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作家||【陈志华散文精选】

 白云之边 2020-08-06


作者简介

陈志华,男,江苏如皋人,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出版专著2本。

散发书香的记忆【原创】

题记:

读书的经历是刻骨铭心的。打开沉重的记忆之匣,飘散的却是芬芳,让贫穷和艰难的的童年生活和少年时光变得轻松和明亮。

感谢书籍!感谢与书籍有关的人!

会讲故事的小老师

大家喜欢曹老师不是因为她长得好看,也不是因为她来自于“街上”① ,外表光鲜,举止优雅,是因为她喜欢用前半课讲课本,后半课讲故事。

我们害怕曹老师不是因为她是我们的班主任,也不是因为她喜欢叫学生到前面“亮相”② ,也不是生气起来直直地盯着我们几分钟叫我们芒刺在背、毛骨悚然,而是因为害怕她哪一天上课不讲故事。

所以,我们的作业从没有不做的,劳动从没有不好的,上课从没有走神的……我打心底喜欢老师讲故事的时候的样子,嘴里说的是快乐的事情脸上就是笑盈盈的,讲的是小兵张嘎抓鱼她身体犹如在水里游手就好像在抓鱼,讲日本鬼子杀中国人就让我看到红眼圆睁、惨无人道的侵略者……

一次课间,我问曹老师什么时候讲“李向阳”,她笑着打开抽屉拿出一本“画儿书”③ ,说:“不叫李向阳,是叫《平原游击战》,李向阳是这里面的。想听,好啊,等我看完了来讲。”

“看完了这书就能讲给大家听了?”

“是啊,看完了,记得了,就可以了。所以,老师每次都认真地一字一句地看啊!”

“那我认真地一字一句地看完了,记得了,我也能像你一样讲出来吗?”

“是啊!怎么,想试试看?”老师笑眯眯地看着我,我感到一种无法言语的东西从心底升起,就像早晨峡谷中的雾气在阳光下蒸腾而上,我点点头,不知怎么,老师手上那本《平原游击战》就到了我手里,现在也想不起来是我主动从老师手上拿过来的,还是老师递来的。

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认认真真的,一字一句的(有许多的字不认识,就凭着图画去猜去蒙)。可是记不得,又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老师问过我两次“能不能讲啊?”我都不敢承认。后来,看了好多好多的遍数,记不清看了多少遍了,直到合上书闭上眼,书里人物的表现变得连续起来像电影里一样了,我才告诉老师我能讲了。于是,老师让我试一试。第一次走上讲台讲故事,是令同学们羡慕和嫉妒的,他们的手都拍红了,而我开始还颤抖着双腿,后来渐渐镇定下来,一会儿工夫,就到了下课,故事才讲了小半。我带着从未有过的一种喜悦走下讲台,享受着比听故事要浓烈得多的激动。在同学们的注目里,老师宣布我是“班上讲故事的小老师”,“以后,老师就可以把讲故事的任务交给他”。

《平原游击战》总共讲了三回就完了。我失望之余,想起来询问曹老师:为什么老师一个故事能讲十天半个月或者更长时间,我却总是兔子尾巴长不了。老师告诉我,讲故事不是照说书上的内容,要“添油加酱”,要“把死的画儿说活了”。用老师的方法一试,果真,我的故事长了,同学们爱听了。

曹老师给我的这个称号让我在班上的地位蒸蒸日上。小小的虚荣心促使自己想方设法维持自己的“崇高地位”,于是自己逼迫自己不断地看书、讲故事。跟着曹老师学习的两年间,我从曹老师那里借读的书很多。因为这些书我都认认真真的一字一句的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又能“添油加酱”,“把死的画儿说活了”,所以,至今记忆犹新。现在想起来,我写起文章来总是短不了,这一定得感谢曹老师的。

其乐无穷的拾荒者

周围能找到的书都读完了,我瞄上了供销社书柜的书。去看了好多遍,那些崭新的书虽然面孔各不相同,但是隔着木制柜台的鸿沟可以感到他们都用老朋友的眼光在默默召唤我。曾经不止一次的胆怯地请求高傲的营业员拿过其中某一本来看看,摩挲着光滑的封面,闻到新鲜的油墨香,快速地浏览内容提要,有时候趁着营业员“走神”的空儿偷偷向后翻几页,感到无限的满足。去的次数多了,成了专问书、不购书的“老主顾”,以至于见到我,那个营业员就干脆拉着脸硬硬地说:“买不买?不买就不给看。”对于上帝般的她,小小的我只能带着梦想逃之夭夭。但是,每次上学、放学总要绕道走过供销社,远远看着那个书柜,像饥饿一样不断噎着口水。

