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期诗评专栏《每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的方向》

 白云之边 2020-08-06

编语一味高蹈,容易窒息;一味写实,易失诗性。只有合理地找到平衡,而且在题材的变化中作出最佳的选择。
“我们要相信诗歌的‘炸弹’既要有实的底座,也要有虚的提升。为此,诗歌的“直径”不只是针对现实的尺度,不是用来估量社会现实在诗歌中的比例和重量,而是估量虚写与实写之间那个合理衔接,估量语言表现力与艺术效果之间的那个最佳间距。”

群内自由谈及诗歌赏析

连方

或许,不需要太高的门槛。每个人都乐于接受:悲哀、沮丧、欣喜的小情绪,惊奇感和探险感都可以相通;另外一种是关切重大问题的,生涩难懂,却是人类共通且抱之敬畏的核心命题。——诗

一、交流


原诗:
三十六岁
文/巫昂

我把三十六岁当一个目标
那一年 我要比别的年份更强硬
我会成为你的母亲
为你牙床上的凹槽抹上细盐
那会有一点点痛
当你夜半哭醒
从被褥里伸出一双手
我就在隔壁房间
跟一个男人平排躺在一起
他决不会为你起来



自由谈:
方舟:这首只是平面记录了生活中的几个场景。而一首好诗,从生活的体验到生命的体验再到灵魂的诉说是逐层架构和推进的。这首诗都没有达到。
刚刚:正因为无声处见惊雷!炎炎夏日的凉白开,一样可以润开。背后想象的空间可以力透纸背。
木鱼:“眼下,到了这么一个最真实最论实力的时间点,诗人不是在拼才华,比个性,甚至不是在比赛速度与产量。写诗的人,要完成更加高级的部分,令作品是成品,成品有光芒,微妙和持久。一刀落下,够犀利,有新鲜炫目的东西出现,就好像拿来一大块原石,要切割看看里边有没有玉。而这些,就是我依然写诗的缘由,诗为我的存在带来锋芒。”    ——巫昂
张红:这首诗应该是一个大龄剩女,对自己渴望当一个母亲的臆想。诗里边的每一个场景都是她想象出来的,且体现出了,她对婚姻的渴望,那怕她自己嫁给的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男人,她也愿意!三十六岁那年,应该是她内定生下孩子的目标。因为对孩子为什么会啼哭,她没有经验,就想象出了往孩子牙床凹槽抹盐这样一种,或许来自她儿时经验的臆想。至于,和她平躺在一起,也不会因为孩子啼哭起床的那个男人,也是她内心世界某种情感的一种投射。也就是说,就是遇到这样的男人,她也愿意把自己嫁了。这首诗的语言谈不上很美,就像一首口语诗。但体现出来的情感,还是蛮震撼人心的!
 

 
一、凉白开-----品读<<三十六岁>>有感
文/吴红(加拿大)
 
说实话,刚看完这首诗,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很不舒服。这种感觉倒不是针对诗本身写的好不好的角度而谈的。而是从一个成年女性特别是母亲的角色以及几十年的婚姻生活出发而产生的感觉。
当然我首先会给出自己读这首诗时产生的详细的心理过程,然后会再给出针对这首诗作本身的评价。
在大家继续往下读之前,我需要先做一个声明本文观点纯属一家之言而且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如果读者有任何不适那只是说明我不是说给您听的。您就当作一阵风吹过就算了,千万别往心里去。谢谢理解!
如果用一个字来评价这首诗给我的感觉的话,那就是一个""字。
因为从诗中我看不到多少温情,多少温暖多少爱意多少烟火味。哪怕是母子(母女)之间哪怕是夫妻之间哪怕是父母和子女之间都看不到。我看不到欢笑看不到阳光看不到希望看不到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义看不到任何活力。我只听到了一位嗷嗷待哺的婴儿无辜的哭泣声我只听到一位妻子深深的叹息声我还听到一位冷漠无情的丈夫的震天响的呼噜声。我还听到了没完没了的成年男女争吵打闹声。我还听到了锅碗瓢盆被摔得到处都是的嘈杂声。当然最重要的是我还听到了呼救声是的您没有看错就是呼救声!是未出生的孩子的呼救声,是一位想做母亲的女人的呼救声!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首诗,不如说这是一种呼救信号而且是一种紧急呼救信号!而既然我听到了我就一定要尽我所能去施救!
我要救救那位未出生的孩子,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出生在一个没有温情的家里。我要救救那位女士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她心死特别是我不能忍受她在真得生了孩子以后陷入产后抑郁症的炼狱中。我要救救他们的婚姻救救他们两个人或三个人的未来。
因此我想借此机会建议诗中的主人公尽早学习补充心理学的知识,特别是女性心理男性心理婚姻心理以及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这样才能一方面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孩子另一方面才能更好的理解包容自己他人和孩子。只有这样她的家庭生活才会产生与之前和目前完全不同的景象。将来孩子的到来才会有幸福成长所必须的健康良好的环境。
现在就让我回归到诗作本身吧!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诗作的风格五花八门有阳春白雪有下里巴人有的像醇香浓郁的美酒有的像色香味俱全的名茶有的像甜丝丝的蜜枣有的像青涩的橄榄有的着重于景致细微之处的准确捕捉有的着重于心理层面的抽丝剥茧的分析解剖。所有这一些在这首诗中都看不到但是又不能说写这首诗就很简单以我的看法写这样的诗最难你看不出技巧看不到华丽的语言看不到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彩之处但是我仍然要为这首诗叫好就是这样于无声处见惊雷!就像老北京的凉白开一样不起眼不高大上但是在炎炎夏日它却是最亮眼的风景所有人都需要这就是凉白开的价值。这首诗也是一样它来源于作者对真实现实生活的感悟,或许是她自己本人的经历或许是她观察到的其他人的生活经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处在诗中所描述的情境中的人一定有非常非常多所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评价这首诗的话就是这首诗对现实生活的刻画入木三分!
好诗!
哪怕是凉白开!
喜欢!
谢谢作者!
谢谢各位读者!
 
