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六期诗评专栏《诗评需要热情和良心,与诗歌创作者同构平等的话语空间》

 齐鲁文学 2020-08-06

编语:诗歌,是个体生命和语言的瞬间展开,与其它文体相比,在于它的不可复制性,不可复制别人,也不可复制自己(陈超语)。
诗评,即评诗,是对诗歌文本以客观评价为核心的言论或论述。诗歌,不需要诗评人用手术刀一样的方法,把诗歌一层一层地剖开,寻究诗歌的缺点和优点。一个好的批评人须带领读者更充分地理解一首诗,这就需要诗评人有足够的热情和良心,与诗歌创作者同构平等的话语空间,互相砥砺而行,让创造思维和批评思维达到平衡,而不是游离与割裂。

群内自由谈及诗歌赏析

连方

理想的诗歌是诗人的心灵图景或梦象,通过心灵图景发出独特的声音。每一首诗歌都有自己原创的声音,要学会倾听并从中领悟。

一、交流


一、 同评选粹

原诗文本:
◎满地的蛐蛐声
/刘军华 (广东) 
 
草丛中满地的蛐蛐声
是一支熟悉的乡曲
就像茫茫旳绿色
覆盖大地的每一块肌肤
就像无边的潮水
浸漫他乡每一寸土地
让浪迹天涯的游子
在每一个夜晚
都醉倒在
故乡的怀抱里
 
(摘自2019年9月13日《当代诗歌地理》《编辑风采》栏目之乡愁)
 
1.杨建(湖南)简评:
故乡对每个游子来说,,永远是老生常谈,表现的形式千姿百态,这首《满地的蛐蛐声》给人独辟蹊径、耳目一新的美感。诗人借蛐蛐声一下把读者带入到故乡的情境中,这种熟悉的“乡音”让人产生共鸣。接着从肌肤、潮水、土地、游子、夜晚、怀抱一系列不相干涉又彼此相互关联的词语,凸显了对故土的一往情深。无论谁在外面风生水起,内心深处总有一块净土属于故土,因为那里种植有你的童年、乡音,魂牵梦绕地在寻找归宿。读完这首诗,好像故乡在向我走来,有种想回到故乡怀抱的冲动。
2.王敬平简评:
通过阅读,全诗意境优美,情境、意象丰富,短小精炼,不冗长,不杂乱,能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家乡自然纯朴的景象魅力,也能唤起读者美好的童年。
作者用蛐蛐勾起美好童年的乐趣,唤起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表现了作者珍爱生命,热爱家乡的豪放、旷达的高尚情怀。
3.张全枝(河北)简评:
说到故乡与乡思的话题,几乎是每个人具有的情结。《满地的蛐蛐声》这首小诗简洁明快,温馨朴素 ,从蛐蛐的叫声来写故乡,视角颇为新颖独到。
地域有他乡与故乡之分,然而蛐蛐的叫声却是相同的。诗者正是在他乡的蛐蛐声中想起故乡,乡曲、绿色、覆盖、肌肤、潮水等一些词语的应用,把蛐蛐声写得鲜活而生动,读者不禁受到感染,也想起我的故乡,以及故乡的一切。
 

众人精彩评析

二、诗内评



◎那盏灯

 文/刘君芝(河南)

你站在夜色中,温暖地

等待。那是我熟悉的模样

安详而宁静 

我是漂泊的旅船

疲惫的双足,因你的注视

向往靠岸 

你的手,已布满老茧

秋风吹乱一池芦苇

遮不住,你满心的期待 

我四处漂泊 

走过了万水千山

却走不出你的牵念 

守望,是你此生

所有的意义。在千年的

航道里,我走完了

你的一生

(摘自2019年11月8日《当代诗歌地理》《情怀天下》栏目)