最终还是经不住痛苦的煎熬,踌躇了多少次以后,向我娘开口:“娘,我想买一本书……”

“书?买书?你的书呢?”正在洗衣服的娘抬起头惊异地看着我,有些生气。

我嗫喏了好久才使娘明白我要买的不是学校用的书而是供销社书柜里的书,她从浑浊的洗衣水里拿出一只手,摸摸我的额头,说:“儿啊,哪有闲钱买那些书啊?老母鸡下蛋一天只下一个啊。”

“娘,我想那书想了快有三个月了。我想买来看。”我趴在娘的膝头上,几乎起了哭腔。娘看着我的眼睛,看了好长时间,我发自内心的渴望大概被娘从我哀求的眼光娘读懂了,她拉起我,从浑浊的洗衣水里抽出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默默地走到房里,过了好一阵,她叫我进去。娘手中抓着一个已经有点锈的“百雀羚”④盒子:“儿啊,你想买书,娘再没有,也要支持你。”

“真的?娘?”我仿佛听到叫我吃一大碗肥肉和三大碗米饭似的惊叫起来。

“嗯。”娘认真地回答。于是,我看到那些老朋友在向我招手,我和他们相会在撒满鲜花的林荫大道上,我和他们拥抱在一起。我双手接过娘递来的钱盒,使劲打开,里面整齐地排列着半圈硬币,都是一分的,我数了数,十二个。我失望了,“娘,我要买的不是画儿书,是和上学的书一样大的厚书。我看了,最便宜的也要二角三分。这些……”

娘捋了捋我的头发,又抚摸了的脖子,低低地说:“儿啊,你想买书,娘再没有,也要支持你。但是,娘只有这么多,其余的你自己想办法。”

“我想办法?我向……”我的脑子飞快地转起来。

“你自己想办法。不过,我告诉你,你不要向你父要,家里没有多余的钱。”娘的这句话暂停了我飞快地转起来的脑子。看着我失望的我,娘接着说,“真想读书,你肯定能想到好办法。”

我藏起了带着娘的嘱托的“百雀羚”。开始想办法。经过几天的苦思冥想后还是小伙伴出了个主意:大队的塑料制品厂在收购废塑料纸,可以拾废塑料纸来卖给他们。我把办法告诉娘,娘笑容荡漾:“我说你能想到办法的啊。不过,我要告诉你,不能到人家去偷啊,一定去野地里拾才对啊。”听到我的保证后,娘才放开我的手。

当我第一次获得两块三角巨款的时候,我感到我的口袋沉重得几乎要穿个洞,我用手攒住这比命还要珍贵的钱的时候手心不断地冒汗了。当我再次来到供销社的书柜前,我高声地要求那个骄傲的营业员“拿书我看”,她不屑一顾地说:“又是你!别以为歇了几天不来我就不认识你了!不买不要烦人,走,一边去。”

“我买!你看!”我理直气壮地从袋里掏出一团钱,展开在手心里展现在她面前。她惊讶得张开了嘴巴,眼睛也闪闪发光起来,“哎,这就对了嘛,你要哪本书?”空气变得愉快起来,“我多拿几本比比、选选。”我对着书柜气势非凡地手一挥,似乎要买下所有的书。……最终,我买了一本白封面的书,书名是三个字,《谁之死》⑥,一个英国人写的,有三百多页,沉重得压得我几乎喘不过起来。我双手捧着,憋着气回到家向娘报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创举:“娘,我买了一本书,你看!”娘非常高兴,把手擦了又擦,捧着书,笑了又笑,最后说:“娘不识字,你告诉娘这书叫什么?”

