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和读诗都是考验耐性的事,即便是在喧嚣匆忙的时代,诗歌也从来不应该是快速消费品。二维码时代有艺术追求的诗人们依然是一群语言的理想主义者,依然保持从容的格调和写作的尊严,做一位既不迎合、也不抗拒,专心致力于诗艺创造的诗人。“我的这些想法,一般新青年会误以为有多大的创意。其实,对我个人而言,一首诗,像我说的,能够“始于愉悦,终于智慧”,这种清新的气质就算是创意了。诗的形质是跟恋爱一样的。好比火炉上放块冰,它自会逐渐消融。诗一旦写成可以修修改改,但写不出来却不能滥捶、强扭。一首诗最可贵的特质就在于:它有自己的运行轨迹,而且会带着诗人一起跑。把下面这句话读个一百遍:金属永远保有它的气味,诗也永保它的清新。惊喜中发现的意义,一旦展开就决不会消失。” ——摘自“弗洛斯特论诗:始于愉悦,终于智慧” 连方:《驻村扶贫》这首诗具有的社会性与现实性是深远的,与今年中国作协主推的小说《猪嗷嗷叫》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的结局未完全扬起来,虽然最后一节,在抒发表意作者对扶贫对像(如草一样卑微的人)的情感,包含作者的怜悯之心,但气势与冲击力减弱了。我把《石头》当做《驻村扶贫》一诗的补充,否则,《驻村扶贫》一诗从“一棵小草”到结尾就比前面的弱了,或者,《驻村扶贫》最后一节不要,给人的震撼要强烈得多。这样,诗题与诗歌文本就不会有大的脱节倾向。连方:我个人喜欢到此嘎然而止的感觉,让读者阅读延伸扩展比作者自我表情要来得痛快。同时,我删了前面文本中的两个字,加了一个字。这样给读者留下的空间就非常大。南山客:《驻村扶贫》这首诗大题材,小切入,立意很好,从小处入手,倾注扶贫干部的人文情怀,流露对草木人生的关怀和思索。隐喻手法的运用较成功。诗歌的结尾部分不够含蓄。有待商榷。一幅简炼、生动、鮮活、素朴的乡村速写图。 首段开门见山,用"啄"、"低"、"刨"、"鞠",四个动词精雕细琢,以"麻雀"比拟乡民,形象生动,呼之欲出,有姜文电影的镜头感。其中"啄"、"刨"象征乡间劳作之艰辛,"低"、"鞠"彰显农人谦卑淳朴之品格。一、二句对仗工整,简洁,有神韵,诗中有画,后四句写暮归,节制而深刻,画中有声。从这段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久违的"插秧"、"割谷"、"打豆"等农业生产景象,其声不绝于耳。而"麻雀”不论出工,还是"回檐",都"啄"不停,暗示农人"闲不住",如此辛劳不息,又将收获到什么呢? 二段用"炊烟"、"秋风"、"蒿草"、"虫鸣"叙写乡村坎坷命运,其"稀薄”与“荒凉"的结局足以让作者深感悲悯与疼痛,由衷发出悲悯之情,引起读者共鸣,诗歌关照俗世人生的宗旨由此得到体现。在这秋风萧瑟,蒿草疯长的暗哑色调下,几声"断断续续的虫鸣",涂沫出一笔翠色。暗示着作者对日益地旷人稀的荒凉乡村前途命运的一种呼唤与期盼。"偈语"后虽嘎然而止却让人感到余音袅袅,韵味深长。 全诗意象准确,有韵律,描述简洁传神,画面感强,情感契入自然有度,引人深思,是一篇烛照当下的乡村题材之佳作。刘克文,本名刘艳方,男,荆州市作协会员,在《荆州日报》《红领巾报》《湖北电大报》《中国流派诗刊》《长江诗歌》等报刊发表诗歌百余首。入选诗歌文本4部。连方:@刘克文 你把麻雀的况味都读出来了……简析的第一节可简单归纳一下此诗的特色。浅见。刘克文:@连方 ,本想先总后分,但总概,归纳部分尚未成熟,就省了,老师所指,正中要害。全诗意象精准,表述节制,有韵律,情感契入自然有力,暗哑色调凸显明朗意境,是一篇烛照当下的乡村题材之力作。刘克文:突然想到,或者干脆置之文末,独立成段,总分总架构,您看可否?连方:你的文只算简评,"析"的话还需深入,如果浅析的话,比如第一节,你只注意了动词的应用,"啄一粒草籽,低一下头/刨一穗秕谷,鞠一个躬"这些动作代表了什么?第一节诗中有画,画中有声,这些都得点明其意旨和神韵。你觉得呢?连方:第一节的比拟(拟人)写得很妙,画面感强。而且画中有声,声情并茂,这些在文中要恰当体现。连方:你说的"全诗意象精准,表述节制,有韵律,情感契入自然有力,暗哑色调凸显明朗意境"这些,在你的析中要点出来,比如意象精准,那么什么意象?意指什么?析,代表剖析。《麻雀》一诗看似写物,实则拟人。啄、低、刨、鞠四字,生动、深刻刻画出了一位农民(或劳动者)的形象。