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宝,笔名,青青草。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高邮市作家协会秘书长。曾在《北方文学》《微型小说月报》《现代作家》《星星》《诗潮》《散文诗》《文艺家》《江苏文学报》《扬州日报》《伊利华报》(美国)《欧华导报》(德国)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诗文。荣获首届乔家白杯全国乡土诗歌大赛二等奖。出版诗集《青青草》,散文集《光阴的碎片》。 镇国寺塔与大运河的情缘【原创】 中国人最相信“缘”字,只要与“缘”扯上联系,似乎就多了一份情感。这份情感把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的还成为千古佳话.。镇国寺塔与大运河就有这么一段情缘,也因为这段情缘,它们相依相守、永不分离。 1956年,古运河拓宽,高邮境内有一古塔挡道,这座古塔就是镇国寺塔,它是唐僖宗为其弟举直禅师所建。因为这座塔的古老、因为这座塔的神圣,塔顶端的青铜铸葫芦表面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字样,中央决定留下这座塔,运河水绕道而行。于是有了当今的河心岛,有了岛上的寺院。镇国寺塔,这座号称南方的大雁塔,虽历经沧桑,却古意盎然,生机无限。 它非常骄傲,运河之水流到它的脚下,总是用热情拥抱它、依偎它、亲吻它,把它当成河中之宝去呵护,当成心中的丰碑去敬仰。它也非常自豪,它看见了珠湖雪浪、神山爽气、甓社珠光;看见了皇帝下江南的脚步;看见了秦少游、王氏父子、当代的汪曾祺从大运河出发,走向更远的前方。它见证了运河的变迁、秦邮的成长,它用一颗虔诚的心祈祷国家富强、人民安康。 它每时每刻都把运河放在心上,它知道人工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是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辛勤的汗水,一锹一锹开挖出来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了它的奔腾不息,为了它的源远流长,为了它恩泽两岸的沃土,惠及两岸及北方广大的人民,人们不断地维护、修缮。让它变阔,变深、变清、变绿、变美。2014年大运河成功申遗,奠定了大运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为打造贯穿南北,融合自然、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旅游提供了最为有利的契机。运河沿岸18个城市借成功申遗的东风,趁热打铁,成立“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18个城市依据各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打造全新的区域合作平台,推出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市场吸引力强的国际旅游专线,提升大运河城市旅游的整体形象,推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在这方面,高邮的脚步迈得快,建设的力度大,大运河高邮段有了全新的变化,这些镇国寺塔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我在高邮读师范的时候,经常到运河堤游玩,那时的运河堤,除了飘拂的杨柳,见到更多的是沿堤搭建的小棚,这些小棚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长长短短,俨然一个杂乱的棚户区。黄昏夕照出一片缭乱的凄凉。到河心岛只能乘船,遇到刮风下雨便望之兴叹。如今高邮抓住大运河申遗之机,结合“四成同创”(全国卫生城、全国环保模范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将大运河高邮段以及与大运河相连的穿心河及其它内河进行了改造。他们妥善安置棚户居民、撤除了棚户区。配以绿化、护拦、亭台楼角,假山池沼、石碑雕塑、健身器材、小型广场等。运河堤焕然一新,一年四季花开不断。来此漫步,清新的空气,盈盈的水光,丝丝入心的淡淡清香,让你流连忘返。如果傍晚来此游玩,西湖帆影、日影荡漾一湖彩霞,翻飞的白鸥寻找栖居的温床;河心一塔(镇国寺塔)高悬,落霞披裳,梵音缭绕出清净的梦想;河堤护拦边沿、建筑轮廓上的彩灯蜿蜒而去,让你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现在刮风下雨也不再担忧到不了河心岛,运河观光二桥飞架东西,两岸畅通无阻,风光无限。 大运河浩浩汤汤,滔滔不绝一路北上,它把高邮双黄蛋的馨香,“拔根芦柴花”的歌声带到长城脚下。高耸的镇国寺塔昂着头目送着它走向远方,它相信古老的运河会越来越被人们所爱护,越来越被人们所欣赏,越来越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