 
作者简介:吴红,笔名温蒂,安徽人,现居加拿大。诗作见于《安徽诗歌》《诗路文风》等期刊以及文学网络平台。诗观:我诗我心,我词我情,我歌我志,我赋我经。
 

众人评析

二、诗内评



◎远方
文/李庆刚(江西)
 
我村前也有河流
村旁也有高山巍峨
高山顶上有泉水叮当
为何还想着远方的远方
 
村庄里的田野四季香
我的爱人啊我的家在身旁
小院里的青蛙美丽歌唱
为何还想着远方的远方
 
光明的火把在晚上游荡
水里的泥鳅,洞里的青蛙
被装进野蛮的竹篓
再美的夜晚也要摆上餐桌
 
举家全迁随着思想的风
去领略远方的远方



一、远方是实现梦想和希望最近的地方  
读(远方)有感  
文/席迎春(陕西)                  
 
家乡再美,有河流,有高山,有泉水叮咚,家乡有自己的爱人在身旁,有青蛙美丽的歌唱,光明的火把晚上游荡,但青蛙和泥鳅都变成了远方人的美味,竹篓不野蛮,被远方野蛮人用做凶器,装了青蛙和泥鳅。        
举家搬迁随着时代的大潮,由山里迁到镇上,在镇上还想迁到市里,去领略远方的远方。    
人们都把希望和梦想寄托在远方,心想远方离实现自己的梦想最近的地方,人都不会安分守己,人们不是说好男儿志在远方吗?不管现在人,古人也是,古人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故乡成了人们灵魂的栖息地,活着不愿回,死了可愿意安葬在故乡。在远方忙碌,奋斗,奔波,到老了事业有成,衣锦还乡,有些人在远方没有干出名堂,也碍于面子不愿意回,到快死之前回乡,还想叶落归根。    
还有一层意思是,人们都不愿意呆在家,那还像青蛙一样,坐井观天,世界这么大,还想到远方去看看,去看更广阔的天。
 
作者简介:席迎春,陕西山阳人。曾在《小小说选刊》,《天人古今》,《陕西农民报》,《教师报》等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散文,杂文,寓言故事200余篇,诗歌入选七种选本。


二、围城------品读<<远方>>有感
/吴红(加拿大魁北克)
 
