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南小作家||【宣生徽纸】◆陈思淮

 齐鲁文学 2020-08-06

作者简介

萧淮,本名陈思淮,海南人,17岁,现就读高中二年级,习作《忆·年》获第十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杯”征文一等奖。

宣生徽纸【原创】

山间清晨,霜露从青檀树间滑落,滚入满地的枯黄。萧笙推开厚重的木门,背上竹筐向青檀树林间走去。虽刚入秋,山间却格外湿寒,浓重的水气形成一幕迷蒙的白雾,缭绕在他那一筹莫展的眉间,寂静的山林中传来他微弱的叹息。他走走停停,时而拍着树干,时而折下几根枝条,终于在一棵树前停下脚步,轻轻敲落几颗虫壳,熟练地摸出一把斧头开始砍枝条。

雾气渐渐消散,竹筐堆满了湿漉的枝条。萧笙背起筐子,快步走下山。山脚下伫立着一栋失去往昔光彩作坊,牌匾上题着赫赫有名“萧氏纸厂”四个大字,萧笙缓缓地走了进去。开工时节,厂房里竟空无一人,他却不以为然,随意从杂乱的存放间拨出一些桑、麻、楮放进造纸间,恍惚间,他的眼前浮现出几年前穿着背心的员工们忙碌进出的景象,这个时节皖南山间的许多草本都已成熟,本该是厂里最繁忙的时候。当时许多纸厂都是人潮涌动,山间一片热闹之景,然而仅在短短一年时间,纸厂便锐减到三分之一,紧接着一家接一家的厂子闭门,唯有他还仍旧顽强地支撑着祖传下来的“萧氏纸厂”。眼看着临来的破产,他究竟还在执着着什么……

祖传下来的制宣纸十八道工序,仿佛已经如一串字符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浸泡、灰掩、蒸煮、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洪如画卷一般展开在他眼前。然而他却抛开这简单熟练的十八步,选择祖父曾教过最古老的方法,因为他们相信只有每一步都不略去,极其讲究精细,才能制出优质的宣纸,正如同本草中药一般,细磨慢熬出精华。他先将青檀的枝条蒸干,浸泡,再剥皮,然后放入竹篮中晒干;其后加入石灰与草碱再蒸,去其杂质,洗涤后将其撕成细条,晾在朝阳之地。忙完这些活已过正午,日头丝毫不减夏日的毒辣,炙烤着细条,换发着异样的光彩。萧笙擦去额角的虚汗,望着光束额外灿烂的细条,它将成为纸厂里最精致的宣纸,毕竟……是最后一批宣纸了。时代的迅速发展,私家造纸到工厂造纸,人工到机器大规模生产,每一步的变化中看似是技术的进步,其实是一种演退,同一定时间内制出数量相差甚远的宣纸,其质量远不如从前,在新一次爆发的电子革命中,网络逐渐占据着信息交流、文化传播的主导地位,而传统的宣纸早被人们遗忘。当人们再次提笔在宣纸上预写时,竟一时不知如何下笔,他们早已习惯用瞬时性的话语去交谈,再次面对长长的宣纸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时,却无从下手。也许网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当下的人来说更加方便、快捷、有趣,但是它将永远不可能完全取代纸。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宣纸有网络不可比的魅力,它不仅是一份情感的寄托,更是一种传承的文化,然而它渐渐遗失,停留在书籍记载之中,化作一份遗憾。

萧笙惆怅地放好竹筐,起身收拾厂子。这前前后后几个月的时间里,乡民们总瞧见这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来来回回地在厂房间穿梭,或是同几位地租人员签转卖合同,或是倒卖工厂机器,每每办完工事他的眉头似乎皱得更加深沉。山区的天气也越发阴凉,时不时下起微雨,而那细条经过自然的日晒雨淋开始变白,萧笙更加忙碌了,他将细条打浆入胶,加入植物胶与打过浆的皮草和草料充分搅拌,并用竹帘抄成纸,刷到炕上烤干,做完一步他的眉间便平缓一些,最后萧笙小心翼翼地将制好的宣纸剪裁整理成张,放入黑漆的木箱中。

又是一个清晨,冬霜飘雪,青檀树上叶子全数枯落,只有那光秃秃的枝杆在寒风中摇曳。萧笙提着木箱走出纸厂,缓缓地锁上大门,在呼啸中锁上这卦尘的记忆。

深陷得脚印在一场雪后,平履如地,再无一丝痕迹……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