辛苦、忙碌,对土地和庄稼的敬畏跃然纸上。背负的是“夕阳”,背负的也是沉重。也点出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也或是一生的生存环境。而炊烟是稀薄的,耕作、付出,未必有好的收获,生活因此也是不宜的。诗人的痛心与悲鸣,正在于此。而诗人自己的处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诗人说“走着它们的路”。末尾出现的秋风、疯长的蒿草、虫鸣,都不能改变什么,只能加重和加深诗人和读者的“痛”。全诗并没有直接写农村、农民,而是借“麻雀”这一普通、普遍的形象,以拟人的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寄托了无限的、深沉的爱。而这样的情感表达,都不是直接说出的,而是由细节和画面建构。话题似沉重,诗人的笔却很淡,仔细品读,更是别有一番深意和滋味。王晨,云南红河人,作品散见于《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报刊及平台。诗观:向往诗一样的生活,写生活一样的诗。 读了《麻雀》这首短诗,给人有一种守望中的隐痛之感。麻雀是一种弱小动物,生活在乡野,活动在田园之间,栖息于屋檐下,是乡下常见的一种小鸟。 我读过好多首关于麻雀的诗,而这一首对我有很深的感触。 诗的第一节集中描写"麻雀”这一意象。抓住细节,如“啄一粒草籽,低一下头/刨一穗秕谷,鞠一个躬"这两句中的“啄"和“刨",“低头"、“鞠躬"对其动作进行刻画,写出麻雀的自食其力,以及对食粮的敬畏。然后诗人又写到“瘦小身影,背着夕阳/回到村庄,回到屋檐下/青灰色的喙,把黄昏/啄得沙沙响"。为了果腹早出晚归,辛勤劳作。这日复一日的辛劳,表面写麻雀,实际上是写人。是对弱小、卑微群体的怜悯,更确切确地说,是对农民的的呕歌。诗人细致的观察,精细的雕琢,用拟人化的手法,勾勒出一幅特定的乡村鸟雀图。诗的第二节,承接第一节的内容,写到“稀薄的炊烟,揭开村庄荒凉的底色"。先给读者展示出一幅乡村炊烟袅绕的广阔背景。透出荒凉之感,由写景转入抒情。如“我走着它们的路,每一步/都伴着疼痛与悲鸣"。随着工业文明的加快,很多农村出现了日益衰落的现象。然而,千百年来,祖辈留下的农耕文明还在很多的地方沿袭,很多的人还在村庄留守。诗歌写到这里,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跃然纸上。读来颇有感慨,一种说不出的隐痛在内心作梗。接下来诗人以“入戏的秋风,断了蒿草疯长/墙角里几声断断续续的虫鸣,如同偈语’"。结束本诗,进一步写秋天村庄的萧条冷落,升华了诗的内涵。从而达到抒情言志的目的。引发读者对当下农村现象的思考。总之,这首诗语言朴实,叙述平缓,情随景移。有静水深流之妙。 李永胜,甘肃陇西人,在《黄土地》《作家世界》《河南科技报》等纸刊和多家电子微刊上发表诗歌,散文作品百余首(篇)。诗观:用热情对待生活,用真情抒写灵魂在爬山的路上,打开这首诗,心一下子就被这只“麻雀”啄痛了。拿给身边的同伴看,她的眼睛立刻就红了。她说,别让我看了,我受不了。的确,这是一首让人一看就懂,并且能在瞬间产生振憾和共鸣的诗文。记得台湾的星云法师说:“让人看不懂的文章最好写,让人一看就懂的文章最难写”。诗歌虽然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形艺,但是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诗歌里至真至善的东西,必定是让人能懂的。“啄一粒草籽,低一下头,刨一穗秕谷,鞠一个躬”。诗人简直就是个技艺高超的画师,他在一幅画里展现了两个劳动的场景,麻雀啄食的动作不就是农人劳作的写真吗?形象,逼真。“瘦小的身影,背负着夕阳,把黄昏啄得沙沙响”。这仍然是一幅充满动感的画面。一句把黄昏啄得沙沙响,也开始把读者的心啄痛。土里刨食的农人,即使把黄昏啄得沙沙响,又能怎么样。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没经历过劳动艰辛的人,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我走着它们的路,每一步都伴着疼痛和悲呜”,这种深到骨子里的疼痛,我想,即使生活再有优越感的人,此刻,也会有切切的感受。