正如人人都知道的钱钟书<<围城>>里的那句名言:"婚姻是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一样我认为这首诗就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着同样的观点。
而问题还不仅仅如此,因为还有更多的人是在不断地在围城里进进出出我觉得正是这样的精神与勇气才导致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正是因为人类基因里就存在了不肯安于现状的因子所以才会不断地进行发明创造,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不断地征服各种各样的阻挡在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座高山而在思想上也在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理论以适应和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应该说这首诗主要的还是仅仅提出了疑问:安于现状不好吗?为什么还要想着远方的远方?
对于我这个已经不仅想着远方的远方,而且已经到达了远方的远方的人来说对诗中提出的问题的答复就是人类生来就被上天赋予了这样的能力只不过有的人表现得比较明显有的人表现得不太明显而已。
表现明显的人总是永远不安于现状,不一定非要是指离开住的地方任何跳槽的人,独立创业的人热衷于极限运动的人等等都是属于这一类人这一类人不仅有敢闯敢冒险的勇气最重要的是具有直面失败的勇气可以说这类人并不多。当然还有更多的人身体里安分守己的基因更多一些所以他们可以按步就班地踏踏实实的生活和工作。当然还有一部分人介于二者之间这样的人就最为悲催总是举棋不定,患得患失对现状既不满意又没有勇气为了改变现状而出去闯荡体现在思想上仅仅是空想行动上仅仅是应付言语上可能就是愤青网络上就很可能是键盘侠。当然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知道肩膀上的重担需要他来抗只好放弃牺牲自己的理想和渴望尽心尽力地先尽自己的义务待以后时机成熟了再谋求改变哪怕就是一辈子都没有那样的机会他们也可能会因为一直在为他人付出而觉得牺牲自己也没有关系这一类人是最值得尊敬的。
现在的问题就是,每个人都需要冷静地仔细地分析自己究竟是哪一种类型的人只有对自己的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愿望和能力进行正确的分析才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不能跟风不能人云亦云不能由于眼红嫉妒他人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也去瞎折腾。
其实,要是回归到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人类的一员来看的话你所在的地方跟所谓的远方的远方其实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因为只要是人,就有弱点,就有不完美的地方就有争执,就有犯罪就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这一点不论在哪里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一样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月亮就只有一个,在哪里都一样有阴晴圆缺国外的月亮并不比国内的圆
现在回到这首诗本身,语言细腻,画面立体情景交融同时透着淡淡的忧伤好像一支竹笛声在微风的吹拂下悠远绵长。。。。。。
所以整首诗读起来很美,很轻松但是又能拨动人的心弦所以我才能尽情说一番
 
谢谢作者!
谢谢读者!
 
作者简介:吴红,笔名温蒂,安徽人,现居加拿大。诗作见于《安徽诗歌》《诗路文风》等期刊以及文学网络平台。诗观:我诗我心,我词我情,我歌我志,我赋我经。
 
 
附原诗:
 
◎远方
文/李庆刚(江西)
 
我村前也有河流
村旁也有高山巍峨
高山顶上有泉水叮当
为何还想着远方的远方
 
村庄里的田野四季香
我的爱人啊我的家在身旁
小院里的青蛙美丽歌唱
为何还想着远方的远方
 
光明的火把在晚上游荡
水里的泥鳅,洞里的青蛙
被装进野蛮的竹篓
再美的夜晚也要摆上餐桌
 
举家全迁随着思想的风
去领略远方的远方
 

好诗大家谈

三、精彩评析



 
再回故乡(组诗)
文/樊建华
 
■回家的路
 
沿着红尘遗落的山路
沿着梦境的走向
一片菊花如旧
我找到了内心的出口
 
鸟鸣的地方,清风徐来
脚下的溪水,流淌时光
一路浅深
吟唱儿时的歌谣
 
仍然那个弧形的山腰
轻轻一拐,满目秋色之间
一座古老的村庄
从山坳跃起,扑面而来
 

■又到隘口
 
同样在心底蜿蜒,盘旋
天路和渊水之间
悬挂着岁月,思念
与遥不可及的高度
 
站在岩山洞
站上了儿时的境界
可否,一边抚慰峭壁的沧桑
一边安暖流水的苍凉
 
此时在这里,打开旧时光
山乡的绿与黄,荣与枯
连同云烟缭绕的山乡
敞开胸怀,拥抱一个姗姗来迟的人
 

■伫立桥头
 
一直,这里是那座小桥
两排青石栏杆,圆拱的桥洞
一幅镌刻内心深处的画
 
旧梦在桥头苏醒
又遇相对而坐的人,与
低空翩飞的蜻蜓
 
几时,桥上一些事物被搁浅
栏杆不见,桥孔也不见了
侧耳细听,流水声音潺潺
 
那流过山村,流经心涧
依然纯净,依旧甘洌的涓涓溪水
与我的童年,和此刻
又一次汇成碧清碧清……
 

■我的村庄
 
巷子弯弯,与深深
不断延伸着记忆的长度
斑驳的青石板上
往日的脚印,热度还没有散去
 
秋阳余晖,用它柔和的手
抚摩你我眼角的沧桑
久违的乡音俚语,从风中唤醒
那些吹落的质朴年华
 
再次点燃松明火把
照亮低矮的土墙
脚踏一炉火,手捧苞芦粿
把浓烈的乡情斟满,一饮再饮
 
作者简介:樊建华,笔名徽州人家,安徽黄山人,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新诗高地》《如云诗刊》《安徽文学》《齐鲁文学》等刊物和诗歌选本。著有诗集《岁月如歌》。现任齐鲁文学福建分社现代诗主编。
 
