农具躲进了乡亲们的储仓。甚至,田塍上的草木也收敛了颜色和热情,田野里到处都是贴在地皮上枯黄的萎草。这时候,往日那繁茂、热烈、丰实、凝重都走远了,唯余一片萧索,一味单调,一派沉寂,等待寂寞者的造访。你看,一排排整齐的田埂,少了农人,空荡而寂寥着,远去了曾经铺天盖地的金黄和丰收的热闹。褐色的土地裸露出来,像衰老的鸟褪去了羽毛,全无当初堆苍叠翠、流绿着红。在这里走时,你会感到一种时间的久远和凝固。每一块土地上都曾经着和继续着不变的故事:从播种到收获,从繁茂到荒芜。那些滋长着绿色的农作物滋润着日月星辰的恩惠,然而静默在田野中,好象一支古老的歌无声地吟唱着。此时的田野,一如产后的母亲,一身疲惫,满面倦容,静静地躺着,面对苍茫阴沉的天穹。是的,该付出的都已经付出了,该收获的都已经收获。热热闹闹、辛辛苦苦了三个季节的田野,是该歇息一阵了。

一时一季有不同的美丽,一景一物有天然的灵性,冬天的田野在单调和寒冷中透露着生机,在朴实和苍凉中显现着魅力。在冬天的田野里行走,希望和激情总是会随处涌动。遍野的枯草与枯叶相伴,满地是瘦弱无力的憔悴,可当你微微屈膝,就会发现其中早已有新绿迫不及待,很淡很淡,默默等待春的脚步。而越冬的麦苗更是劲头十足,似要把所有绿色袒给世人。的确,换一种角度去看,伤痛过去了可以是如此的美丽;那么让我们换一种思维去想,如果生命中也有冬天,也让它在我们心野里长成一道美丽的风景吧。确实,只要心里拥有阳光,冬天便不再寒冷,整个世界便会充满光亮;只要心中擎着一盏明灯,便可以走出 阴沉寒冷的冬天,迈进芳草萋萋的春天。

人的感受、心情、思想,是会随着季节的冷暖而变化的。人们对季节总的感觉是:春天给人带来生机,夏天给人带来火热,秋天给人带来丰盈,冬天给人带来失落。其实,人的这种感觉是狭隘的、表面的、非常肤浅的。四季在互补中更替。春天的勃勃生机从何而来?没有严寒冬天的孕育,哪有姹紫嫣红的春天?没有瑞雪飘飘的风雪,哪有嫩叶青青的秧苗?没有冬天的养精蓄锐,也就没有夏天的激情奔放。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但是,这收获从何而来?还不是经过了冬天的积蓄,春天的耕耘播种,夏天的生长才换来的吗……

行走在冬天的田野里,不惧那刺骨的冰凉,冰凉也封不住勃发的希望,覆不灭信念之灯。我的目光柔柔地抚摸着空旷的田野,望向远方,望向幸福!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坚持“立足齐鲁,面向全国”的办刊理念,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