当听到书名,她说:“咋这书名?不好。”“娘,书名是书名,里面可好看呢。”“好的,只要你喜欢就行。”娘笑得那样的开心,似乎是她买了书一般。

拾遍本小队的田田岸岸、沟沟坎坎,拾遍本大队的田田岸岸、沟沟坎坎,拾遍远远近近的田田岸岸、沟沟坎坎……好长一段时间,读书和拾荒成为我主要的生活,拾荒成为我获得购书钱的唯一途径。我成为塑料制品厂的常客,成为供销社的书柜的常客,成为新华书店的常客。一本一本的书来到我身边,一个个的世界展现在我的眼前,我和作者和书中的一切相会在和蔼可亲的风霜雨雪里,相会在碧波荡漾的河湖洋海上,相会在芳香不绝的春夏秋冬中。

兢兢业业的义务工

有两件事情迫使我不再拾废旧换钱买书读,一是塑料制品厂的倒台,二是要步行到离家八九里地初中学校上学。但是,我的读书生活因为有了拾废旧换来的几十本图书做基础,变得丰富起来,因为同学中有些人家里有书,我把我以前买的书跟他们换,还经常一起讨论共同读过的书。

中午在校吃饭,空余时间较多,同学们去玩“拍烟盒子”或者“抓螺比赛”⑧,我就埋头读书。一般一个中午可以看一百来页,我总要在上课钟声响到结束或者老师到达教室前门时才依依不舍地折起书页合上书。一次,因为看书入迷,同学们都起立喊“老师好”我才惊醒过来,连忙站起,一句急急忙忙但是已经姗姗来迟“老师好”轰动了整个课堂。

“你干什么?”外号“喷雾器”的一向严肃的数学老师板着脸走过来,把唾沫冲得我满脸,我来不及收起的书被他抓住,我死死抓住。以前有人上课偷看书被他发现后“书毁人完”——书当场毁掉,还要写检讨、罚作业。我现在担心的是前者,而后者我可以承受。

“哦——看书啊?什么书?——哦——放开手!我看看——放开手!”

“姜老师,我下次不了——别收啊,我借的别人的——”我近乎哀求他。

“啊!——《特殊身份的警官》——你拿给我。”

“不,我不。我下次不了,我借的人家的,我借的人家的。书你别收了,我愿罚作业。”我重复着我的理由和打算。全班同学都站着看我和老师的僵持。正在这时,借书给我的同学赵大声地说:“姜老师,书是我借给他的,可是这书是班主任王老师借给我的。”

“王老师吗?我倒要看看你小子是不是诳我。你自己去把王老师喊来。”他把喷雾器对准了赵同学。我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大声说:“我去,我去喊。”拿着书夺门而出。一不小心绊在门槛上,像秤砣一样摔到走廊下,但我丢下身后的同学们的哄堂大笑还是飞快的爬起来不顾一切地奔向办公室去找王老师。

王老师叫我坐下,替我掸去满身的泥,问明了事情,沉寂了一段,他说:“哦,我和你去班上,你要当面承认错误才能保住书。”我使劲点点头。当着姜老师的面,王老师把书收回,然后对大家说:“喜欢看书是好事情,但是不能耽误课堂学习,尤其是不能和老师顶撞。”

书保住了。一堂课在我久久不能平静的心跳中平静地过去了。下课了,赵同学在上厕所的时候对我说:“好险哪!”

“是啊,好险!只要书保住,罚死我也不怕。”我坚定地说。

瞅瞅没人,他凑在我耳边说:“书不是王老师的,是我家的。我说谎想骗过去,没想到喷雾器精明得很。好险啊!”

“啊?原来如此?”我又惊讶又佩服又后怕,“王老师,他知道——”

“是,你要好好谢谢王老师。保密啊!”赵同学认真地说。我如梦初醒,王老师,谢谢你啊!

放学后,我和赵同学走进了他的宿舍。王老师正在看那本《特殊身份的警官》,他从书里抬起头,看到我们来了,说:“难怪你忘了上课,确实精彩!我半天都没歇,看了一半。找我有事啊?”

