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期诗评专栏《诗歌是需要张力的》

 白云之边 2020-08-06

“任何文本的技巧都可复制,但精神的“技巧”就很难复制,这就是“诗味”之所在,原创之所在。它是属于诗人自身特有的、不容易被复制的“诗意”。写诗评,在诗和语言面前要沉静一下,语言就会向诗人们展开诗的世界。诗来自高空,也来自心灵的深处,你与诗交汇着,与写作者深谈着,那是一个人良知的隐蔽之处,而此时你正在触碰正在聆听,一次写作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评论更是一次成长!”
欢迎有心者入围,又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木鱼

诗歌是需要张力的

连方

连方:“瓦当:诗歌是需要张力的,它体现在高度、深度、空间和心理,并经常体现出观照和对比。江南布衣的《蓝色袖套》了了数语,即营造出了这种巨大的张力。“我和你,隔着一座冬天”,“我和你“的距离,瞬间就有了空间的距离、心理的距离、温度的距离,“一座冬天”有多大,张力就有多大。“蓝色的袖套”“和宽大的风”是又一对矛盾, “一个盲人”的静寂和“大片田野中的喧闹”也是一对矛盾,它们在反差中形成反差,在眩晕中形成眩晕,在空间中创造空间,在张力中创造张力。”

一、感悟

欢喜:这类诗不易写因为在心间的深意总表达不出,难以直抵受众的心灵,引发被命击中伤的颤栗。这又是个永恒的题材,似乎已被人写尽,难以超越。可还是一再地被书写,不断地被反复,说明其蕴藏的丰富和拥有的永久魅力。写出了一些通感,没有再深入。如果意象和词汇个性化和陌生些会更好。

连方:@欢喜 说得挺中肯。感谢老师!

连方:要我说的话,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位有着相当功力的人,技艺熟稔。无论是从行文、架构和语言,都可以看出这一点。“欢喜”老师切中了要害。这种普遍化的体裁里写出新意,不是很好驾驭的。此诗,没有冲击力让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有些诗歌,读过之后,让读者恋恋不忘,即使出现一些瑕疵,也总比普泛化的作品更易于让人耳目一新。

欢喜:不错。像穿着得体,举止优雅,熟读诗书的美女,带着惆怅和忧伤还有悲哀走过,挺养眼的。

吴颖、李永胜评析

二、评析


读“寄给大山的昨天”
文/吴颖(河南)
木鱼老师说:诗来自高空,也来生心灵深处。你与诗交汇着,与写作者深谈着,那是一个人良知的隐蔽之处,而此时你正在触碰正在聆听……
 此刻,读这首诗,我却不敢过多地与诗触碰,心在隐隐作痛。一个背井离乡的少年,在躁动的城市里,只能“在白开水里,渴求一口甜”。
 年轮的乐章被黄牛嚼碎,故乡,父辈,风吹炊烟,河流落叶,久阳缱绻,都在生命里长成了那年。而那一段躲雨的屋檐,也随露水在时光里滑落。
 当我披荆斩棘,梦回故土,对着祖父的牌位说想念,而与大山只能相对无言。在一句“相对无言”里,我仿佛看见,我的弟弟,我的亲人,我的邻居,他们一步三回头地离开故土,在异乡的屋檐下,躲雨……
◎寄给大山的昨天
文/陈远河
那年,我们偎在大山的身前
那年,风吹炊烟
河流落叶,夕阳缱绻
父辈和黄牛、犁铧们都卡在
农耕的时节里不能抽身
如今,我已走远
如今,那年长成了思念
很想借小区的草丛重演山间
借草上的露水滑落时光
去虚构一段那年躲雨的屋檐
扯起一天空的乌云
用目光默送一个背井离乡的少年
年轮的乐章被黄牛嚼成碎片
老石桥上的脚印里,寻不来昨天
这城市的躁动,惊若那年的雷
劈开一截无所适从的存念
我,只能在白开水里渴求一口甜
或持一把镰,披荆斩棘辟出小径
通到祖宗的祠堂前
对着祖父的牌位说声想念
大山也和我,许久没见
我们却只剩下,相对无言


吴颖:女,教师,河南西平人。诗作发表于《河南诗人》,《天中晚报》等多个纸刊。诗观:坚持与灵魂对话,用真心抒写。



 游子思乡恋家的赞歌
 ——读诗歌《寄给大山的昨天》
文/李永胜
读到《寄给大山的昨天》这首诗,颇有感触。这首诗立意很好,采用对比手法。写自已离开家乡时的无奈和多年后,想像回到故乡的酸楚。时光易逝,光阴不再,对背井离乡的人来说,都有同感。但未必能够表达,而作者却抓住了这一牵动灵魂的主线。触动了很多读者。
这让我想起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两句诗。这首诗所要表达之意也在于此。
 抒发了作者久居他乡伤感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
李永胜,甘肃陇西人,在《黄土地》《作家世界》《河南科技报》等纸刊和多家电子微刊上发表诗歌,散文作品百余首(篇)。诗观:用热情对待生活,用真情抒写灵魂。

