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坚诗歌精选 【推荐语】 ■凝重的格调,质感的语言 ——读《胜利》《幸存者》等六首诗 文\刘君芝 诗歌是一种语言。但对作者来说,更像一把武器。 这一组诗格调凝重,好像笼罩着一层忧伤的格调。即便是大家盼望的《胜利》,也一反常态的令人忧伤。胜利如果以巨大的牺牲为代价,又有何意义? “马靴和血的味道”“泥土烧焦的味道”,那是“悲哀的味道”。 巨大的胜利,巨大的牺牲,巨大的悲哀。“风低下头,磕在地上”,我的苍茫的故乡,只剩下苍茫。战争造成的惨重后果,作者却以“胜利”为题,展示出来。我们所体验到的没有高兴,我们似乎看到了破败的房舍,看到了受难者的血和亲人的泪。 逝去的人,已然逝去。而《幸存者》却并未幸免。“送别的目光冷峻如刀”,幸存者心中种下了“仇恨”。那些倒下去的身躯,他们的未完的心愿,落在了“幸存者”的肩上。重重的十字架,压轧着活着的人,没有轻松,更无幸福可言。 《美术馆》以一些奇葩的社会现象入手,以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眼光,来打量这个世界。以小写大,利用反衬的手法,让那些怪相,更加滑稽,更加增添了灰色的幽默的味道。 曾卓先生在《悬崖边的树》里的“树”是一种特殊的意象。诗人通过它既表达了自己面对灾难无法躲避的无奈,又表达了自己不为逆境所屈服的倔强的心理状态,更有自己对理想和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而在释迦牟尼出家的日子,“我”读着这样的诗,本身就是一种象征。作者以此诗为背景,以极大的悲悯之心,把这棵“树”化作一座庙。事物本身就成为一种向往,一种图腾。 《麻城》一分钟,一幅众生图。作者在短短的一分钟,容纳了“初开的油菜花”,“初绿的柳丝”这样的意象,还有“七百年暴力史”这样绵长丰厚具有历史韵味的背景,以及形形色色的为生活奔波的人群。诗歌在简练的描写中,却具有极大的容量和张力。 《杀戒》是一部“疗爱”的电影,如果爱,就必须放爱一条生路。那些个不同的人,却有着相同的杀手锏。少女,那“不谙世事”的,有着“天仙之貌”的脸,却有着“幸福得要哭的表情”。为什么?社会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又当如何应对,发人深省。 诗作者,有着极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诗的语言,貌似平实,却凝练,犀利,极具张力。在诗歌的创作中,作者又敢于大胆的运用反衬手法,使意向更鲜明,更具震撼力 ┃胜利 ┃悬崖边的庙 释迦牟尼出家日 我读到曾卓先生《悬崖边的树》 我把那棵树看作是一座庙 一座孤僧临渊的庙 一座叫人回头的庙 2018年3月24日 ┃麻城 高铁减速,平缓进站。站台外 初开的油菜花,初绿的柳丝 描写了土地的柔软 一座比墓碑还要低矮的土地庙 却并不安宁 在路边 它试图扒开来势汹汹的楼群 这里是麻城 巍巍大别山南麓 被考证有七百年暴力史 高铁在此停留 一分钟 一下子 许多身影跨出车厢 回乡祭祖的日子就到了 敬视他们吧 请勿在他们的脸上 辨识生存底线的狰狞 请勿在他们的脸上 寻找地下鬼雄的基因 2018年4月1日 ┃杀戒 那个在闹钟里铸剑的人 那个在酒杯里滴血的人 那个害怕死于复仇的人 他的杀手锏 是一支少女啦啦队 用大合唱、集体舞 和平庆祝假想敌的胜利 其中每一个少女 都看上去不谙世事 有着天仙之貌 和一副幸福得要哭的表情 2018年4月4日 作者简介: 袁志坚,男,1972年7月生于湖北阳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宁波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宁波出版社总编辑。著有诗集《断续》《个人危机》《爱与同情》《以问作答》,随笔集《听蛙室笔记》《拨灯集》等。 · 齐鲁文学 · ////////////////////////////////////////// 秉承“探索,创新,文明,诗意” 推进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