“王老师,我……他……可是……”我语无伦次。“王老师,他说好好谢谢你。”赵同学替我说了。

“这件事情啊,以后就再不要提了。不过,有一点我要强调,说谎话肯定是不对的,今天我就犯了错误。但是为了救你啊,我知道错还是犯了。因为我觉得你因为读书入迷而违反规定值得同情。这件事不要告诉其他同学,更不能够让姜老师知道一丁点儿。”

我们郑重地点点头。王老师叫我们坐在床帮上,和我们聊起了读书。他说他也喜欢看书,遇到好书有的时候废寝忘食,他向我们列数了他读过的数十本的好书,有些名字是闻所未闻。“但是,读书不是仅仅为了有趣、好玩,要有用,比如学习他的优美语言,学习他的写法。就拿着本书来说,为什么这样吸引人呢?我发现,他的每一个章节结尾都是悬念。”他打开书边指边说……

天啊,我第一次听说“悬念”!读书还有这样大的“津味”,写书还有这样大的“讲究”!

说到高兴处,他捧出了他的一大叠读书笔记,我第一次看到读书笔记的样子;他捧出了他写作的几本稿件,我第一次知道一个个的故事、一本本的书就是这样写成、印刷的。

王老师激情四射的“演说”、实实在在的“展示”为我打开了一扇读书、写作的新窗户,让我窥探到“阅读天地宽,创作恒久远”。

从此,我成了王老师的常客,我们从师生成为书友,后来我成为他的作品的第一读者,成为兢兢业业的义务工——每次他的稿件修改完毕我就帮他誊写。有时候他的一个稿件要修改好几遍,抄写得我都记得了,但是,他还是精益求精。

在给王老师当义务工的日子里,我的各门功课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而我的文科成绩快速上升,后来中考时120分的语文得到116分,其中60分的作文得到58分。这真的要感谢王老师。

从他那里,我读到了上百本的好书,特别是文学报刊;从和他交往中,我学到了为人处世的本领;从他的作品中,辨别了假恶丑,学到了真善美。虽然王老师终其一生都没有作品出版,但是,他的那些文字至今依然滋养着我。我对待教师这项事业的态度其实是复制王老师的:爱生为第一要务!我的人生态度也有着王老师的印记:生活在现实里,但永远都要追求自己人生梦想并且默默地坚持做下去,即使不成功也快乐和幸福!

初三毕业时,我的毕业合影后面有王老师写的一段话:感谢你为我做了三年的义务工!好好努力,有了本事不要忘记做一个兢兢业业的义务工——为自己,为家庭,为国家。

注: 

1.那时习惯上把农村以外的地方称为“街上”,这个概念代表的是地区的差别和人的素质的差别。而城市永远是农村人向往和仰慕的地方。来自于“街上”的人有着超人一等的优越。

2.亮相,就是教学生到黑板前罚站。背对同学面向黑板叫面壁思过,面对同学背对黑板叫亮相。那时候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比较常见,家长总希望老师严格一点,经常这样拜托老师:“老师,孩子不听话就打他”。曹老师从没有打骂学生,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亮相”,这样的亮相,一学期全班只有两三次,主要针对打人、偷东西等品德方面的错误严重的。

3.画儿书,就是连环画,一般32开本,每一页上半是图画,下半是文字。

4.百雀羚,一种化妆品的品牌。包装为小圆铁盒子。说是化妆品,其实是冬天搽手搽脸的润肤的油。主要成分是凡士林和猪油。

5.那时候,最美的事情就是吃上肥肉和大米饭。不像现在的人怕吃肉,吃肉要吃精瘦精瘦的,吃饭要吃粗粮饭。这是时代决定的生活标准。那时,无论大人小孩的饭量都大得不可想象。一个小孩一顿吃一大碗肥肉和三大碗米饭是轻飘飘的事情。

6. 时隔太久,无法记准是书名,好像是《谁之死》,或者是《谁之罪》,作家是英国的,至于是谁,也无法想起。

7.拍香烟盒子的游戏是那时候男孩子最常玩的游戏,是把香烟盒纸折成长条状参与活动。先按照香烟牌子的价格决定大小顺序,价格最高的烟盒纸的所有者是当然的“头家”(如果价格相同就剪刀石头布决定顺序)然后由“头家”把香烟盒纸正面朝上叠成一叠,用力摔在地上,去拍。只要把那些烟盒纸拍翻过来,就算是自己的了。在当时这种游戏风靡。

8.抓螺比赛的游戏是我们女孩子最常玩的,男生偶尔也玩。所谓螺,就是河里的螺蛳壳,后来用穿起的蚕豆替代,有规定的游戏规则,比等级的输赢,但不像拍香烟盒子有物件的输赢。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