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诗人李会的五首诗,感觉到作者在创作上采用了物我合一,借物达意的手法。什么是物我合一?物我合一是古代艺术教育术语。指艺术对象(物)和主观创造(我)的融合、统一。其最高目标是“夺”对象(客观自然和内在自然)之“真”,即“意造于真”,达到“参造化”、“通幽冥”、“默契天真,冥同物理”的境界。清邹一桂《小山画谱》:“今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见一花一萼,谛视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则韵致丰采自然生动,而造物在我矣。”要求艺术家观察、学习自然,日积月累,苦修苦炼,直至“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论画》)的主客合一之妙境。诗人李会在创作时,就常常采用拟人、比喻的手法,移情于物,将自己化身万物化身他人,成为外物、他人的代言人。如秋日太阳光辉热量的减弱,飞翔的雨滴摔碎乌云的肉身,把风暴当作人来写;把唇间蹦出的词语比作蛮横的石头,把雨后的景象比作女朋友妩媚的脸庞;由盲女的表情体会其内心。但是物我合一,移情于物,为外物代言,这些都是手段,借物达意,借助外物这面镜子来映照自己的内心,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体验、感悟才是目的。《秋日凉》借大自然中秋日光辉热量的减弱来写人生豪情壮志随时间流逝随阅历的增多而慢慢衰减;《鹅卵石》借河底的鹅卵石之间的碰撞摩擦来写生活中人与人之的矛盾;《雨后》借雨后的景象来写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与体验;《盲女》则通过盲女与正常人生活的对比,揭示生活中的丑陋与痛苦;《风暴眼简史》则借风暴来表现大自然的力量之神奇与伟大,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 作者内心的感受、体验、感悟是抽象的,这些抽象的东西只有与具体的外物或现象或特定的人物结合起来,才能得以形象、生动、准确、传神的表现,也才能为读者所理解,引起读者的情感上的共鸣,得到思想上的启迪。诗人李会以物我合一为手段,达到物我两忘的效果,实现意象结合、借物达意的目的。这种创作手法很值得广大诗友们借鉴与运用。 -----特约诗评人:刘军华 【作者简介】老影子:网名牵着影子去流浪,原名李会,老家河南现居大连。诗歌爱好者,业余码字工。河南省诗歌创作研究会会员。诗观:活着,就是用简单生活书写诗意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