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作家||【红杏出墙】◆丁举华

 齐鲁文学 2020-08-06


 作者简介 

丁举华,网名:渔歌唱晚,1965年生人,祖籍:河北正定,现居青岛。曾翻译美国“垮掉的一代”代表诗人阿伦.金斯伯格的代表作《嚎叫》,并主编《半岛诗选》。青岛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红杏出墙
【原创】

在众多水果中,我偏爱杏。为了吃到最好的杏,我还曾干过一回假扮她人的事,那是在半岛诗坛玩时,看到原创文学版主林下清风晒她老家结的红杏,让我馋涎欲滴,但鉴于这两家论坛时有摩擦,不便正面讨要,我就换了一个马甲前去。但还是被长发飘飘的古典女子林下清风认出,把杏塞给我就急促离开了。时隔一年后,重提此事,她还写下了一首古体诗——《杏缘》。

一年四季最早开的花就是杏花吧(1),我说的是乔木属,不是灌木属的迎春花。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凡是春天要开花的树木,其实在冬天就做好了准备,只等冬雪消融,春风一吹,花就竞相开放起来,就好比站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听发令枪一饷,就急速向前冲去一样,杏花也如此,含苞待放时,朵朵艳红,随着花瓣伸展开来,色彩由浓转淡,到谢落时已是雪白一片了。此时,一树杏花,一地粉白,如纱,似梦,像雾,似雪又如雨。杏树如同梅、樱、玉兰,都是先花后叶,等杏叶由嫩转绿,杏也相伴而出了。一颗颗小小的青杏偎依着绿叶,就像怕羞的孩子拉着妈妈的衣襟。几场春雨过后,青杏的脸庞变得红润了。微风吹拂,一簇簇红杏宛若顽童爬树上墙一般,抓着树枝荡起了秋千,煞是喜人。这时的春色就满园了(2),到了麦收时节,各个品种的杏就依次开始成熟上市了。在青岛,最好吃的杏要属“少山红杏”和“关公脸”了。

接下来我想重点谈谈“红杏出墙”的隐喻,我们都记住了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但你们知道最早有此比喻的是谁吗?经我考证,晚唐温庭筠(812-866)写的《杏花》里,最早写到了“出墙”:“ 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正见盛时犹怅望,岂堪开处已缤翻。情为世累诗千首,醉是吾乡酒一樽。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晚唐另一诗人薛能(817—880),他是这样写《杏花》的:“活色生香第一流,手中移得近青楼。谁知艳性终相负,乱向春风笑不休。”在他的笔下,杏花成了春楼卖笑的妓女了。随后,晚唐另一诗人吴融(850-903)也写了一首《途中见杏花》的诗:“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写了这首“一枝红杏出墙头”,他觉得还不过瘾,紧接着,又写了一首《杏花》的诗:“粉薄红轻掩敛羞,花中占断得风流。软非因醉都无力,凝不成歌亦自愁。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徘徊尽日难成别,更待黄昏对酒楼。”直接把杏花写得风流出墙了。大约过去了两百多年,到了南宋,也可能是国破家亡、苟安偏隅的原因,这时的诗人们越发追求奢靡生活,先有陆游(1125-1210)的《马上作》:“平明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再有叶绍翁(1197-)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到了清代,文学家李渔(1611-1680)更是著文,匪夷所思地论证了杏的风流性(3)

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是杏花而不是桃花呢,我们都知道桃花轻薄,唐杜甫有诗云:“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还有“红颜薄命”、“红颜祸水”等等词中的红指的也应是桃花的红,而不是杏花。那为什么是“红杏出墙”而不是“红桃出墙”呢?

及至我看到了宋代的程棨评说梅、杏、桃、李之花时,我才略知其意。他说:“梅有山林之风,杏有闺门之态,桃如倚门市娼,李如东郭贫女。”原来桃已如此了,出不出墙都无所谓了,反而有大家闺秀之称的杏出墙才更受人关注和议论,可杏长得充其量是小家碧玉,怎么会是大家闺秀呢。民间也有一种说法,叫:“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难道杏比桃先开,初春初花,“初”“出”同音?抑或是诗人诗兴大发时,赶巧看到的是杏而不是桃。不管怎么说,文人真是冤枉了我钟爱的红杏了。

但我爱吃杏是改不了了。现在可好,吃杏时又多了一丝联想,反而杏就越发有滋味了。

注:

(1)罗隐《杏花》

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

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

(2)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到杏花时说:“种杏不实者,以处子常系之裙系树上,便结子累累。余初不信,而试之果然。是树之喜淫者,莫过于杏,予尝名为风流树”。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