以至于,这首诗的结尾,仍然被这种悲凉笼罩着,可谓入戏太深。诗人拿出画笔,绘一幅出色的乡村劳作的画卷,并盖上一枚印章,印章上刻着疼痛和悲悯。吴颖:女,教师,河南西平人。诗作发表于《河南诗人》,《天中晚报》等多个纸刊。诗观:坚持与灵魂对话,用真心抒写。《麻雀》一诗我昨天读完以后就觉得这首诗很有意思很值得回味与思考。我也确实思考了很长很长时间,最后得出的结论这确实是一首好诗!下面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几个理由。首先,说实话我并没有很仔细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斟酌,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作者对细节的处理极其生动准确,让人一边读眼前就不知不觉得出现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当然这只是一首好诗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如在眼前。第二,这首诗具备了好诗的第二个重要条件,就是------真情流露!读者可以从诗中看到作者的那种对底层普通民众的深沉的悲悯之心!第三,这首诗具备了好诗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情景交融。这一点有了前两条可以不用再此赘述。第四,这首诗具备了好诗的另外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以物拟人,就是看上去写的是麻雀,实际上着眼点却是底层的劳苦大众。第五,这首诗具备了好诗的另外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层次分明应以及时空互换。从诗中可以看出由近及远,有不同的动作层次,有时间空间的交替转换从早到晚从田地到住处等等。第六,这首诗具备了好诗的另外一个重要条件------音韵声色。很明显读者不仅可以看到朝阳暮落的景象,可以听到乡村各种生物发出的声响,甚至可以听到那些劳苦民众沉重的脚步声和喘息叹息声!最后最重要的是这首诗具备了一首好诗最重要的条件------余味无穷。也就是读完以后会让读者反复的咀嚼推敲领会诗作背后隐藏的更深层处的东西。对于我而言就是这首诗所包涵的哲理。也就是说会让读者思考为什么作者要以麻雀为题?为什么不是通过其他事物来表达同样的感情?以我的看法,之所以选择麻雀除了大家都能想到的它代表了很小很普通很不起眼的生灵,也就是底层民众以外,最重要的是作者想进行更深层次的对比,从写小麻雀的生存不易,强调普通民众的生活比麻雀所面对的艰难困苦,何止千倍万倍!因为麻雀的辛苦只是去寻找食物而已,而且只是为了它自己和它自己的小家的生存而已,它根本不需要进行一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不需要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辛苦的劳作,不需要考虑土地的承受能力,不需要关注种植农作物所必须的各种五花八门的开支,不需要跟踪各种气象预报,不需要关心收成的好坏,不需要关注能不能卖的出去和能不能卖个好的价钱.....想到这么多怎么会不让人眼含热泪!吴红,笔名温蒂,安徽人,现居加拿大。诗作见于《安徽诗歌》《诗路文风》等期刊以及文学网络平台。诗观:我诗我心,我词我情,我歌我志,我赋我经。 初读南野先生的诗,你会感到很平淡很质朴,诗中完全是我们所熟悉的极寻常的日常生活细节与场景,但正是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在平平淡淡中透露出作者内心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感动读者,就像品茶一样,越品越能品出其中的滋味。于细微之处见真情,这便是细节的力量。《重阳回家》就表现出了这样的风格和特点。我国的传统佳节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美德,作者以重阳回家的方式来表达对父亲的敬意与追思。