1.张全枝(河北):简析《那盏灯》

《心灵的守望》

亲情,是世界上最原始最质朴的感情。用一盏灯来比喻和抒写亲情,让人甚觉朴实而温暖,这样的构思是妥贴的。

诗的第一节“你站在夜色中……等待”,虽没有明写灯,但灯的感觉立现,温暖的氛围,入味入题。接下来写到如旅的人生,你的注视,那么从注视到目光,再想到灯,这个逻辑是不难理解的,灯的感觉依然存在着。第三节,时序催人老,节令到秋风,依然“遮不住”,这里写到“满心的期待”,温暖的感觉继续着……下来的一节将“我的脚步”与“你的牵念”进一步递进与拓展,这里的“牵念”无疑也是暗喻灯的。诗的结尾,将“我是你的延续”之义表达,并将“我和你”置入千年时空里,使诗意得到升华。

通读全诗,稍有琐碎之感,或许不够精炼吧!比如第二节与笫四节,意和词或有重复之嫌。但整首来说,仍不失为一首好诗。

2. 赫芳简评: 

反复仔细地阅读了《那盏灯》这篇诗作,为作者对自己人生的描绘而深深感动。作者在诗中使用赋比兴的手法,寓景于情,既是写灯,亦是将灯隐喻故乡,那份守望,那份执着,那份你我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心中都会有一盏希冀的明灯,而作者心中的那盏希冀的灯就是故乡的牵挂。

全诗分为五节,每节中都是既有景又有情,娓娓道来。

第一节,直述主题,写你,有一盏灯“站在夜色中,温暖等待,安详宁静,我很熟悉”,描述了这盏灯的模样和自己的关系。

第二节,描述自己,“漂泊的旅船,疲惫的双足,因你的注视向往靠岸”,叙述自己离开温暖的灯,离开故乡,为了生计漂泊在外,历尽风霜雪雨,艰难困苦,但是心里始终记挂着故乡的那盏灯。

第三节,继续写你(那盏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盏灯也历经了风霜雪雨“布满了老茧”,但是,它依然守候,期待游子的归来。

第四节,继续描述自己,“四处漂泊,走过了万水千山,”却走不出你的牵念,说明自己也在外面漂泊了很多年,但是还是记挂着那盏灯的牵念。

第五节,是一个总结,总结了那盏灯和故乡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守望”,而我“在千年的航道里,走完了你的一生”,说明了在一生中我始终牵挂着故乡,而最终还是回到了故乡,完成了故乡的守望。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以那盏灯为主,还写了“夜色、旅船、秋风、芦苇、万水千山、航道”等,展现了很好的意境。那盏灯不动,是静止的,而我是漂泊的,是动的,一静一动,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该诗寓情于景,生动形象,寓意广阔深刻,几乎每个节段都有你我并存,那种我和那盏灯以及故乡紧密相牵的情感使人深深感动,深陷其中,好诗!确实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艺术佳品。

 (备注:此诗评选入《当代诗歌地理》下卷纸刊)

作者简介:赫芳,笔名:月色荷塘,山西省侯马市,中文诗歌网会员。诗观:投身于诗海,打造美丽人生。

◎又见雪

文/张霄

老屋。小路。陈旧的上午

天空中的暗灰色的大鸟,盘旋中站立

一壶茶的功夫,低下来

那漂白过的羽毛,在飞舞中纷谢

平日的山不见了,树林

搬迁过的废墟,踩踏过的原野

都如寂静中的眼睛,在低垂中消失

自然界的书籍里,我寻找着洁白

银色的花朵

它们在盛开中怒放,在虚无的真实里抬高存在的现场

感觉有别样的浩大席卷而来

它们覆盖住暗黑里的贪婪

与绿色固有的饥饿,以及蓬勃

混成一色

熟悉的,谋生的,路过的,死去的

将成为一首未写完整的诗句

在记忆的尘埃中放下,又拾起来

摘自《当代诗歌地理(下卷 )》【往事情结】栏目备选作品(一)

1.张全枝(河北)简评:

一场雪的到来,它足以吸引我们的目光,亮丽我们的视线,且看诗者是怎样来写的。

起始段,隐晦含蓄的笔调,未明写雪而雪已飞落人间。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从“漂白”以及“鸟羽纷谢”便可看出。这里的“鸟羽纷谢”是可以理解为雪花纷落的。

一段,雪已覆盖一切,平日所及之景皆已不见,物景同呈一色。这里通感句的应用相当巧妙,赋事物予眼晴——雪让它们的眼晴消失了。可见这场雪的影响力!