道生子、赫芳评析

三、精彩评析


需要逃离和亲吻的故乡
——《寄给大山的昨天》读后
文/道生子
童年时代的乡野或者山村记忆是最为深刻的。无论多年后,满脑子农耕农忙时节的片段:父亲、黄牛、犁铧、炊烟、老石桥、镰等等都会不时在眼前反复跳跃。那些情景生动、煽情,我们众多有此经历的人还时常幻想能够回到从前,就像诗作者那样,“很想借小区的草丛重演山间/借草上的露水滑落时光/去虚构一段那年躲雨的屋檐“,去重新感受那些过往的昨天。
其实,我们终究要逃离我们那个生我养我的故乡的。再好的故乡,无法留驻我们心里的倔强,自年少时从大学甚至高中开始,我们用单选题在父亲和乡邻们羡慕的目光里,以单薄的行囊义无反顾地走进城市。这个选择似乎也是残酷的,却也是自豪的。
不得不承认,故乡这个概念,只有我们这些离乡背井的人才会有此概念,而对于终归埋在乡土下的父辈们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我们在离开故乡的那天起,就注定了我们一生的思索。尤其是在躁动的城市里听惯了喧嚣之后,我们会存在心底撕裂般的疼痛,从而激发我们对故土的热恋和对亲人们的怀念。于是,“或持一把镰,披荆斩棘辟出小径/通到祖宗的祠堂前“,这是再也不过自然而然的事了。
从心理学上说,这是一次情感发泄的周期表现,只要我们存在,以后永远都会继续。但是,随着年龄的变老,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慢慢地选择淡忘罢了,就像故乡的那些大山也和我们许久没见一样,“我们却只剩下,相对无言“。故乡,肯定也要在我们的视野里,像一阵风最终飘远!


作者简介:道生子,安徽亳州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诗观:诗发乎心性,游离于自然。



赫芳点评:
大山的思念
文/赫芳(山西)
原诗:
寄给大山的昨天
那年,我们偎在大山的身前
那年,风吹炊烟
河流落叶,夕阳缱绻
父辈和黄牛、犁铧们都卡在
农耕的时节里不能抽身
如今,我已走远
如今,那年长成了思念
很想借小区的草丛重演山间
借草上的露水滑落时光
去虚构一段那年躲雨的屋檐
扯起一天空的乌云
用目光默送一个背井离乡的少年
年轮的乐章被黄牛嚼成碎片
老石桥上的脚印里,寻不来昨天
这城市的躁动,惊若那年的雷
劈开一截无所适从的存念
我,只能在白开水里渴求一口甜
或持一把镰,披荆斩棘辟出小径
通到祖宗的祠堂前
对着祖父的牌位说声想念
大山也和我,许久没见
我们却只剩下,相对无言


这是一首抒发和倾吐以大山的昨天为背景的,深切思念故乡的诗,同时讲述了在城市的不适和艰难生活的情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情感辗转反侧,非常真挚,使人潸然泪下。
第一节回忆了那年的秋天的情景,“我们偎在大山的身前”,温馨的家里冒着炊烟,田野里,河流飘着落叶,美丽的夕阳缠绕着,父亲、黄牛、犁铧、农耕的描述,表现了秋耕的繁忙,这一节描述了一家人在大山前的平静安详和快乐的生活。
第二节阐述了现在走远和对那年的思念。
第三节诗人写了在城市的小区居住,却常常借用小区草坪草上露水的清晨,去写那年“躲雨的屋檐,天空的乌云,目光默送,离乡的少年”等词句,虚构出自己离乡时的一幅酸楚画面。
第四节诗人用年轮、黄牛、碎片、老石桥、脚印、来讲述回不来的昨天,更进一步体现了思乡的心情。
第五节诗人讲述了进入了繁华都市的感叹,自己无所适从,可是必须面对现实融入其中,尽管很努力,也只是从繁忙艰苦的生活里得到了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
第六节诗人思乡的情绪达到了高潮,迫不及待“持一把镰刀,劈荆斩棘”奔到家乡祠堂前,对祖父的牌位说声想念,可是面对抚育自己长大的大山的思念之情,却不知道诉说什么,从那里说,一切都在无言中。
总之,这首诗用思念故乡大山的一根主线相贯穿,层层递进,构思细腻、深情、新颖,描述精准,给读者呈现出一幅又一幅动人的画面,深深打动人心,耐人回味,好诗!
作者简介:赫  芳,笔名:月色荷塘,山西省侯马市,中文诗歌网会员。诗观:投身于诗海,打造美丽人生。



栏目主持:罗莲芳,笔名:连方,70后,四川宣汉人。现任齐鲁文学福建中心诗评部主编。

· 齐鲁文学 ·

//////////////////////////////////////////

秉承“探索,创新,文明,诗意”

推进前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