第一第二节写自己过去与现在回家不同的开门习惯。“踏着一阵/经年的秋雨回家 ”,秋雨,环境的描写,衬托作者内心的寂寞、冷清。“经年的秋雨”暗示去年的那场秋雨给作者留下极深的印象,那个时候发生不寻常的事情,所以遇见秋雨,才发现不知不觉过去了一年。“我现在需要/自己掏出钥匙/打开房门”写的是现在作者回家的新习惯。而以往“可能那个时候年轻/ 有魔力/我不仅仅可以在楼道/ 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同时/也会很清晰地听到开门的声音”,两相对比,得出结论:这和以前开门的方式完全不同。这哪里是有什么魔力哟?这是因为父亲健在,父亲分辨得出儿子脚步的声音,提前给儿子开好门。这便是不动声色的父爱,这便是被父亲爱着的幸福。如今,再也听不到开门的声音了;如今,只有自己掏出钥匙来开门了。今昔对比,孤独、寂寞、冷清,一种悲伤在心头潜滋暗长。第三节写进到室内所看到的场景。看到的却是“ 房子里面/父亲坐的那张木椅/还呆在东北角/ 只是/多盖了一层布/那支他用的毛笔/还是以老样子的姿势/躺在笔架上”,物是人非,今昔对比,一种悲凉油然而生。过去父亲坐在那张木椅上,笑盈盈地迎接儿子回家,嘘寒问暖;如今却是人去椅空,盖上一层布,多么凄凉!过去父亲常常在桌案前挥毫泼墨,龙飞凤舞;如今只有那支旧笔,以老样子的姿势躺在笔架上,令人神伤。第四节写作者坐在椅子上吸烟怀念父亲。“开水瓶里 / 装的都是陈年往事”,睹物思人,看到熟悉的热水瓶,往事的点点滴滴浮上心头,父亲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响在耳侧。冷清的现实与热闹的往昔再次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在房子里叼上一根烟 / 静静品味 / 烟圈的走向 / 我看到 / 烟圈最后无影无踪 / 这显得非常像父亲”,作者一边吸烟,一边品味烟圈的走向,为什么会觉得烟圈会非常像父亲呢?客观上烟圈不可能像父亲,但作者却觉得非常像父亲,这看似突破常理,实则在情理之中,因为作者此时心里十分怀念自己的父亲,非常渴望看到自己的父亲,作者的心中充满对父亲深沉的爱。但请注意,作者在这里用的是“非常像”,也就是说,尽管在作者看来,此时的烟圈非常像自己的父亲,但作者的意识中还是清醒地意识到这不是父亲,父亲已经不在人世了,“子欲养而亲不在”,作为一个孝子,心中是怎样的悲哀。主观强烈的愿望与冰冷的客观现实碰撞,犹如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满怀的温情瞬间跌落低谷,令人十分失落与沮丧。至此,作者对父亲的尊敬、热爱、怀念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除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对比的巧妙运用,这首诗还有语言的凝练、结构的精巧的特点。语言凝练。如“经年的秋雨”耐人寻味。“开水瓶里 / 装的都是陈年往事”,一个“陈年往事”,就容纳了许许多多的内容。“非常像”包含了丰富的意蕴。结构精巧。第一节写作者现在开门的习惯,第二节写以前回家的情景,第三节写室内所见道明原委并作铺垫,最后一节托出主题——怀念父亲。依生活的情节自然发展,绵密无隙。质朴的语言,寻常的细节,真挚的情感,舒缓的节奏,不动声色的叙述和描写,构成了南野先生诗歌的特色。文如其人,诗如其人,从这首诗也可以看出南野先生的平和、沉稳、谦逊、重情重义,内敛,细心、缜密。向南野老师学习!刘军华,笔名白帆,70后,教师,广东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惠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惠州日报》《东江时报》《东江文学》《惠州文艺》《山东诗歌》等报刊。诗观: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去书写生活中的诗意。
栏目主持:罗莲芳,笔名:连方,70后,四川宣汉人。现任齐鲁文学福建中心诗评部主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