诗者的视线继续发现着,并且思维也跟着加多。由洁白、美丽到“虚无的真实”,这样的“浩大”覆盖了诸多的事物,包括那些不美好的。这些事物都会暂停,但是,都还会继续的……

一场雪,来了又走了。世间多了什么呢?多了我们发现的眼晴,自然的书籍,美丽的颜色。

2.黄卫清(福建)简评:

作者起笔老屋.小路.简洁四个字交代了背景,彰显干练。以大鸟喻雪落,充满动态感。之后描写雪后大地的景像,一系列描绘也极具画面感,可见匠心。个人觉得词句的运用显得生硬。比如,在低垂中消失这句,体现了动感却没有文字的美感。在虚无的真实这句饱含辨证矛盾思维的哲理性,因拗口,会让诗意流畅美打折扣。感觉有浩大席卷来句,应通过景物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宏大。这样自诉宏大,以a喻a是诗作大忌。本诗结尾是亮点,在尘埃中放下,又拾起。无论语言,逻辑,诗情,都有一个提升。本诗作者对诗的特定语言运用,结构处理都很娴熟。值得学习。

3.杨湃(甘肃)简评:

曾记否?在此群里有一盏灯挂在屋檐下的题图诗,有记忆的一部分或光辉的一大截“钉在木里”、“用光,代替眼泪”这样敲响骨头的句子。今天不说这些句子出处之诗,而是《又见雪》这首诗里,同样勇敢存在的这种现实主义胆略与心境,不可多得。现实主义不断的责难我们:你是从何处感受到文学的?你的情怀还有没有敢于出示给时光与渴念拯救灵魂的人类的一星半点儿证物?也不知始于何时,我们中的几乎全部的我们,只是耸肩或两手朝上一摊,表示不知所措。以往的经典与未来的经典,某种妄想的力量,在我们的写作动机里面相互抵触、对抗、消磨。这使得写作心理上变得“漏气”而或无意指证。

现实主义的另一苛求,便是诗意精致呈现和金子般的句子的生成。即诗意天成,操作语言功力抵达现实予以我们应运丰硕的陌生化,以及虚忘的词汇体系。我们的目力所能及的一切,皆然是我们情感的依托,思想有限约的惬意自由。倘若一首诗极度浮华的存在,那是虚乌主义的陈疴,是失败的,无效的写作,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焦燥或意志广泛的泯然。所以,诗意理应有根,也必须有根。《又见雪》做到了。它透视出的心理概要,是确定的,宏大而设造着一定边角的,我们的回味是因为有限而充满了可贵又想不断触摸极底的引领与诱惑。这种诗意索取的感觉,使作为读者的我们,会由第二方变成独立感受、思考、再度创作的第三方(即脱离一般性读者群体座位,而行走于完全生僻的、或伴有些微原件文本提供的意象的诗的现场)。这亦使得我们的阅读心理有了某种神秘的尊严。有的诗作文本践行里有这样那样的倡导,什么了无底线的直白、慌里慌张的口语、脱离诗歌固有美学和道德教化高度品性的恶欲激荡、张扬。然而,诗至少要有包袱,语言体系至少要适合诗意框矩,情思至少要有出处,文学的叙事性至少要有一贯的向心力和滴灌地点。

而就《又见雪》具体拆解,本人不去操刀,明眼人搭眼就见。我以一息之力阐叨冰山一厘,斗胆献丑,只求一笑而不顾仁智嫌怨或恕责予我身。如此,方非亏欠诗之芳心!