 
浓情淡写两相宜
——读樊建华老师组诗《再回故乡》
/连方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是诗人们千百年来吟咏不停的主旋律,故乡有我们美好的回忆,故乡是我们一生的牵挂和心灵的港湾。今天读到樊老师的组诗《再回故乡》,莫名激动。通过不疾不徐从容而淡定的语速进行描述,把浓浓的故乡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深深地被樊老师精湛的诗艺所叹服。
故乡,对于我们来说,熟悉的人、景与物很多很多,"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樊老师仅选取了“回家的路、隘口、桥头、村庄”四个场景,把回乡的急切、故乡的变化、旧时的回忆、舍不得离开等种种感情,层层递进依次展现出来,又有机的结合成一体,深谙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之道。
先看第一首《回家的路》,开篇就说又有很久没回故乡的老家了,“沿着红尘遗落的山路 ”,在故乡之外好像忘记了回家的山路,但马上转折,"沿着梦境的走向"是说回家的路刻骨铭心,时时显现在梦里,"一片菊花如旧/我找到了内心的出口 ”好像此次回家,似乎圆了那时时魂牵的梦,让内心找到了出口。第二节是写回家那种既轻松自在又急切的心情,有鸟鸣,有轻风,有溪水,还有旧时时光(回忆),想到美好的旧时时光不由自主的哼起了儿童时代的歌谣。值得注意的是"一路浅深"一句,我初读时差点掉沟里去了,读多几回才知道樊老师用词之妙,前文提到回家之路是山路,肯定高低起伏不定,回家高兴,哼着的儿歌音调时高时低,很久没回家而此次回家的急切,与近乡情怯,好像走路是深一脚的浅一脚,这种种情形揉合在短短四个字里面,简直妙不可言。紧接着,"仍然那个弧形的山腰 /轻轻一拐,满目秋色之间 /一座古老的村庄 /从山坳跃起,扑面而来 ”,太熟悉"那个弧形的山腰"了,一直都在那里,也是回家必经之路,怀着轻松又急切心切的心情,走起路来特别轻快,走过那个"弧形的山腰"似乎只是"山腰""轻轻一拐"。拐过山腰,就看到故乡的村庄了, 樊老师用拟人、比喻,将见到故乡村庄的欣喜若狂和久违相见而兴奋的情感,写成"村庄跃起扑面而来",是多么的感人和别具一格!把整个回家的心情一层一层地最终推上高潮。
接下来,选取"隘口"与"石桥"两个场景,时时刻刻思念的故乡,而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今天这"姗姗来迟的人",唯有一边抚慰沧桑的峭壁,一边安慰苍凉的流水,因久而不返怀有愧疚的心才稍微安然。虽然记忆中的"桥栏杆""圆拱的桥洞"不见了,但旧梦还在,旧时翩飞的蜻蜒还在,潺潺的流水声还在,景、情、声与童年的梦在此刻伴着"依然纯净甘洌的涓涓溪水"交织在一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声情并茂。
"不断延伸着记忆的长度/斑驳的青石板上/往日的脚印,热度还没有散去"故乡的变化虽然很大,但看到那又弯又深的巷子,似乎所有的记忆都浮现出来,好像就是昨天才发生的,青石板上的脚印还散发着热度呢,"久违的乡音俚语,从风中唤醒"沧桑的世事与逝去的年华。既然听到村庄里熟悉的方言土语,肯定和仍在村庄里的故乡人一起聊家常,国人推崇"一切都在酒中"与"要想感情深就得一口闷"的文化,所以诗的结尾是"脚踏一炉火,手捧苞芦粿/把浓烈的乡情斟满,一饮再饮",长年不回,和故乡之人叙旧加深感情,唯有一杯接一杯的和故乡人推杯换盏,同时,"把浓烈的乡情斟满,一饮再饮"还有因长时间不回故乡看到故乡变化愧疚烦闷而喝酒的意思,也有此次回家不知下次几时回把故乡更进一步深深地烙进脑海的意思,这就是樊老师的高明之处,让阅读者自由发挥充分的想象力。
诗歌除了语言、意象之外,还有气势与气场,整组诗歌娓娓道来气势均衡,像台阶一样一层一层走向情感的顶端,浑然一体。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将相近或关联的诗组合在一起,然后结合所选的诗歌内容编一个题目,而本组诗为了表达每次回故乡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选用《再回故乡》,这是樊老师的精妙之处,正是"画龙点睛行文点题"。至于本组诗的语言简洁有张力,在前文有所提及,就不再单独赘述。
 
 
赏析人简介:连方,70后,四川宣汉人,现客居广东佛山,经营不锈钢。作品偶见《理想文艺》《山东诗歌》等纸刊与诗歌媒介。现任齐鲁文学福建分社诗评部主编。诗观:在心灵的世界寻求与现实世界的通感。
         



栏目主持:罗莲芳,笔名:连方,70后,四川宣汉人。现任齐鲁文学福建中心诗评部主编。

· 齐鲁文学 ·

//////////////////////////////////////////

秉承“探索,创新,文明,诗意”

推进前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