而就其现实主义本质,兴许并未笔至,因此一诗击中我的要塞,现实主义的快意驱动使然也。况如此主义因何淡出文坛或思想界,遣造了干裂与飘摇,甚至肮脏与混乱,不言不快。

《又见雪》本具佳作之相,一些句子可圈可点,雪的特性亦有妙括高盖。此不赘述。然而,现实主义的“踩空感”依然着实令人惊魂一闪,即雪把现实主义“在记忆的尘埃中放下,又拾起来”,可谓得失遐迩。不由自主想起遥远的心甘情愿的痛感被“钉在木头里”,而以“光代替眼泪”。至真至诚。

二、微平台选诗之简评

原诗文本

◎雨之外

文/周丹(湖南)

一滴,两滴 急急跑着

就连成了一幕

伞下 悠闲看着匆忙

这世界 绝不会每人一把

伞 

一阵,两阵 密密地挤着

透不过气的黯

窗里 冷漠看着凄然

这世界 绝不会每人一扇

一年,两年 排着队过

每场雨都一样落

每一把伞 只会照顾自己的客

每一扇窗 只为自己的景开合

每一个雨季 只会为自己的夏天

倾诉 

摘自10月27日《当代诗歌地理》之《情怀天下》栏目 

屈艳玲简评:

周丹老师的这首诗,把现实与写作技巧巧妙的结合,构成了一股强大的能量,给心灵带来共振。一首诗,是读者与作者之间架起的桥梁,从一首诗,就能看出作者的灵魂高度。    

第一节:一滴,两滴,用数字的叠写,生出了一大片的境界。加上一个动词“跑”,使得雨更加生动形象。景,情感的出发点,亦引发出了肺腑之言:这世界/绝不会每人一把/伞。我的延伸是:正如一个苹果,砸中了牛顿,就衍生出了地球有地心引力的原理;正如有的人是含着金钥匙出生,而有的人却被遗弃。    

第二节:写法与第一节相同,所以我就着重于解剖最后一句。这世界/绝不会每人一扇/窗,这是周丹老师对现实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正因为对这句话的触动很大,才萌生了写的勇气。也是为了分享一下我曾看见过的一篇文章,大意是:一个小女孩打开一扇窗,恰好看到一群送葬的队伍,披麻戴孝,哀哭连连,于是小女孩被这些情绪充溢着、感染着。她的祖父听到哭泣声走过来,也看到了外面的景象,二话不说,就带着小女孩去打开了另一扇窗,满园春色,百花齐放,蜂飞蝶舞,小女孩一下子就愉悦的笑了起来。所以说一首好诗,是源自于对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审视。也展现出了周丹老师悲天惘人的情怀。    

第三节:第一句:一年,两年/排着队过。简单的数字里面蕴含的却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漫长人生。第二句:每一场雨都一样落。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是为了体现后面即将出场的弦外之音。后三句,用的是排比,从一连串的陈述,我看到了:雨之外,言之外,景之外。后面的伞,窗,雨季皆是一次总结,每一个人伞下,窗外都有不同的世界,不同的风景,雨只是倾诉的载体。 

三、纸刊选诗之简评

原诗文本

◎露珠

文/臧怀生(山东)

和你相遇

在一个中秋之后

四季河若海市蜃楼

清晨弥漫起了缭绕水雾

漫步小路幽幽

举目望见你

在叶尖停留

我不由驻足

凝视了你好久好久

在你的晶莹里

我看到了自己的双眸

你终于承受不住

轻轻滑落坠入泥土

你回归了梦寐的怀抱

我送上默默的祝福

摘自《齐鲁文学》秋之卷纸刊 

李敏赏读: 

《一个人 一滴露 一段秋》

千里明月共潮生, 神州无处不月明! 

在美丽丰饶的鲁西南,在云笼雾绕的四季河畔,刚辞别中秋明月,又迎来雾漫清早。

于是,在秋意阑珊的四季河畔,演绎出一个人、一滴露、一段秋的朦胧故事……

和你相遇

在一个中秋之后

四季河若海市蜃楼

清晨弥漫起了缭绕水雾

漫步小路幽幽

举目望见你

在叶尖停留

我不由驻足

凝视了你好久好久

中秋后的清晨,诗者信步四季河畔的弯弯小路,与路旁行道树一枚叶尖上的露珠偶遇,险些擦肩而过,不知道是诗者的有心,还是露珠的多情,反正相遇的刹那,驻足了诗者的前行,凝固了诗者的眼睛!就这样你望着我,我看着你,任时光渐冷,无关秋风。

在你的晶莹里

我看到了自己的双眸

这是一双什么样的眼睛,居然能在一滴小小的露珠里望见了自己的双眸!从光学成像原理上讲,露珠表面为反光的凸面镜,完全可以映照出对面的人物等景象,但是,要知道露珠的表面面积是非常小的,能在如此小的“凸面镜”上看见自己的双眸,这需要多大功能、需要多少深情啊?

也许诗者望见的并非自己的双眸,他望见的或许是这滴露珠的眼睛吧。只有诗者自己知道。

你终于承受不住

轻轻滑落坠入泥土

你回归梦寐的怀抱

我送上默默的祝福

随着时光慢慢流走,叶尖终于承受不住露珠,只好眼瞅着悄然滑落坠入泥土。对此,诗者充满无奈、怜惜和无助;但同时又充满了欣慰——因为露珠滑落,它最终回归到了梦寐以求的泥土,回到了宽博、温暖的怀抱,它是安然的,是幸福的。折射出诗者悲天悯人的情怀。

品赏现代诗《露珠》,感觉自己不禁随诗者一同融入中秋河岸叶尖露珠的生动、深情、婉约、朦胧之中了……

当然,《露珠》还存在一定不足,留待好多提升的空间。

但瑕不掩瑜,如果你能静下心来仔细咀嚼,感觉这首小诗如同菜根一样还是蛮有味道的。

作者简介:李敏,女,笔名山菊花儿。陕西汉中的风雨中,一个行走在文字里的女子,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纸刊。西乡县作协会员。诗观:人生坎坷崎岖,我把生活过成诗意。

当代诗歌地理赏读

三、精彩评析

原诗文本
◎寻找
文/张丽芳(福建)
我知道,你一直没有走远
没越过高山,没跨过海峡
甚至,就在咫尺
可是,亲爱的孩子
我一直找不到你
当天边星星亮起的时候
当月光遍布山岗的时候
你不知道,亲爱的孩子
我在梦中看见,你在人海川流
可是,却握不住你冰冷的小手
风一直在叹息,山川瘦得峥嵘
家乡河流已淌干了泪水
老屋木门上的锁已锈迹斑斑
我还在穿越着人山人海
孩子,你还记得回家的路吗

备注:此诗评选入《当代诗歌地理》下卷纸刊
简评:
本诗“寻找”已点明了题意。作者首先用肯定句:我知道你一直没有走远,没有越过高山没越过海峡开篇。紧接一句:可是亲爱的孩子,我一直找不到你。设计了落差,布下了悬念。这里可见作者对诗篇整体布局的高明处理。
第二节,作者用真挚的语言把读者带入更深层的情感矛盾中。用星星,月光,通常隐喻思念的意象来映衬“却握不住你冰凉的小手”的哀伤。
第二节,作者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以风声,山的贫瘠,不息的流水通感“人”失去孩子,寻找孩子那悲伤,憔悴的情境。
读者已了然本诗旨意,是为失孤家庭,走失儿童的呼吁。“我还在穿越着人山人海”,作者倾注了自身无比深痛的情感,宣告对“寻找”这一动作的坚持。尾句“孩子,你还记得回家的路吗”呼应题意,完美收官。这一句,又将戳痛多少读者的痛点和泪点。
通观本诗,质朴是语言表诉的一大特色。没有现代诗里常见的各种意象堆砌,各种华丽辞藻的组合。作者风格写实,自然不晦涩。文字运用精准老到。情境的营造层层递进,催人泪下。笔者认为,本诗本诗结合时事热点,具有深刻社会当下性,直逼灵魂,可称叙事性诗歌典范。


    作者简介:黄卫清,男,福建南平人。人生多艰,但始终热爱文字,偶尔涂抹几笔,以慰平生。诗观:耕耘人生,刀笔为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